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跨越 4 亿千米追梦路,揭秘 “火星人” 的精神密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8-31 12:24:53



从屈原《天问》到“祝融”探火,中华民族对宇宙的追问从未停歇。中国航天人北斗布网、载人航天、探访月球,惊艳世界。

其中,中国完成首次火星探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次壮举,这一不可多得的独特题材也需要被记录与书写。

黄传会以2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火星,我们来了》,将跨越4亿千米的深空探索转化为荡气回肠的动人叙事,描绘出中国“火星人”的非凡贡献与精神图谱。

科技进程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

中国“火星人”的非凡创造历经火星探测任务立项、长征五号火箭研制波折、天问一号7个月奔赴火星之旅,直至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上午8点20分,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

《火星,我们来了》从时间维度上为我们勾画出了清晰的脉络,同时以“火星人”工作场景空间为纬线,展现了上海航天城的研发车间、北京飞控中心的荧屏、文昌发射场的烈焰、喀什深空站与阿根廷深空站的协同等,反映了中国航天从与世界先进水平“跟跑”到“并跑”的历程。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从2300千米到4亿千米,数字的跃升背后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跨越式发展。这项工程既集诸多工程的技术之大成,又催生大量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算法、新模型等,创造了国际行星探测的新历史。

攻坚克难的韧性、精益求精的态度、众志成城的胸怀,既是中国航天成功的密码,也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凭着这样的精神坚守,天问一号一次完成“绕、着、巡”三大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

作者将天问一号任务置于中国航天事业与世界航天发展的历史坐标系中,构建出科技进程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全景式叙事,揭示了民族梦想、国家发展、团队协作与个人奋斗的深层关联。

英雄主义有了更真切的落脚点

在这本书中,作者始终将航天人、当代“火星人”的故事置于文本最核心的位置。《火星,我们来了》的深层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对一次航天任务的记录,通过无数场景的展开、细节的还原,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格。

经过大量细致的采访,黄传会的脑海里充满了“火星人”一次次失利、煎熬、攻坚、磨砺、协作、突破、创新的鲜活细节。作为地球上的“火星人”,因为要陪着“祝融号”,他们过的是24小时又39分钟的火星时间,每天都要倒时差;面对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的挫折,团队以愈挫愈勇的坚韧,用908天“归零”;为确保火星车重量精确到克,设计师们以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反复优化每一个零件,延续着集体主义精神。

作品中,张荣桥总设计师的形象贯穿全书,生动鲜活。人们从2021年7月24日央视《开讲啦》节目里认识了这位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他中等个子、平头、戴眼镜,深蓝色T恤的胸口上印着一个醒目的“行星探测”标识。

这位出生于安徽山村的科研工作者,既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总设计师,也是坚持开手动挡车“享受驾驶乐趣”的普通人。他曾经与负责火星车设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贾阳为火星车命名“掐架”,贾阳钟情于“哪吒”的灵动,张荣桥偏爱“弘毅”的厚重,这种专业理念的碰撞展现了科研工作者的可爱个性。

张荣桥把做饭当作最好的休息,做完饭再去加班等生活情景,让这位总师褪去光环,打破了人们对科学家的传统印象。他率领着孙泽洲、王珏、李东、李海涛、崔晓峰、张玉花、贾阳等日夜苦干,伟大而富有感染力的细节,让他们成为读者身边可感可知的奋斗者。

年轻一代航天人的成长构成我国航天时代新希望的方阵。他们无比钟爱自己的事业,有的就住在航天城附近,坚守在航天城里日夜工作,有的将自己的孩子命名为“天问”,有的背着吸奶器往返于北京城郊开展研发,有的为火星车减重“克克计较”……

天问一号北京总调度鲍硕是个“90后”,她为了改掉“小女生调”,经常下班后和休息日关起门来,一次次练习发口令,保证既洪亮又简练准确。这让我们感受到,航天事业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接力,更是精神的延续。当“祝融号”传回第一张火星照片时,贾阳“龙楼镇外紫贝东,不是将军是书生”的诗句,让科研工作者兼具家国情怀与文人风骨的气质跃然纸上。

作品对航天人群像的刻画,始终围绕“传承”二字展开。孙家栋院士回忆“两弹一星”时期的艰难岁月,与年轻工程师攻克技术难关的场景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任新民、屠守锷等“航天四老”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的往事,与当代航天人坚守岗位的故事形成精神呼应。这种代际传承的书写,使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有了可触可感的历史脉络。

作品的动人之处还包括对航天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作者没有将一代代航天人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圣人”,而是聚焦平凡生活中的坚守与专业领域里的开拓,挖掘出航天人精神升华的深层原因,让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有了更真切的落脚点。

突破“技术说明书”的叙事窠臼

虽然书写的是科技题材,作者却能突破“技术说明书”的叙事窠臼,将科学理性与人文诗意熔铸为对人的文学表达。

例如将火星探测比作“从北京到上海的星际旅行”,将环绕器称为“地火生命线”,用“蓝闪蝶”形容太阳能帆板的轻盈,这些比喻既准确传达了科技特征,又赋予冰冷的器械以生命温度。尤其精妙的是对“风筝”意象的反复运用:测控系统是“放飞风筝的人”,无线电信号是“无形的风筝线”,既形象解释了深空测控的原理,又暗含着航天人对探测器的牵挂与守护,让科技叙事有了情感张力。

神话传说与传统文化的融入,则凸显出这部作品的浓厚文化底蕴。“祝融号”的命名源自上古火神传说,天问一号的名称出自屈原的《离骚》,火星车辙印中的“中”字设计呼应着印章艺术——这些文化符号的运用,不仅展现了中国航天的文化自信,更让探索宇宙的科学行为与中华民族精神基因产生深度共鸣,文字间处处流淌着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与自豪。

在描述火箭发射时,作者用“烈焰如巨龙腾空”的澎湃语句营造视觉冲击;而在记录降落伞试验失败时,又以“团队成员默默捡起残骸”的克制笔触传递内心的沉重。“黑色9分钟”的着陆,气动减速时的高温炙烤、降落伞展开的千钧一发、动力减速的毫米级控制,作者通过精准的技术描述与紧张的节奏把控,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作品节奏和语言张弛有度,严谨而不失活泼。书中大量引用航天人的日记、诗句,收录一个中学生写的《火星奥运会》一文,展现稚气的中学生对2073年火星奥运会的畅想,将现实叙事延伸至未来,增强了代入感,形成对当下航天人奋斗意义的最好注解。

特别是在作品结尾处,以登陆火星探测器“祝融号”的口吻给“家乡亲人”写来的那封信,站在2023年农历春节这一特殊时刻,回望火星探测工程一路推进的峥嵘岁月,抒发对祖国强大、科技发展、人民伟大的无比骄傲,堪称神来之笔。

星空是航天人的战场,也是全人类的梦想。中国人民探索火星不仅为拓展认知边界,更为了给人类文明开辟新的可能。《火星,我们来了》以开阔的视野、细致的笔触,通过对天问一号星际旅程的还原,记录下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个历史性时刻,刻画一个民族在追梦路上的精神成长,从“探火”到“立人”的价值升华,让科技跨越具有人文温度,让集体奋斗有了个体光芒,更有助于让每个读者都能在这场星际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精神坐标。



《火星,我们来了》黄传会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标题:《跨越 4 亿千米追梦路,揭秘 “火星人” 的精神密码》

栏目主编:王一 文字编辑:肖雅文

作者:梁鸿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