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国科学院突破电解水制氢技术瓶颈,MOFs 电极实现规模化应用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IT之家 时间:2025-08-31 20:22:05

IT之家 8 月 31 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宣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赵慎龙团队在金属有机框架(MOFs)电极规模化制备及电解水应用方面取得突破。IT之家查询发现,相关研究成果已于 8 月 19 日发表在《自然−化学工程》上。

氢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能源载体,凭借高能量密度、零碳排放及高转化效率等优势,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电解水制氢是实现“绿氢”经济、推动能源清洁转型的关键途径,而开发高效、稳定且具备规模化应用前景的电解水催化剂是降低能耗与成本、突破产业化瓶颈的关键技术核心。


▲ 钴铈金属有机框架电极结构及碱性电解水系统

研究人员通过室温电沉积规模化制备工艺,实现了分钟级快速合成 400cm2大尺寸 MOFs 电极,并将其应用于碱性电解水体系。该电极展现出低至 4.11kWh Nm−3 H2 的电解能耗,且能够实现长达 5000 小时的稳定运行。

实验表明,该 MOFs 电极的优异性能源于铈(Ce)掺杂构建的双金属结构赋予的独特理化性质,即 Ce 的引入可通过 3d-2p-4f 轨道相互作用调控 Co 的电子结构,从而增强对关键含氧中间体的化学吸附,并显著加速阳极氧析出反应动力学。

与传统无机催化剂在高活性与规模化制备难以兼顾的局限不同,CoCe-MOFs 电极通过电子结构调控与快速规模化制备策略,实现了效率、稳定性及成本的协同突破。

该研究通过多维度先进表征与理论计算,揭示了金属掺杂对电子结构、反应路径及催化性能的分子级调控机制,并构建了从材料微结构设计到宏观规模化制备的理论桥梁,为 MOFs 电催化剂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下一步,研究人员将持续探索催化剂工程化放大研究,进一步优化制备工艺与器件集成方案,推动其在大规模绿氢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