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记者手记:上合智汇,共赴未来之约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新华社 时间:2025-08-31 20:22:28


  海报设计:聂毅

  新华社天津8月31日电(记者杨文、赵子硕、张泽伟)蘸墨下笔,一撇一捺。智能机器人“书法家”用不到3分钟,写出了隶书体的“学业有成”。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上演的这一幕,令围观的中外媒体记者连连赞叹。


  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智能机器人进行书法展示。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这个设备太有意思了!我自己也是摄像师,平时用稳定器拍东西,这个设备中加入了控制和平衡机械臂的算法,很了不起。”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记者库瓦托夫告诉记者,“在这里几乎每走一步,都能看到科技与生活紧密应用的实例,非常震撼。”

  AI+双臂协作的机器人30秒制作完成冰激凌、迎宾的具身机器人“小合”可用多种语言互动,AI技术录制数字人进行多场景即时播报……怀着新奇和兴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记者不时掏出手机拍照。

  新闻中心设置了不同的体验活动,既帮助媒体记者更好报道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也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窗口。

  选取地标建筑作背景后,记者站在绿幕前对手机镜头录制了30秒的中文视频。记者的动作、表情、声音和外貌等信息上传到了数字人平台后,人工智能技术短时间内就帮助生成出一款以记者音色进行英语播报的数字人新闻视频。

  在AI数字人多场景即时播报区,智能技术更加高效赋能新闻传播。“这个数字分身能以中、俄、英文进行新闻播报,提供全新出镜体验。”科技互动展区负责人樊婷告诉记者,生成的数字人还可以在现场打印成创意冰箱贴。


  外国记者在体验“纸鸢漫游”数字语境项目。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轻轻拉拽真实的风筝线与线轴,屏幕上的虚拟风筝忽远忽近,穿梭在南宋时期画作《仙山楼阁图》的场景中。等落地后再拉线,虚拟风筝还能切换10多种风筝形态。

  “虚拟风筝的形象取自天津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魏’,现实中可以折叠,不少外国记者是第一次见。大家对画中的背景和故事也十分感兴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全新的科技手段直观地帮助记者感受中华魅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来自白俄罗斯的一名记者,在新闻中心收到了智能机器人书写的“万事如意”,旁边的一位记者,则拿起另两幅字留影拍照——携手同行,友谊长存。

  和合之光,美美与共。大家共同见证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一届峰会的重要时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