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8月31日电(记者于也童、张博群)初秋,走进位于大连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的骆驼山,一处已经停产的石灰岩采石场映入眼帘,青灰色的石灰岩和暗红色的土壤相间分布,百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就埋藏在层层红土之中。迄今为止,这里已经出土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上万件。
骆驼山因山丘起伏形状酷似骆驼而得名。巧合的是,在这处紧邻渤海的山坡上,考古工作者竟然发掘出距今180万年的巨副骆驼化石。
这是8月27日拍摄的大连骆驼山遗址。新华社记者 张博群 摄
惯常生活在沙漠或干旱地区的骆驼为何会出现在海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说:“百万年前,巨副骆驼还没有进化成‘沙漠之舟’,它们生活在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那时的骆驼山,水草丰美、食物充足,是‘动物乐园’。巨副骆驼身形高大,只有一个驼峰,那个时候,单个驼峰便可储藏足够营养。”
化石记录了远古动物的生存痕迹,也记录了地壳变迁、气候变化的沧海桑田。骆驼山,这处珍贵古生物化石遗址的发现要追溯到2013年。当地企业在采矿时发现,一处洞穴内疑似有动物化石。经专家鉴定,这些化石为珍贵的古生物化石,该处洞穴被命名为“金远洞”。这里的古生物化石堆积物厚度超40米,洞底宽128米,洞顶发掘探方面积超400平方米,化石年代距今约360万年至30万年。
201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骆驼山又陆续发现了望海洞(距今60万年)、无名洞(距今100万年)、听海洞(距今160万年至120万年)、里坨子穿海洞(距今3万年)等地史分布较为连续的洞穴堆积。金昌柱说:“这里的古生物化石属种和数量之多,保存之精美,科研价值之高,实属罕见。骆驼山成为国内外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等研究的热点区域。”
在骆驼山,一步可以跨越万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陆续发掘了上万件古脊椎动物化石,包括在东北地区发现的纳玛古菱齿象、泥河湾巨颏虎、泥河湾披毛犀等。这里储存了距今360万年以来地质事件、生物事件、环境变迁等方面的丰富信息,为探讨东北地区哺乳动物起源、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可靠证据。
大连骆驼山遗址出土的泥河湾披毛犀化石。新华社记者 张博群 摄
除了动物,考古工作者还在寻觅古人类的踪迹。在望海洞,金昌柱指着一处灰烬痕迹说:“这是火烧过的痕迹,测年结果显示距今约60万年。这里还发现了普湾肿骨大角鹿等许多食草动物的化石,老龄和幼龄占比较大。种种迹象表明,这处灰烬痕迹很有可能是古人类活动的踪迹。古人类捕猎时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只能捕食‘老弱病残’。当捕来猎物后,他们围坐在山洞里,生火烧烤。”
金昌柱说:“诸多迹象都在指向一个若隐若现的答案,但就是差一环,如果能挖到古人类化石,那就能证实古人类曾经在这里活动。在骆驼山,远古时代的生命密码还没有完全解开,有待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