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反射面是什么形状?丨观天巨眼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中国科普博览 时间:2025-09-01 10:15:11

“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即: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知道,FAST望远镜的基本形态是一个球面。具体而言,FAST望远镜的反射面(我们看到的“大锅”)是一个球面。

然而,这里存在一个看似矛盾、实则精妙的关键点:虽然FAST的反射面被建造为球面,但在实际进行天文观测时,它却和其他绝大多数的射电望远镜一样,都是使用抛物面来汇聚无线电波信号。

不是说FAST是球面吗?怎么又说是抛物面?——这听起来是否自相矛盾?本篇文章,我们将深入了解这片巨大的银白色镜面背后隐藏的工程智慧。



FAST观测基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球面反射镜的制约:球差

要理解为什么FAST似乎存在“球面”与“抛物面”的矛盾,我们需要先来了解球面和抛物面的区别。

首先,用球面反射镜作为主镜片制作天文望远镜,是可以的。主要应用在可见光波段。比如著名科学家牛顿制作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反射式望远镜,其主镜就是用一块铜磨成凹的球面反射镜。射电望远镜也有用球面反射镜的,但很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63年建成的美国阿雷西博305米射电望远镜(以下简称“阿雷西博望远镜”)。



阿雷西博望远镜

(wikipedia)

然而,球面反射镜最大的问题是存在“球差”。以阿雷西博望远镜为例,平行光线经过其球面反射之后,反射光线并不能汇聚到一个点上,而是会散成一条线(或一个区域),这就是所谓的“球差”。



阿雷西博望远镜光路图

(参考文献[1])

观测波长越长,球差越明显。射电望远镜采用球面镜,在接收汇聚的光线时,要么选择只在某一点处安装“接收器”(专业上称为“馈源”)来接收信号,但会损失部分能量;要么定制一根棒状的馈源收集所有的光线。阿雷西博望远镜最初就是使用棒状馈源。后来在1997年加装了改正镜系统,将光线修正汇聚到一个点上,这样就可以使用“传统”的馈源来接收信号。

抛物面反射面的制约:彗差

既然后来阿雷西博望远镜要使用改正镜把光线汇聚到一点,把光线汇聚到一个点肯定是更好的选择。而把光线汇聚到一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直接使用抛物面作为反射面。大多数射电望远镜也都是选择使用抛物面来汇聚光线。但抛物面作为反射面也有它的问题:只有沿着抛物面对称轴入射的平行光线,才能被反射汇聚到一个点上。偏离对称轴的平行光线不能汇聚成一点,存在着“彗差”。





上图:平行光线沿光轴(对称轴)入射,经抛物面反射汇聚到焦点。下图:平行光线与光轴成5度角入射,经抛物面反射后无法汇聚到一点,形成“彗差”。

(Rochester Univ. ASTR 511 Lect. 16)

彗差的存在,使得我们使用抛物面望远镜观测天体的时候,只有抛物面对称轴指向的那一个点是可以正常成像的。偏离对称轴之后,成像质量就会下降。偏离越远成像质量下降越厉害。所以为保证观测质量,观测不同位置天体的时候,需要移动整个抛物面,保证抛物面对称轴指向要观测的位置。

对于FAST望远镜和阿雷西博望远镜,它们的反射面都是相对地面固定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固定不动的抛物面,就只能观测对称轴附近很小的一片天空区域。如果使用球面,通过球心的直线都是对称轴,虽然存在球差,但汇聚之后的形式都是一样的。



阿雷西博望远镜光路图。只要绕着球心改变棒状馈源的位置,就能收集不同方向来的光线,达到观测不同天区的目的。

(参考文献[1])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是美国的绿岸望远镜,口径100×110米(椭圆形)。我国云南天文台正在建设的景东射电望远镜,口径120米,比绿岸望远镜更大。这口径大小基本已达目前的全可动望远镜工程极限。FAST望远镜口径达到500米,观测使用的有效口径300米,已经无法采用全可动望远镜形式。



景东射电望远镜设计图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FAST:抛物面与球面的巧妙结合

用抛物面做反射面,能把光线汇聚到一点,但因为反射面太大无法灵活运动,只能观测极小一片天区。用球面做反射面,移动馈源就能变换观测天区,但光线无法汇聚到一点。如何选择?

面对这道难题,FAST的选择是——我全都要!

首先,用一个固定的抛物面作为反射面肯定是不行的。那直接采用阿雷西博望远镜的方案行不行呢?也不行。有两个原因:一是阿雷西博望远镜观测天区比较小,仅能观测天顶距20度以内的范围;二是阿雷西博望远镜的馈源平台重量达到900吨。按这个方案做一个口径更大、观测范围更广的望远镜,馈源支撑平台会更重,难以悬吊在高空中。

1998年,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的前身)邱育海老师提出了一种可动球面反射镜方案(参考文献[2])。该方案指出,先建造一个大的球面,这样跟阿雷西博望远镜一样,可以通过绕着球形改变馈源位置来改变观测天区;为了将光线汇聚到一点,该方案创造性提出:在观测时,将实际用到的部分球面反射面区域,通过面板单元的上下位置调整(调整的距离最大约为60厘米),变为抛物面。

为实现这一方案,FAST望远镜先“编织”一张大网(专业称:索网),然后将4000多块面板放到索网上。索网的节点通过下拉索和促动器与地面链接。促动器下拉,拽动索网,形成一个球面。观测时,通过促动器的释放(索网回弹,反射面上升)或下拉(反射面下降),改变反射面位置,形成局部的抛物面用以观测。



FAST望远镜局部面板变形延时摄影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

至此我们也明白了,球面是FAST望远镜反射面的“基本盘”。通过变形,球面的局部可以变为口径300米的抛物面用于观测。就实际使用来说,FAST望远镜本质上还是一个抛物面望远镜。

通过精准协同馈源舱运动与反射面的形变,FAST望远镜可以对天顶距(是指观测位置与头顶之间的距离)40度角以内天区范围进行观测,称其为转动灵活的“观天巨眼”,名副其实!

参考文献:

[1]Daniel R. Altschuler, Christopher J. Salter; The Arecibo Observatory: Fifty astronomical years. Physics Today 1 November 2013; 66 (11): 43–49.

[2]Qiu Y H. A novel design for giant radio telescopes with an active spherical main reflector[J]. Chines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98.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蕉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