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月球探索新突破!AI 助力撞击坑研究,效率提升惊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Chinaz 时间:2025-09-01 10:27:21

在全球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科学家正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推动月球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近日,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正式发布了 “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 V2.0”。这一先进模型为 “数字月球” 云平台赋予了强大的 “智慧大脑”,极大提升了月球地质研究的效率。

月球地质演化的研究通常需要分析撞击坑等地质构造,这些坑的数量、大小、深浅和形态等特征是理解月球撞击历史及其影响的重要依据。目前,科学家已经在月球上发现了超过100万个直径超过1公里的撞击坑,而直径小于1公里的撞击坑数量更是难以精准统计。依靠人工识别,完成这些撞击坑的排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 的应用使得科研工作者只需输入撞击坑的图像和相关问题,系统便能迅速提供该坑的形态、尺寸和形成年代等信息,并附上详细的文字描述。这种高效的工作方式显著提升了科研效率,让科学家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更深层次的研究。

在发布会上,研究员刘建忠介绍道,为了实现这一模型的训练,团队建立了全面的多模态数据标注规范,成功构建了一个包含8700多个撞击坑和7272个其他月球构造的标签数据集。经过训练,该模型在撞击坑年代分类与亚类划分任务中达到了88% 的准确率,而在自动识别月球构造的任务中准确率更是高达93%。

未来,按照项目规划,“数字月球” 云平台将在2027年完成建设,并向全球开放共享。这个平台不仅将为科学家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也为全球的月球探索和科学研究创造了新的机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