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于本水:一片冰心在报国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9-01 12:14:31



“从来没有想过我能得到什么,一直想的都是自己还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2025年8月27日,中国防空导弹事业的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在京逝世,享年91岁。这位被誉为“空天神盾”铸造者的科学家,用一生见证并推动了中国防空导弹从仿制到领跑世界的跨越。

于本水的起点并不高。

1934年,他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期,祖国的大片土地被日寇占领,民不聊生,他甚至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小学教育,仅学了三年半就不得不辍学到小工厂做童工。

但他依然坚持读书。每天繁重的劳动后,他总是喜欢在昏暗油灯下阅读所有能找到的书籍。

有一回,他翻到了一本《醒同胞》,书中激励同胞快快觉醒、奋发图强,令他终生难忘。也正是从那一刻起,一颗报效祖国的种子埋在了他的心底。

东北解放给了他一个崭新的天地。改天换地后的家乡在于本水看来是那样生机勃勃。作为村里少有的“文化人”,1947年,13岁的于本水被选为土改队员,第一次摸到了真正的枪。



“种地靠锄头,打仗靠武器”。直到81岁时回忆起往事时,于本水仍会扬起眉毛,一脸骄傲地说:“我的梦想,就是为国家研制先进武器。”

1954年,于本水被选拔到苏联留学,就读于航空航天界的一流学府莫斯科航空学院,专门学习航天技术。在莫斯科,他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6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归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如今的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投身我国防空导弹事业的创建工作。

当时,中央决定,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从对“543”导弹的仿制开始,走一条从仿制到自主设计的道路。可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都很落后,要想在高精尖武器上实现突破,谈何容易?

作为“八九点钟的太阳”,于本水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他一头扎进沈阳皇姑区三台子的112厂。只要有机会,他和他的同事们就一定会去车间观察操作方法和流程,处理导弹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

经过无数次演算、试验、分析,好消息接踵而至——


1965年,我国“红旗一号”防空导弹仿制成功,次年完成生产定型,实现了我国地空导弹从无到有;

1967年5月,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成功;

20世纪70年代末,“红旗三号”定型,成为我国第一型具有拦截SR-71高空侦察机能力的防空导弹。

其间,他还研究出了一套“近快战法”——

那个年代,我国防空系统羸弱,美国著名的高空间谍侦察机U-2经常来犯,企图获取战略情报,尤其是核武器、导弹的研制、生产和试验情报。

1962年9月,我国空军导弹部队首次用防空导弹击落了U-2侦察机,可没过多久,U-2侦察机再次卷土重来,还安装了代号为“9系统”的电子侦察接收报警系统,一旦识别出防空导弹便会报警,留下充足时间逃逸。

难道要任由美国侦察机在我国领空来去自如?

很快,攻关任务给到了于本水团队。当时,全国仅有2台电子管计算机,而人工计算一条弹道,最长需要用时21天。为了把最关键的杀伤区和发射区算准,他们硬是用计算尺、手摇计算器等原始设备,完成了仿真计算。

“近快战法”呼之欲出:压缩制导雷达开机距离和发弹距离,并辅以兄弟火力单位佯攻。

“于总对我们说,外国人可以嚼着口香糖对着计算机做,我们就用脑子、花心血!”导弹专家张志鸿回忆道。


1963年11月1日,U-2侦察机再次来犯,“近快战法”大显神威,助力地空导弹二营精准击落敌机。从那天起,再也没有人敢轻视我国的防空系统。毛主席接见了作战部队,于本水本人也荣立三等功,奖励是一本《英华大辞典》,至今依然摆放在他的家里。

此后,从液体导弹到固体导弹,从打击高空目标到低空、超低空目标,从反飞机到反精确制导武器,从国土防空、海军舰队防空到陆军野战防空……于本水根本停不下来。

超低空防空导弹的研制技术难度大、要求高,有人建议采购进口导弹,于本水当场翻了脸:“中国是大国,不能只买外国的‘鸡蛋’,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养鸡、下鸡蛋,自主研发能力是买不来的。”

一次测试实验中,导弹发生了异常振动,于本水凭借丰富的经验,推断故障源于导弹发射筒盖形变导致的共振。基地总工程师竖起大拇指说:“老于,神了!”于本水说,对于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师来说,基础创新非常重要。武器研制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系统设计师的大脑就像一个“创新加工厂”,要善于抓住要害,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即使在退居二线后,于本水也没有停下脚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上。


在他看来,当代航天青年有“三长一短”:

“一长”是当代航天青年能熟练利用计算机等科研手段,大大缩减了科研时间;

“二长”是当代航天青年相比老一辈航天人,具备更高的外语水平,能更好地学习掌握世界范围内各领域的先进技术;

“三长”是当代航天青年的整体精神面貌更为朝气蓬勃、思维更加发散;

“一短”是相比老一辈航天人,少了些许艰苦奋斗和朴素求学的精神。

“我们那一代,是艰苦奋斗过来的。”于本水说,老一辈航天人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新一代航天人应当在这一基础上接力奋斗、再立新功,实现从“我有”到“我强”的跃进。

原标题:《于本水:一片冰心在报国》

栏目主编:俞宏浩 文字编辑:俞宏浩 题图新华社

作者:上官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