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国技术打造非洲航空新地标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人民网 时间:2025-09-01 18:27:31

人民网亚的斯亚贝巴8月30日电 (记者沈小晓)7月22日,由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埃塞俄比亚博莱国际机场维修机库项目圆满完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标志着机库具备运营条件。这座非洲最大飞机维修机库不仅是一座建筑,也树立了中国技术在海外的新标杆,从设计理念到施工技术,从智能系统到绿色标准,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建造的科技实力与创新突破。


由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埃塞俄比亚博莱国际机场维修机库外观。人民网记者 沈小晓摄

站在机场一侧,一座银灰色的巨型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机库内部,记者注意到,屋顶钢结构纵横交错,形成精美的几何图案。据了解,机库屋顶32米,采用双跨钢结构体系,总长172米,单跨跨度96米,宽90米。据项目副经理徐小春介绍,机库项目采用5G组网控制的液压同步提升技术,将440吨的屋盖系统整体提升22米,提升过程采用15个节点、4台泵站协同作业,历时18小时精准就位,拼装误差小于1毫米,创造了东非区域大跨度钢结构安装精度新纪录。“相较于传统满堂架施工法,此技术更安全、高效,减少了高空作业风险。”徐小春说。

在专业系统方面,项目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创新性引入泡沫消防系统,相比传统水消防减少电器损坏率40%以上;楼宇自控系统集成8个子系统,实现离场自动关闭,预计年节电率达18%;基于12级台风抗风要求设计的大门系统,可抵御每秒36米的强风;专业飞机供电装置支持多电压输出,满足各类机型维修需求。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实现技术本地化,实现了中国大跨机库设计标准、施工技术和管理体系的整体输出。中方团队对当地员工进行了系统培训,涵盖测量定位、焊接工艺、设备操作等各个环节。“我们不是简单地把技术带过来,而是建立了一套可推广的技术标准体系。这个项目证明了中国技术标准在海外的适应性和先进性。”项目总工程师季清勇说。

这座现代化机库的建成,正在改变非洲航空维修业的格局。据了解,该设施可同时容纳两架宽体客机进行维修,包括A350和波音777等机型,未来将承担东非地区60%的飞机深度维修任务。这不仅意味着埃塞俄比亚首次具备了大型客机的自主维修能力,还将为肯尼亚、刚果(金)等周边国家提供维修服务,形成区域性的航空维修中心。据估算,该项目每年可为东非地区航空业节省超过3000万美元的维修费用。

“这个项目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埃塞本地员工托马斯告诉记者。这位来自萨巴地区的土木工程师,在项目中担任现场协调员。此前,他参与过多个中交一公局承建的国际项目,中国技术让他印象深刻。“特别是5G同步提升技术,精度控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同事教会了我们很多新技术。现在我能操作最先进的检测设备,也理解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这些技能将让我受益终身。”

项目期间,共有近400名当地员工参与建设,其中120人接受了系统技术培训,45人成长为技术骨干。许多像托马斯这样的本地工程师,通过项目实现了技术能力的跨越式提升。“我们不仅要建成机库,更要为埃塞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专业技术团队。”机场项目群总经理田贞科说。

项目团队还通过邀请外籍及属地员工共度春节、走访属地员工家庭等方式加强团队凝聚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托马斯告诉记者,中方团队对本地员工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关心。“两年前我常往返于老家和不同项目之间。现在,我把妻子和三个孩子都接到亚的斯亚贝巴定居,这样我可以更专注于工作,生活状态更加稳定。家人对我目前的工作非常支持,也很自豪。”不久之前,托马斯还邀请同事们参加小女儿的满月庆祝活动,氛围十分友好。


埃塞本地员工托马斯在维修机库内检测设备。人民网记者 沈小晓摄

采访结束,中埃两国工程师并肩站在停机坪上,讨论着下一步的运营维护计划。这座现代化的机库不仅是中国与埃塞两国友谊的见证,更是中国技术与非洲发展需求结合的典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