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让六部门联手开会,光伏产业究竟遇到了什么难题?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BT财经 时间:2025-09-01 18:30:37



近日,一场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联合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六大部委共同召开的光伏产业座谈会,在业内激起千层浪。这不仅是近年来罕见的多部委协同聚焦单一产业的高层级会议,更标志着中国光伏行业已从高速扩张的“黄金时代”步入亟需规范与重构的“深水改革期”。

据公开数据显示,近两年,光伏全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整体处于周期底部,从2023年四季度开始,下游组件陷入普遍亏损。2024年二季度起,行业亏损蔓延至上游多晶硅领域,彼时均价降至3.8万元/吨,低于行业平均成本。

这场高规格会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光伏全产业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危机:价格持续“内卷”、全行业陷入亏损、产品质量滑坡、恶性竞争泛滥。那么,一个曾被誉为“中国智造”全球名片的朝阳产业,为何会走到需要六部门联手“救市”的地步?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难题?而此次会议释放的强烈信号,又将如何重塑光伏产业的未来格局?

从“风光无限”到“至暗时刻”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崛起史诗。从早期依赖海外市场的“两头在外”,到如今占据全球80%以上产能和70%以上装机量的绝对主导地位,中国光伏不仅实现了技术自主,更在成本控制与规模效应上建立了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然而,正是这种“规模驱动”的发展模式,在行业高速扩张的同时,也埋下了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的隐患。



自2023年第四季度起,光伏行业开始步入下行周期。下游组件环节率先陷入普遍性亏损。组件作为连接制造与应用的关键环节,其价格受上游原材料波动与终端需求变化双重影响。彼时,尽管全球“双碳”目标持续推进,光伏装机需求看似旺盛,但产业链内部的结构性失衡已悄然显现。上游多晶硅、硅片等环节因前期大规模扩产,导致供给迅速超过需求,价格开始松动。组件厂商为争夺有限订单,不惜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抢市场”,价格战全面打响。

进入2024年第二季度,行业危机进一步向上传导。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链的“粮食”,其价格一度跌至每吨3.8万元,远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这意味着,每生产一吨多晶硅,企业都在“亏本卖粮”。多家中小型硅料企业陷入停产或减产状态,行业整体进入“全链条亏损”的“至暗时刻”。这种“越卖越亏、越亏越卖”的恶性循环,不仅严重侵蚀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动摇了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根基。

一场针对“内卷”的系统性治理

在行业深陷泥潭之际,六部委联合召开座谈会,绝非偶然。这既是对当前产业乱象的直接回应,更是对“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坚定落实。会议提出的四大要求,直指行业痛点,构成了一套系统性的治理框架。

加强产业调控,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这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之策。过去十年,光伏行业在政策鼓励与资本追捧下,经历了多轮大规模扩产。许多地方将光伏项目视为“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此次会议强调“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意味着未来将通过更严格的能效、环保、技术标准来倒逼低效产能淘汰,而非简单行政命令。这有助于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市场震荡,实现产业的平稳出清。

遏制低价无序竞争,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价格战是“内卷”的典型表现。当企业为保市场份额而持续降价,最终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许多企业为降低成本,不得不在材料、工艺、品控上“偷工减料”,甚至出现“功率虚标”等欺诈行为。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更严重透支了“中国制造”的信誉。此次会议明确将“低于成本价销售”定性为“违法违规行为”,并要求健全价格监测和定价机制,为行业划定了竞争底线,有望从根本上遏制恶性价格竞争。



规范产品质量,筑牢行业生命线。质量是光伏产品的生命。一块组件的设计寿命通常为25年甚至更长,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电站的长期收益与安全。然而,近年来光伏组件质量下滑已成为行业隐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光伏组件抽检合格率仅为69.4%,较此前93%以上的水平大幅下降。不合格项目集中在“功率虚标”“机械载荷不达标”等关键指标。这不仅影响发电效率,更可能引发安全隐患。此次会议明确提出打击“降低质量管控、虚标产品功率”等行为,将质量提升到“严守质量安全底线”的战略高度,是对行业“重价格轻质量”倾向的强力纠偏。

支持行业自律,强化技术创新引领。政府监管是外力,行业自律才是内生动力。会议强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倡导公平竞争、有序发展,正是希望构建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近年来多次发声,呼吁企业杜绝恶性竞争,但收效有限。此次六部委背书,将极大增强协会的权威性与执行力。同时,“强化技术创新引领”的要求,引导企业从“拼价格”转向“拼技术、拼效率、拼可靠性”,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反内卷”升级:从行业自律到国家战略

此次六部委联合行动,标志着光伏行业的“反内卷”治理已从初期的行业倡议,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系统性改革。其意义远超单一产业的整顿,更体现了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对经济治理模式的深刻思考。

首先,这是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实践探索。光伏产业的困境,本质上是市场机制在特定阶段失灵的体现。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了非理性扩产,而信息不对称与短期竞争压力又加剧了价格战。单纯依靠市场自我调节,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大代价才能出清。政府此时介入,通过政策引导、标准制定、市场监管等手段,为市场重建秩序、指明方向,有助于缩短阵痛期,避免系统性风险。

其次,这是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必然选择。过去,中国光伏依靠“规模+成本”优势赢得全球市场。但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技术迭代加快的背景下,单纯的价格优势已难以为继。欧洲、美国等市场不断提高贸易壁垒与技术门槛,对产品的环保、碳足迹、可追溯性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光伏要巩固并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转向以技术创新、品质卓越、品牌信誉为核心的价值竞争。此次六部委会议,正是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值得强调的是,这还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光伏作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其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一个充满乱象、质量堪忧的光伏产业,不仅无法有效支撑能源转型,反而可能因电站故障、发电量不足等问题,影响电网稳定与投资信心。规范产业秩序,确保产品质量与长期可靠性,是从源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治本之策”。

曙光初现:产业重构与价值回归

尽管挑战严峻,但六部委联手释放的强烈信号,已为光伏产业注入一剂“强心针”。市场反应迅速而积极。在7月初的行业企业座谈会后,硅料期货与现货价格已开启反弹。进入8月,多晶硅成交价格突破5万元/吨,组件价格也出现企稳回升迹象。华润电力、中国华电等央国企大型组件集采项目的开标价格均回升至0.7元/W以上,显示出“不低于成本价”参与投标的共识正在形成。

更重要的是,行业生态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龙头企业如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等纷纷表态,坚决反对“功率虚标”等行为,强调质量与技术的长期价值。去产能进程加速,光伏玻璃龙头企业减产30%,中小多晶硅企业主动停检产线。这表明,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压力双重作用下,企业正从“被动卷”转向“主动调”。

展望未来,光伏产业有望迎来“破局重生”的新阶段。短期看,随着落后产能的逐步出清与价格秩序的规范,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空间将得到修复,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有望回升。中期看,技术创新将成为竞争主战场。N型TOPCon、HJT、钙钛矿等高效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将加速,推动产品效率与可靠性持续提升。长期看,一个更加健康、有序、高质量的光伏产业生态将逐步建立。企业将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

六部门联手开会,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对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刮骨疗毒”的必要之举。光伏产业所遭遇的难题,是高速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也是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必经的阵痛。此次会议,不仅为行业划定了红线、指明了方向,更彰显了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可以预见,经历这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后,中国光伏产业将摆脱“内卷”的泥潭,迎来更加理性、健康、可持续的“第二增长曲线”。这不仅关乎一个产业的兴衰,更承载着中国在全球绿色能源革命中引领未来的宏大愿景。当“反内卷”成为共识,当“高质量”成为信仰,中国光伏的下一站,必将是星辰大海。

作 者 |元方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