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传播中传承,在创作中焕新。
作者 | 徐长卿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近日,一部名为《傩戏》的非遗奇幻短剧上线红果短剧、抖音等平台,仅上线24小时即在红果平台创下热度突破5000万的亮眼成绩,并成功跻身微博热搜和红果新剧热搜榜。在评论区,“家国情怀深沉” “民族文化魅力令人动容”“看得热泪盈眶”等赞誉不绝于耳。
《傩戏》的成功或只是在短剧中讲好文化故事的一个缩影,更重要的是,它也打破了人们对短剧只是“速食”消费品的刻板印象,证明短剧这一新兴形式,同样能深度赋能文化表达,成为传递厚重情感与文化价值的新载体。这一转变,也正与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推出的“万象短剧”计划的理念不谋而合——该计划致力于推动短剧题材创新与内容升级,尤其关注非遗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叙事,为其注入更广泛传播力与影响力。
图源:《傩戏》短剧截图
01
非遗文化传承
需与时代同行
非遗文化的传承,始终是一场与时代的对话。文化的生命力,依托于它如何被讲述、如何被听见、如何被延续。从最初的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到竹简帛书的沉重与珍贵,再到印刷术带来的知识普及,每一次载体革新都极大地释放了文化的能量。及至近代,广播电视以声画同步的优势,将文化带入了大众视听的时代。
而今天,站在一个以互联网为基底、以数字叙事为语境的新舞台上,非遗也正在这场变革中寻找自己的新声。当前,正如“万象短剧”计划所推动的,短剧正以轻快灵动、情感浓度高的特点,成为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找到“新声”的重要载体,助力其实现更广泛和高效的传播与共鸣。
回望非遗的传承之路,它从未静止,始终应和着时代的节奏悄然演变。从古代的口传心授到唐宋的戏楼茶馆表演,从明清的刻本画册到近代的广播影视,每一种新兴媒介的出现,都为非遗提供了重新被讲述、被体验的可能。
而今,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浸润,短剧以其轻快灵动、情感浓度高、适应碎片阅读的特点,成为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当代叙事形式。它把一段唱腔、一门手艺、一个节日,凝练成几分钟的动人片段,在方寸屏幕间实现文化与人的高效共鸣。
图源:罐头图库
短剧这种创新探索也与官方的引导方向不谋而合。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呼应这种趋势,早在202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五批162部推荐剧目中,非遗方向有38部,在所有创作方向中数量最多。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还启动了“微短剧里看非遗”创作计划。
然而,非遗短剧的意义,远不止于“被更多人看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遗的生命力源于其活态性。这说明,保护传承非遗不能将其当作古董而束之高阁,而应将其内嵌于时代语境和日常生活之中,只有这样非遗才能生生不息。文化传承从来不是静态的 “保存”,而是动态的 “延续”,需要在时代语境中找到新的表达形式。
02
短剧发展迅猛
为非遗打开新想象
短剧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影视行业中不可忽视的新力量。艾媒咨询此前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及出海市场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国内微短剧市场发展迅猛,已成为影视行业中不可忽视的存在;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
过去人们对于短剧粗制滥造的印象也在慢慢被打破,行业转向高质量发展,一大批精品短剧涌向市场,短剧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并且这一新兴内容形式尤其受到年轻人喜爱,成为非遗传播的理想载体。以《傩戏》为例,除了用“爽感”台词抓住观众,又借傩面图腾、古傩舞等非遗元素,赋予故事独特文化质感,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呈现在大众面前。
图源:罐头图库
《我的归途有风》讲述了高级白领许有风通过探寻和推广家乡非遗美食找到自我价值,展示了跷脚牛肉、灯影锅盔等乐山非遗美食,该短剧自2024年2月16日上线抖音平台后迅速走红,累计播放量突破1.9亿,单集最高播放量超过2500万;展现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搬砖吧,大小姐!》,在剧名上将“金砖制作”与“搬砖梗”巧妙关联,加深了观众对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印象……这些非遗短剧的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到这些千年技艺,激发了人们对非遗传承的热情。
面对以“Z世代”为主力的内容消费群体,非遗短剧在表达方式上可以更贴近年轻人的语言系统与审美偏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观看短剧,对非遗产生兴趣,甚至投身到非遗传承事业中。
不仅仅是非遗传承人,各地文旅、民俗相关单位和政府,也纷纷借助短剧这一新形式传承非遗。许多非遗项目因此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传承人群体不断壮大,传承方式也在数字化时代得到创新。一些传统手工艺人借助短剧的传播,吸引了更多订单,实现了非遗技艺的商业价值转化,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
不仅在国内引发热潮,短剧在海外市场同样表现出色。艾媒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出海微短剧单月收入从2023年7月的640万美元增至2024年7月的5970万美元,一年内增长932.8%。2023年第二季度至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海外微短剧APP下载量增长率达1893%,中国微短剧出海发展前景广阔。非遗短剧正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载体。
图源:罐头图库
03
“万象短剧”计划
引领行业的内容升级
非遗短剧的探索,实质上是一场关乎文化“活化”的实践。它不仅仅改变了非遗的传播方式,更重新定义了非遗与当代人尤其是年轻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通过细腻的情节叙事、沉浸式的视听呈现和轻快的节奏设计,短剧将非遗从遗产还原为生活,从他者的技艺转化为可共情的故事。
媒介只是载体,真正决定非遗能否实现良性传承的,仍在于是否坚守其文化内核。在行业人士看来,短剧的创作要避免陷入表面化、奇观化的误区,不能以牺牲传统的本真性为代价换取短暂的流量。成功的非遗短剧,应做到形式轻盈而内涵厚重,叙事时尚而精神守正。只有在尊重非遗核心价值与仪式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可持续传播。
因此,短剧行业逐渐从“高流量”向“高质量”发展十分有必要。
为激励短剧题材创新,推动行业内容多元化发展,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设立“万象短剧”计划。对于短剧市场而言,万象短剧计划的出现更是一次重要的价值升级,正如其名字:包罗万象。该计划为短剧市场开辟了一条“有文化、有温度、有深度” 的发展路径,让短剧在追求流量的同时,也能拥有更长远的价值与意义。而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具备对这类精品且稀缺内容和计划的调动与协同能力,致力于引领行业的内容升级。
而万象短剧计划第一期——非遗民俗文化专场短剧征集活动由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巨量引擎、红果果燃计划项目组联合评估,共同投入扶持资源。果燃计划项目组同时会交叉对“万象计划”进行挑选审核,纳入扶持范围。果燃计划旨在鼓励稀缺题材精品短剧的创作,非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此外,也离不开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对短剧市场的资源整合的助力。
图源:罐头图库
抖音集团通过“万象短剧”等计划,不仅推动短剧内容从流量导向迈向价值导向,更体现出其文化自觉与社会责任。它不再止步于提供平台,而是主动整合资源、激励优质创作,引导行业走向更健康、更具文化厚度的生态。
短剧与非遗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万象短剧”计划等平台举措,非遗不再是尘封的遗产,而是持续生长的文化生命。它借助轻量却深刻的叙事,跨越时空限制,走进现代人的日常,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价值传递,在创新表达中完成代际延续。
未来,随着更多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气息的短剧涌现,有望构建一个传统与现代真正交融的生态:非遗在传播中传承,在创作中焕新,最终成为一种“活”的、可持续的文化力量。而这,正是这个时代文化传承的最美模样。
你对非遗的传承还有哪些了解?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