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豆包千问DeepSeek,没上苹果先“上车”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琳 字母榜 时间:2025-09-01 20:03:47

最近,车圈和AI企业间再一次传出“牵手”消息,这一次的主角,是特斯拉、字节跳动和深度求索(DeepSeek)。

特斯拉中国官网更新的《特斯拉车机语音助手使用条款》显示,全新上市的特斯拉Model Y L车型将搭载豆包大模型与DeepSeek模型,两款模型均通过火山引擎接入。 据了解,豆包大模型将承担语音命令功能,如导航设定、媒体播放操控、空调温度调节等,同时还具备车主手册查询功能;DeepSeek模型提供AI语音闲聊服务。

据了解,特斯拉在美国销售的车型,采用马斯克自家xAI的Grok模型驱动,然而在中国市场,特斯拉和苹果一样,遇到了主力产品在华无法落地AI功能的尴尬境地。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过去7个月中,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出货量在其中六个月出现下滑,7月交付量较去年同期下降8.4%。本次豆包和DeepSeek的加入,更像是马斯克在中国市场的紧急“补课”,补全车机端的大模型能力。

进入2025年,特斯拉和火山引擎并不是车圈和AI圈的唯一一次“牵手”,事实上,过去一年中许多车企都在谋求在座舱AI功能上的升级,比亚迪、宝马等头部车企,均于先后宣布与阿里、字节等AI企业合作展开智能座舱的研究。

“传统的座舱语音功能是靠填槽的方式去实现的,相比之下,AI加持的智能座舱交互的功能要丰富的多。”谈及车企与AI大厂携手的现状,某车企OEM座舱产品经理子豪这样点评道。

而随着大模型技术能力逐渐渗透到各领域,进入2025年后,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开始谋求和AI云服务企业的深度合作,携手打造下一代智能座舱能力。MRA披露的市场研报显示,预计到2027年,人工智能驾驶舱功能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超过25%。

今年2月,比亚迪曾宣布与DeepSeek深度集成,整车智能“璇玑架构”全面接入DeepSeek R1大模型的能力,提升自动化数据生成的效率和质量。彼时由DeepSeek带来的AI浪潮已席卷车圈,包括吉利、东风、智己、长安在内的车企,都先后接入了DeepSeek的模型能力。

时间来到6月,阿里云成为了比亚迪的深度合作伙伴。根据阿里云方面的披露,AI智能体Mobile-Agent可以在比亚迪车机完成对阿里生态App的操控。Mobile-Agent采用全视觉解决方案,基于比亚迪开放座舱应用生态与AI对话系统,结合Qwen-VL的视觉识别、推理能力构建多模态智能体,可实现对座舱屏幕智能感知、复杂任务规划以及座舱应用UI进行操作决策。

从DeepSeek到阿里云,比亚迪的合作路径也映射出车企在这一年中的思路变化,上半年还在接入推理大模型强化基础AI能力;而到了下半年,向Agent进发成为了明确的落地方向。

“未来的智能座舱,就是要把车载的OS给Agent化。”子豪表示,Agent和多端交互是车企在推动的新场景,但一些传统车企不具备从底层去改造车机OS的能力,所以只能借助外部合作伙伴的能力联合开发。

在智能驾驶时代,一台汽车内应用的AI技术可以分为两个板块,智驾系统的E2E大模型更多聚焦于自动驾驶决策,需要进行大量VLA层面的训练。而在智能座舱板块,随着大语言模型的普及,车机可以在AI加持下获得更强的通用对话能力,以及座舱内的视觉交互场景。对于一些缺少通用大模型能力的传统车企来说,找AI企业“补课”无疑是更快的方式。

“(车企和AI企业)目前的合作模式中,AI企业主要还是云服务商的角色,负责提供公版模型。”据子豪介绍,智能座舱市场当下比较活跃的AI厂商是阿里、字节和商汤,不过这些企业并没有在汽车座舱场景深度定制化的能力,而车企们往往是在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产品方案的基础上,亟需接入能力更强的模型。

在豪华汽车品牌方面,奔驰在去年8月与字节火山引擎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聚焦大模型/生成式AI/大数据,用于智能座舱升级。宝马在今年3月与通义Qwen展开在华深化合作,打造面向中国用户的车内AI引擎/智能座舱。

而在其他传统车企中,广汽传祺、本田雅阁等品牌,此前选择了商汤的绝影智能座舱方案。今年年初,上汽大众宣布和百度深度合作,基于文心一言大模型能力打造了“知大”语言模型APP,并首次搭载于途昂Pro车型上。

“各家车企在智能座舱上的投入其实不算很多,可能只有智驾1/3的预算。”谈及智能座舱是否是各家车企发力的重点,子豪坦言,尽管在整个车辆研发体系中,车企对于智能座舱的投入占比较小,但座舱在用户端的“曝光度”很高,因此各家车企也在该领域加速“内卷”。

“一块智能大屏好不好用,往往决定了用户一上手的第一感觉。”子豪表示,一台车的机械素质/智驾系统的体验,需要用户进行深度试驾才能有效感知,而座舱的智能性决定了用户对一台车的第一印象。“把座舱里的功能打磨好,生态做得足够多,对车企而言是一件高性价比的事情。”

另一方面,相比起“补课”智能座舱的传统企业,一些新势力车企在更早就选择了自研LLM的道路,在他们进化的轨迹中,大模型和智能座舱承担了更重要的作用。

目前,代表国产造车新势力的“蔚小理”中,三家车企均有自研LLM支持智能座舱场景,理想有自研多模态MindGPT(理想同学核心);蔚来方面则打磨出NomiGPT(Nomi核心);小鹏方面同样有自家“全域大语言模型”驱动的“AI小P”。

另一方面,各自拥有庞大生态圈层的华为和小米,在汽车领域均有自研模型驱动的智能座舱。今年年初,华为方面披露了AI助手车载小艺的最新进展,其中提到了车载小艺实现了“鸿蒙智行与盘古大模型、DeepSeek的深度融合。”而小米方面,则有小爱语音大模型/MiLM系列部署到SU7等车型上,与小米提出的“人车家全生态”无缝联动。

显然,相比起传统车企,新势力们在大模型+座舱这件事上布局更早,并且在自研智能座舱/端侧大模型上进行了技术积累。

“新势力们卖给用户的不是车,而是一款智能产品。”子豪解释了为何造车新势力更加重视座舱的智能性。

“新势力车企的用户很多都是20-30多岁,喜欢这些新奇智能的产品。”子豪表示,新势力们需要通过座舱功能的智能化来维系用户粘性,塑造用户的“心智”,也就是使用习惯。

这一结论在行业内也得到印证, 2024年底披露的数据显示,以蔚来ET5T车型为例,用户均值28.9岁、小于30岁占比73.3%。而今年新发布的小鹏G7,首批车主画像有近70%的“95后”。

麦肯锡发布的2024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在“为什么考虑买新能源车”这一问题上,“智能化程度高”在中国消费者中的提及率约54%,并且优先级从2023年开始跃升为第二名,仅次于“使用成本低廉。”

在子豪看来,车机/座舱的智能化,本质上是减少用户的被动操作。在行业内,智能座舱的产品经理们,一直致力于提供更多主动触达用户的场景。

“行业内比较通用的方式,是通过一个App去把车载的一些状态/能力原子化。”子豪进一步举例说明,像理想的“任务大师”功能,可以通过一句话设定一串用户想执行的任务,比如“如果到家就打电话给某人”。不过,面对这些复杂交互场景,造车新势力们也少不了搭一下AI企业的顺风车,小鹏在2024年就把智能座舱的操作系统AI天玑和“AI小P”融合了智谱AI大模型能力,而理想方面则此前传出与火山引擎在算力层协作。

“最终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慢慢各个车企都有自己的专属模型。”在子豪看来,造车新势力们虽然相对领先,但是各家车企都在补足智能座舱的短板。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的AI云服务商的选择很多,联合研发的模式也能快速补齐短板。对于车企们而言,更重要的是思考未来的智能座舱形态,应该是什么样。

“在智能座舱的交互场景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实时性。”据子豪介绍,车载智能场景和通用模型产品有很大不同,实时反馈的需求决定了核心车载AI能力无法部署在云端,一旦出现网络问题/基站切换的场景,“智能”也就没有了意义。

事实上,在新能源时代,车内功能的智能场景支持已经不新奇,主流车企的车机基本都能完成AI语音操控,完成如开启关闭空调,调用车机内App的功能等。但随着车机全面进入智能化时代,除了基本车内功能的操控,智能搜索/多语言知识问答/任务规划等复杂场景逐渐成为更多用户的需求,但也对车载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目前主流的8295芯片为例,该芯片仅能支持2B以下参数模型的部署,因此限制了很多智能场景的落地。”子豪表示,目前,核心车载AI能力更多依靠本地部署的车端大模型,而这成为限制当前智能座舱发展的因素之一。

这一背景下,一些车企开始了自研芯片的道路。今年6月,小鹏自研图灵AI芯片正式在车端部署,其单颗芯片算力达700TOPS,超越英伟达Orin X芯片的254TOPS。而蔚来自研的智驾芯片神玑NX9031正式量产,单颗芯片算力超过1000TOPS。近日,理想汽车方面也披露了自研的智能驾驶芯片M100的进展,有望在年内量产上车。

随着更高算力的智驾芯片相继问世,很多车企已瞄准智能座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根据阿里方面的报道,和比亚迪联合打造的智能座舱场景,可以让用户实现“一句话”完成复杂跨应用操作的新体验。

跨端应用,需要大模型在接受-处理用户指令后,从车机端联动到手机或者其他设备上完成交互。阿里云Mobile-Agent此前就披露了一些车载场景,用户可以说出“Hi,小迪,帮我查一下我昨天在淘宝买的东西送到哪里了”,系统能结合对座舱屏幕的视觉感知能力识别淘宝应用,并模拟点击屏幕完成查询操作。

换言之,下一代车机将成为由大模型驱动的多端生态,而不是仅仅围绕车内功能的核心。“帮我订一张明早去上海的火车票”、“帮我点个麦当劳外卖”、“帮我在微博打开热搜”这样的指令也可以在座舱场景中实现。

“不过目前来说,座舱里智能化的一些功能,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多算是锦上添花。”子豪坦言,目前的汽车市场高度价格敏感,智能座舱功能上的参差比不上价格层面的“内卷”,甚至把AI作为故事的核心讲给汽车消费品的用户,似乎还为时尚早。

在交流中,这位汽车行业的“老兵”表示,目前大模型在座舱场景的落地阶段,与其说是“投石问路”,更像是刚刚把AI这块“石头”捡起来。不过,随着汽车行业全面将目光投向智能座舱,新的产品逻辑已经悄然出现。

“智能座舱的领先企业,会逐渐建立一些护城河,比如一个用户习惯了蔚来的座舱交互,可能就不太会再去尝试买小鹏的车。”谈及智能座舱发展的意义,子豪表示,智能座舱可能会成为改变用户使用习惯的核心因素。“伴随着数据的积累,会逐渐形成一些用户粘性。”

“举个例子,用户有了小孩,他的车就可以潜移默化地记录孩子成长的一些事,比如什么时候路边捡了一只小猫。”在子豪看来,随着车载模型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个愿景有望在不远的未来实现。而身处智能驾驶的时代,用户的个人数据与智能汽车紧密关联,汽车可能会成为一个承载更多回忆的地方。

(文中子豪为化名)

标签: 座舱 智能 模型 能力 用户 场景 功能 子豪 汽车 车机 核心 车载 势力 芯片 产品 企业 中国 智能化 深度 市场 理想 引擎 方面 比亚迪 智驾 部署 生态 语音 时代 文中子 上海 系统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