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源/华尔街见闻
8月下旬,快手宣布可灵AI上线2.1模型的“首尾帧”功能,相较1.6版本,生成效果提升235%。
这一更新将“视频起-收”的两端生成带入可控阶段,指向短视频平台在生产工具力与供给质量曲线上的新一轮竞逐。
短视频平台的基本范式曾是“分发-推荐-时长”,核心护城河落在推荐算法;而当生成式AI降低生产门槛、提升成片稳定性后,平台的竞争点前移到“谁能让创作者更快、更稳地产出可被分发的内容”。
首尾帧生成属于成片可用性的最后一公里:首帧决定点击与停留的第一拐点,尾帧影响完成率、复看率和召回意图(即关注、转化和收藏)。
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原创媒介理论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判断——“媒介即信息”——在此处被重新验证。
当媒介变为能在端到端链路中自动完成起承收束的生产工具,信息的形态也随之改变,平台的价值重心向生产侧位移。
对平台经营而言,这意味着将一部分预算与资源,从分发调参,转向生产工具与模板生态的资本配置。
首尾两端的边际改进
可灵2.1的235%提升并非泛化指标,而是集中在转场自然性、风格一致性与复杂运镜控制等与成片质量高度相关的维度;其底层叙述是“端到端多模态语义推理能力”升级。
对平台而言,这种改进直接作用于三条商业链路:其一,供给侧单位时间产出增加:同一创作者在同样制作时长内可产出更多“可投放、可复用”的素材。
其二,广告制作的单位成本下降:由于首尾帧可实现模板化,因此品牌片头片尾批量生成就成为标准操作,缩短了“提案-测试-投放”的闭环周期。
其三,平台内循环强化,当生产与投放均在平台侧完成,结算、归因与归因后的优化更可控,可沉淀高黏性广告与创作资产。
从经济学视角看,这是典型的边际成本下降与供给曲线右移。熊彼特所谓“创造性破坏”并非单指“把旧流程替代为新流程”,更关键的是——当新技术改变边际曲线的形状时,旧的组织方式与利润分配也随之改写。
从创作者侧角度看,其工具红利,也从剪辑术,转向策略术,更强调创作者的创造力,而非以相对低价值的重复劳动为基础的“低竞争手艺”。
北宋欧阳修在《卖油翁》中写道:无他,但手熟尔——这样的“绝活”,被可灵AI实现了标准化,不再具备竞争优势。
可灵2.1的首尾帧,将原本需要剪辑师反复试错的“片头/片尾一致性”标准化后实现了自动化,创作者角色从“手工后期”转向“素材策划+ prompt设计+版本管理”。
插一句对prompt的解释:这是AI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指的是用户输入给AI模型的指令、问题或提示信息。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告诉AI要做什么、怎么做的文字描述,是AI生成内容(如文本、图像、代码等)的“引子”或“指令源”。
回来接着聊创作者角色变化:这对腰部创作者的能力跃迁、规模化生产、资产化等商业化路径尤其关键。
创作者的素质要求将从“剪辑熟练度”转向“叙事结构与人设运营”的策略能力;而规模化生产,也因为同主题能在首尾帧模板约束下快速迭代多个版本,就能用于A/B测试与不同渠道投放。
更重要的是,这将创作者的“完整创意”实现了资产化:高表现的首尾帧可沉淀为可迁移、可交易的模板资产,进入“工具商店-模板市场”。
现代管理学一代宗师、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顾客”。
在创作者经济中,创作者本身也是“顾客”。平台若能以工具红利持续创造并留住创作者,即可在供给端获得结构性优势,并通过规模化内容反向强化分发效率。
广告与商单的资本故事
这则故事的逻辑路径是从定制片厂到模板工厂。
广告主的诉求是高确定性的素材交付与可度量的结果。在传统链路中,片头片尾的一致性与品牌资产承接常常消耗大比例人力;但如今在平台内侧,却能以模板可控的方式完成。
这意味着什么?
第一是创意测试周期缩短:从“周”为单位,降到“天/小时”为单位,预算的周转率提升。
第二,可解释的优化,首尾帧模板作为控制变量,方便评估中间镜头对转化的真实贡献。
第三,也是资产化的未来可能,也就是出现了“创意”供给侧金融化可能性。
当模板资产沉淀并可复用,平台可以围绕高效模板构建激励、分成与素材质押的新金融工具,比如流量抵扣、投放额度授信等。
此外,在更长期的财务口径中,“生产工具+模板生态”会改变平台的收入结构:除广告与电商佣金外,工具订阅、模板交易分成、数据服务都有机会形成稳定的非广告收入曲线,使现金流更平滑。
因此,可灵AI的商业化空间将更具有资本想象力。
若与竞品做“位移对比”,比较维度包括分发强者与生产强者,其行业主流路径大致分三种:
其一,分发极强(以字节系为代表),算法效率与商业化转换成熟,生产工具多以开放生态分发;其二,社交链驱动(以腾讯系视频号为代表),依靠关系链拉动冷启动与复看;第三,生产侧突围(快手此次的策略):把“成片质量”做成平台工具能力,前置到供给端。
这种竞争关系并非谁替代谁,而是达成能力堆栈的差异化:当分发边际收益降低时,生产侧的跃迁更容易成为新的“体验增量”。
首尾帧功能之所以成为焦点,正在于这项功能精准落在“成片可用性”的关键节点上,且与商业化闭环直接相关。
公开消息显示,实际上早在8月15日开始,这项功能就启动了内测;8月22日面向市场发布,节奏上也体现了“快速小步快跑-验证-放量”的工程化路径。
为何是“首-尾”两端?
从金融角度看,竞逐“首尾帧”,其商业叙事闭合的含义是什么?
对内容资产的估值,往往与其可复用性、可迁移性与可度量性相关。首帧与尾帧的高度可控,直接提升了这三项指标。
其中,一套品牌化首尾帧可跨多条内容线索复用,形成“品牌锚点”,这是可复用性;而同一模板可在不同频道、不同节日主题上迁移,这就是可迁移性;将首尾帧作为结构化元素,天然适合做归因分析与分层计费,这可归纳为可度量性。
“内容资产”就此从一次性成本,向可折旧或可摊销的资产形态靠近——尽管会计口径未必能体现为无形资产,但在经营分析与预算配置中,这类资产的类金融属性会越来越强。
可灵AI的首尾帧功能包含了这样一种方法论:即把创意写进prompt,把组织能力内嵌在工具中。这虽是隐性不可见的,但确实存在,也是可灵AI的核心竞争力和商业护城河的一部分。
工具和组织能力的关系是什么?实际上,工具是组织能力的外化,把首尾帧做成平台的系统能力,要求在三层组织——模型层、产品层和商业层同步落地。
在模型层,要做到端到端语义理解、风格/运镜控制的参数化与可解释化;产品层呢,要能将复杂控制折叠为可组合的“意图级控件”(模板、版式、镜头轨迹);商业层比较容易理解,即模板市场、SaaS订阅、流量与素材的对价机制。
这里再回到麦克卢汉的提醒:当工具成为媒介,这也就成为信息本身。平台若把“首尾帧生成”做成一种可交易、可度量的信息单元,就有机会在生态位上获得更强的议价能力。
若站在国际视野与产业链角度看,就不难看到一根从“示例视频”到“工业流程”的伏脉。
海外视频生成工具的进展虽然很快,但更多停留在“示例演示-素材增强”层面;国内平台则将其直接嵌入大规模商业生产,是一次“工业化落地”。
可灵2.1的对外表述强调端到端多模态语义推理与复杂运镜控制,与实务中的广告、短剧、动画需求高度匹配——这类需求可量化、可规模化,具备工业化土壤。
流水不止:创作体验演化
在用户侧,首尾帧的一致性会带来更丝滑的叙事体验,但更深层的变化是“个体化”流的生成:同一主题的多版本首尾帧,为用户动态拼接出“只在此刻出现”的视频组合。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比喻——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内容成为“流”,平台的商品就是时间段内的注意力,而不是某条固定视频本身。
这也解释了为何“首-尾”的一致性很重要:这是流的边界条件,让时间段内的体验闭合,减少稀缺注意力的流失。
这种深层变化也推动了产业分工的再组织,平台、MCN、代理商的位置也同步实现了自动调整。
当首尾帧生成趋于标准化,MCN与代理商更可能将资源从后期与包装,转向人设构建、IP运营与跨平台分发;平台侧则承担“通用生产工具-数据归因-结算”的基础设施角色。
对于大量中小广告主,平台将提供“素材-投放-复盘”的一体式服务,整个交易成本下降,预算更容易沉淀在平台内实现正向循环。
更重要的是,创意的市场反馈有了可验证的可能,而行业话语权将源于敢把实证放在台前的底气。
由可灵AI发起的这项看上去并不那么起眼的功能迭代背后,包括技术、商业(尤其是金融化)、产业等维度在内的底层逻辑的隐性价值,在于把“生成式能力”做成了平台的资产负债表。
如果说上一个阶段的故事是把“分发效率改写流量价格”,那么新的故事是达成了“生产效率改写内容成本”。
首尾帧生成不是锦上添花的视觉细节,而是能被计入平台长期能力池的生产要素。
当这类能力以模板、工具、SaaS的形式沉淀下来,就不再只是利润表的期间费用,而会以更长期的方式影响平台的现金流结构与估值叙事。
“创造性破坏”之风,正从观看侧吹向生产侧。
这对短视频平台而言,谁能最先把“首尾两端”的能力做成标准件,谁就更有机会重写“供给-分发-商业化”的三段式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