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之王,为何强者愈强?
文 | 华商韬略 张静波
中国乳业,正在结构复苏中寻找新的平衡。
当不少企业迫于形势,不得不降价、收缩时,伊利却再次交出一份漂亮的财报,并继续蝉联亚洲第一。
这已经是伊利连续12年摘得这一桂冠。
在荷兰合作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乳业20强”榜单中,伊利稳居全球乳业五强。
行业之王伊利,为何强者愈强?
8月28日,伊利股份发布2025年中报。
数据显示:上半年,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净利润72.35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70.16亿元,同比增长31.78%。
营收稳健,净利润爆发式增长,这样一份成绩单,在当下乳制品行业尤其罕见。
过去一年多,中国乳业迎来艰难时刻,受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整个行业面临多重挑战。
对不少企业而言,过去一年的关键词是熬——熬到周期反转,熬到需求回暖。
但伊利却在这样的行业调整期中,走出了一条完全相反的曲线,不但实现了增长,而且是净利润的高速增长。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单一品类的增长,而是全品类的多点开花。
报告期内,伊利奶粉业务持续领跑行业,婴幼儿奶粉更是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夺得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同时,液奶和冷饮稳居品类第一。
不止国内,海外市场也在加速扩张。
在沙特,伊利Joyday冰淇淋被当地人疯抢,此前被欧美品牌占据的冰淇淋货架,如今悄然被中国制造代替。
在印尼,伊利已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冰淇淋品牌之一。
不仅如此,伊利还进入欧洲、北美,甚至是以优质奶源著称,全球乳制品行业佼佼者的新西兰、澳大利亚。
截至目前,伊利产品已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行业调整期中的逆势增长,也让伊利成为行业高质量增长样本。
这份成绩的背后并非偶然。
伊利的底气来自其均衡的品类布局、增长的创新曲线,以及全球化的协同能力。
这与依赖单一品类、追求低价竞争的企业不同。
当行业遭遇大风大浪时,这些企业只能被动应对,而伊利却可以凭借多元化的业务结构、技术积累与前瞻布局,穿越周期,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种主动管理和被动应对,本质上是跨周期经营能力的差距。
真正的强者,从不等待风口,而是在风浪中锻造驾驭风浪的能力。当很多企业还在观望、等待时,伊利早就开始:
围绕体系化能力,进行前瞻性布局。
如果说逆势增长是伊利的表象,系统护城河就是其内核。
这条护城河并非单一优势的叠加,而是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以战略前瞻预判市场趋势,以结构重构打造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经营质量的持续提升。
过去十年,前瞻性布局成为伊利最显著的标签之一。
2018年,当乳业还沉浸在液态奶的红利期时,伊利就已经开始布局大健康战略。
彼时,许多人表示不解:一个传统乳企为何要跨界做功能性营养?
但伊利的判断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消费升级,乳制品的功能价值将被不断放大。
基于这一判断,伊利不仅自主研发功能奶粉,还与同仁堂达成战略合作,以药食同源理念开创养生牛奶品类,满足健康养生消费趋势。
这种跨界合作,精准击中了健康消费群体的核心需求。
几年之后,当银发经济成为资本市场热议的概念时,伊利已经在这一细分市场建立了先发优势。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精准营养布局。
当传统乳企还在比拼奶源纯度、比拼规模效应时,伊利率先切入健康食品赛道,无糖酸奶、低脂高蛋白乳品、植物基饮品接连上市。
拓局健康赛道之外,伊利也在做精做深乳业。
在乳深加工领域,重点布局高附加值产品,如乳铁蛋白、乳清蛋白和奶酪,构建了高附加值产品的多元矩阵。
以乳铁蛋白为例,技术壁垒极高,过去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同时价值巨大,被誉为“奶黄金”。
通过掌握这项技术,伊利掌控了产业链的制高点和利润核心。
深耕乳业核心业务的同时,伊利还加速拓展非乳业务,通过茶饮、牛肉、宠物食品等多元布局,不断丰富产品矩阵,构建跨产业的新增长曲线。
当竞争对手还停留在当下,伊利已瞄准未来十年的健康红利。
这些针对未来的前瞻性战略布局,使得伊利的业务更加均衡、稳健,也标志着伊利已不仅仅是一家乳制品公司,更正向健康食品集团转型。
均衡也是前瞻性布局之外,伊利的另一个标签。
为此,伊利不但布局未来,同时还大力重构现有业务结构,打造更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单一品类依赖,是不少中国乳制品企业的致命伤。好处是聚焦,但风险极大。伊利的打法完全不同。
作为行业领军者,伊利对业务的稳健、均衡,有着近乎偏执狂般的追求。
当部分企业严重依赖液态奶,营收占比超过九成时,同样是液态奶龙头的伊利,并没有安于现状。
而是以业务结构重组,积极求变。
过去十年,伊利从液态奶出发,通过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了以液态奶为基本盘、奶粉和冷饮为双引擎、健康饮品为新增长极的业务矩阵。
这使得伊利区别于单极驱动的企业,形成了一种多极共生的格局。
不但要产品均衡,还要实现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均衡。
过去,中国乳企更多扎根本土市场,即便征战海外,也主要局限在东南亚等区域市场,而且以卖产品为主。
而伊利的全球化,不仅是为了卖产品,更重要的是整合全球优质资源。
在欧洲,全球乳业技术最发达的创新中心荷兰,伊利与瓦赫宁根大学共同成立了海外研发中心。
同时,还在当地建立了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链条体系。
在大洋洲,伊利收购新西兰Westland公司,不仅获取了优质奶源,还进入全球最优质的乳制品供应链体系。
在东南亚,伊利通过泰国、印尼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与销售,真正把根扎在当地市场。
这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均衡发展,最大的好处是从研发、生产、供应链,再到渠道的全球资源协同。
以研发为例,伊利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建立了15个创新中心,形成覆盖全球的协同研发网络。
正是依托世界级研发平台,伊利才能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乳铁蛋白保留等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全球资源的协同,不但让伊利保持技术领先,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极大提升了伊利的运营效率。
目前,伊利在全球拥有81个生产基地,形成从奶源、原料、设备到质控等环节的全链条高标准供应体系。
风靡沙特的伊利Joyday冰淇淋,就产自伊利印尼乳业生产基地。
低成本、高效率,以及领先的技术,最终带来伊利经营质量的持续提升,也是伊利在行业调整期中逆势增长的原因。
这不是单一品类的胜利,也不是单一市场的胜利,而是一场体系化的胜利。
它覆盖从国内到海外,从资源、技术到生产、供应链、渠道的全要素、全链路,是战略前瞻、结构优化、全球化布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才是伊利最深的护城河。
在全球企业的竞争图谱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成长模式:
第一种产品驱动型,依赖爆款单品。
第二种资源驱动型,依赖稀缺资源。
第三种系统驱动型,拥有一套可自我复制、自我进化的系统,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持续创造价值。
产品驱动型企业容易爆红,但依赖单点,抗风险能力弱,比如前几年火爆的某网红酸奶。
资源驱动型企业短期利润丰厚,但长期受制于天花板,容易受大环境影响,比如不少区域性乳企,在全国性品牌的渗透下走向衰落。
相比之下,系统驱动型企业靠系统化的能力构建竞争力,包括全链条整合能力、全球化运营能力、跨品类协同能力。
这种能力搭建周期长,投入巨大。可系统一旦建立,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能够持续孵化新业务、新品牌。
伊利就是典型代表:过去几十年,它从液态奶起步,不断向奶粉、冷饮、大健康等新品类拓展。
系统驱动下的伊利之所以强大,在于它能够产生三大效应:风险对冲、复利增长和引力场效应。
首先是风险对冲。
通过业务多元化和市场全球化,伊利构建了一道抗风险屏障,能够平滑单一业务或单一市场的波动。
比如,当液态奶增速放缓时,奶粉和冷饮可以接力,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当国内市场面临压力,海外市场可以提供新动能。
这种天然的风险分散机制,使伊利能够平滑应对各种市场波动,避免了大起大落。
其次是复利增长。
复利的核心,是系统能力的可复用性。
伊利从液奶起家,逐步将成功经验复制到冷饮、奶粉、健康饮品等新业务领域。
这其中,每一项能力都不是为单一业务服务,每个新业务都能在原有体系基础上低成本、高效率地孵化。
这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和时间成本。
比如,作为新业务,伊刻活泉矿泉水的生产与销售,就借助了伊利在液态奶事业部的体系能力,实现了销售收入翻倍增长。
最后,是引力场效应。
当系统强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像引力场一样吸引人才、资本、合作伙伴等优质资源。
在人才方面,伊利凭借行业领先的研发投入和薪酬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众多乳业专家加入。
同时,还与国内外6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
在合作伙伴方面,伊利以强大的渠道和品牌影响力,吸引了利乐、嘉吉、沃尔玛等全球知名企业,形成强强联合的生态。
这种资源聚合能力,让伊利在时间的复利下越走越快。
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靠资金或技术短期堆砌而成,而是靠时间沉淀。
伊利的护城河,就是用30年的时间一砖一瓦砌起来的:
从专注液态奶到布局冷饮、发力奶粉、拓展健康饮品,从国内做到全球,从产品驱动型公司到系统驱动型公司。
这背后,是长期战略定力、结构重构和精细化经营的持续投入。
对手想要复制伊利,最大的障碍不是资金,而是时间。光是打造一个覆盖全国100多万终端的渠道体系,就需要十几年的投入。
培育一个多品类均衡的业务体系,也需要反复试错,不断孵化新业务。
至于全球化的技术、生产、供应链、渠道体系,更非一朝一夕之事。
没有十几二十年的积累,很难形成这样一套完整体系。这种体系化能力,构筑起了伊利最深的护城河。
正是它,让伊利在行业调整期中依然绽放。
[1]《伊利2025年中报营收净利双增“断层式”领先》新华网
,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