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热搜”上的非凡“十四五”|“硬核产品”层出不穷 “科技强国”建设阔步前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中国商报 时间:2025-09-02 16:28:23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显著: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成果不断涌现,“大国重器”实现重大突破,核心技术攻关提速。与此同时,我国数字技术正全面惠及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数据产业也在逐步壮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图为在安徽合肥举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全国决赛上,选手正在进行人形机器人演练。(图片由CNSPHOTO提供)

多领域科技成果斐然

近日,“一切硬件皆有AI的时代正在奔来”词条登上今日头条科技热榜。毫无疑问,从电脑、手机到家电,几乎所有硬件都在被AI重新定义。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AI时代的到来提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今年年初,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惊艳全球,其背后折射的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截至2025年3月,共有346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完成备案。据悉,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都在加快落地和实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

人工智能产业链各方都在努力奔跑。“尽快加强以‘根原创’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生态建设,不仅需要加大对底层技术研发的长期投入支持,还应积极推动建立产业的合作机制,吸引更多致力于原创技术的企业加入,共同深耕关键场景,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为我国的‘人工智能+’行动贡献长治久安的、坚实的技术实力与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语言服务商传神语联创始人何恩培对记者表示。

令人惊艳的还有人形机器人。从今年年初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扭秧歌,到今年4月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鸣枪开赛,再到今年8月世界机器人大会和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举办,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不断展现其在舞台、赛场和工厂的潜能与活力。

在“大国重器”方面,我国实现了“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等重大创新突破。在海上,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加上大型LNG运输船全球领先,我国集齐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在陆地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在天上,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

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在加速突破。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了“中国芯”;国产操作系统加速崛起,以鸿蒙系统为例,鸿蒙生态设备总量突破11.9亿台,为手机、汽车、家电等1200多类产品装上了“智能中枢”。

数字技术惠及生产生活

江苏周庄景区大模型帮助游客制定专属游玩攻略,深圳热门景区无人机送货线路不断上新,重庆5000架无人机光影变幻出孙悟空、哪吒、大熊猫等创意画面……目前,全国5A级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达100%,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数字科技让人们的出行游玩变得更加有趣。

不只是文旅,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在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医疗、教育、养老等都更加便捷。

如今,看病忘带医保卡、实体卡携带不方便、挂失补办困难的问题都被“医保码”解决。医保码可以支持线上办理所有医保相关业务,让购药、缴费、查询等服务更加快捷方便。目前,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全国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在数字教育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都位居世界第一。

在数字养老服务方面,互联网应用改造、“一键呼入人工客服”等数字适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线,促进了养老服务资源供需高效对接。

在数字消费方面,即时零售、智能网联汽车、微短剧等数字消费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持续释放新型消费潜力。

我国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也显著加深。其中,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软件收入规模较2020年增长80%,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智能化转变、数字化改造加速推进,建成了1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

加速自主创新与突破

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背后,是我国对研发投入、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近五年,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8%,规模增加到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从主体看,企业是研发投入高增长的主要力量,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人才储备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成为创新活动的源头活水。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人次。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

“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7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时表示。

“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已具备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坚定创新自信、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说。

创新驱动的“中国号”航船正在新时代航程中乘风破浪,向着科技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