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2万元进大厂实习,这届大学生太难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冰川思想库 时间:2025-09-02 16:28:45



一边是考试人数屡创新高,另一边是从实习开始就要不断氪金,这届年轻人真的不容易。

撰文丨青柳

日前有媒体报道,现在进大厂实习也要收费了。

“2万元包进大厂”“不限年级专业,全程远程”,一批嗅到大学生焦虑的中介,正将象牙塔中的年轻人推向一场昂贵的内推游戏。

在很多媒体的批评中,这些瞄准商机、收割大学生的中介就是罪魁祸首。他们宣称与上百家企业人事有“合作关系”,是他们欺骗大学生,是他们渲染焦虑,是他们把哪怕还在上大一的学生都裹挟进了这场内卷游戏中。

这种批评当然有道理。但有一个问题是: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先有需求还是先有供给?

更大的可能是,这些学生本来就很需要实习,而他们也没什么办法,为了让简历好看一点,只能在各种社交平台找这些鬼鬼祟祟的中介,当然,很多最后只能是被骗、被收割。

01

实习机会是很值钱的。

据《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高达38.9%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想获得就业机会的条件排在第一位的是“有相关实习经历”。而就业前进行过一段、两段及以上实习的毕业生占比分别为32.7%、45.7%,共计78.4%。

可见实习很重要。但获得实习机会难道就是网上投投简历吗?当然不可能。

今年5月,某银行在微信公众号发文称,“2025菁英实习计划”正式启幕,可以为高净值客户子女量身打造实践机会。其中不乏大小摩、高盛、中金资本、谷歌、微软、字节跳动、中信建投等。

报名条件为,非该银行私行客户“需新增行外资金1000万元以上”,该银行存量私行客户“需新增行外资金500万元以上”,并且要求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

这个消息当时曾引发轩然大波。有不少网友还调侃,“存款1000万还需要介绍实习?”不然呢,存款千万的“有钱人”,难道就觉得自己有什么“关系”能把孩子稳稳送进顶级大厂实习?

而另一个因素则是,对大多数大厂来说,实习生根本是可有可无的。

在网络上有不少实习生吐槽,自己的工作就是打印材料、定会议室,什么也没学到。像有的所谓“远程实习”,到底实习个什么名堂也是懂的都懂。

这毫不意外,在一个高度组织化、机制化的大厂,一个刚刚经历完高考、满脑子还是方程式、古诗词的大学生,能干什么事呢?何况裁员的大厂都不少,本就人力饱和,实习生根本不是“招”进来的,而是“塞”进来的。

这种供求关系,也就决定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实习生太多,实习单位不够用了。而任何一个供求失衡的地方,都必然会形成黑市。

那么付费实习的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

02

付费实习一定是骗子吗?未必。

我绝没有为付费实习洗白的意思,这种地下市场必然鱼龙混杂,骗子出没是大概率的事。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有犯罪团伙专门盯上这样的大学生,通过伪造文件、冒充知名大公司等手段进行诈骗,此乃其中一种。

而更常见的情况,并不是子虚乌有的骗局,而是中介确实和大厂有一些联系。

比如曾在付费实习中介机构工作的人士透露,某些付费实习其实是“钻空子”,属于基于上下游关系链的利益捆绑。部分公司在职员工向中介提供实习岗位详情和名额,中介负责引流学生,进行实习项目匹配。项目完成后,中介会向相关员工返佣。佣金根据公司知名度、岗位稀缺性、实习时长等因素,会有浮动,大致在七八千元到两三万元不等。

这完全不难想象。在今天“介绍实习生”是多么常见,没理由到大厂这就绝缘了。

今年3月华为就内部发文,称华为成都多个部门存在OD(外包员工)招聘违规行为,并因此对36名员工作出开除处理、26名员工进行处罚,涉及的OD员工全部终止服务并禁入。

2022年,腾讯集团发布反舞弊通报,其中多名员工因与外部求职中介合作,由外部中介负责招募实习生,利用腾讯员工身份安排实习生进行虚假的腾讯远程实习等行为被处罚。

这些当事人虽然被揭露、被处理,但也可以想象,这种情况很难绝迹。内部员工和所谓中介勾结,是这种业务能够做大最重要的原因。这意味着“花钱实习”有某种真实——学生真的可以有某种身份进入大厂,而且不涉及招聘的话,事实上风险也相对有限。

所以哪怕媒体高分贝地批评,也很难让这种现象绝迹。这种真假掺半的业务,成了很多缺乏一点能力和关系的大学生,进入大厂实习最后的路径了。

03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以批评的角度很多。

比如这些中介很可恶,这些大厂不负责任,学校没有帮学生解决实习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学生应该克服实习崇拜,等等。

可是,这一系列“大义凛然”的说辞,能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吗?学生就能刷出漂亮的实习履历吗?

稍微有点现实感就知道,这不可能。任何一个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市场,就一定会乱象丛生,这不会因为加强管制就彻底消失。

比如可以想象的是,把这些付费实习的中介全部打掉,最后剩下的只能是“用钱解决不了”的门路。这对普通学生来说未见得是件好事。

学生其实也很难免除这种被宰割的命运,他们很清楚这种付费才能实习的戏码有多荒唐。但是,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呢?

现在体制内和体制外,考公考编和进大厂,几乎对大学生形成了全方位的围堵。一边是考试人数屡创新高,另一边是从实习开始就要不断氪金,这届年轻人真的不容易。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只有一个办法,尽可能地活跃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整体上拉低就业竞争的门槛。

仔细想想就知道,所谓的“大厂实习”,所谓的“多段实习经历”,其实是不断内卷抬高的门槛罢了。如果竞争不是这么激烈,“小厂”乃至“不实习”,也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解决问题的速度真得抓紧。每年都有千万级的大学生入学和毕业,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有一天,像付费实习这种行业,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那可真就足够讽刺,也足够严峻了。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