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解码腾讯AI规模化落地的三把钥匙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新浪财经 时间:2025-09-02 20:19:25

巨头财经

在腾讯内部,一场静悄悄的AI革命正在重塑每一个工作环节。

最新数据显示,腾讯已有700款智能应用全面落地,这意味着平均每1.2个工作日就有一款新的AI工具投入使用。

700这个数字这个数字不是规划中的蓝图,而是已经实现的现实。

据Gartner数据,这一速度是行业平均的5倍,但报告同时揭露了,75%的AI项目未能跨越试点阶段。

当大多数企业还在讨论AI试点时,腾讯已经让AI渗透到从代码编写到影视营销的每个角落。

那么,腾讯如何成为那25%的成功者?腾讯员工人均一个AI助手是真有用,还是给资本市场的标签?

01 从写代码到追剧,腾讯员工的AI日常

简单设想一下,一位腾讯产品经理的AI日常会是怎样的?

早晨到岗, 企业微信的AI助手已梳理好当日重点:10点需求评审会、下午和运营对齐活动方案。打开腾讯文档 ,AI根据历史项目模板,三分钟生成了PRD框架,连用户调研问题都预设好了。

准备评审材料时, 腾讯会议的智能议程自动关联了项目历史数据,连竞品上周的更新动态都整理成对比表。做需求优先级排序, 混元助手分析用户反馈文本,直接标出高频痛点。

下午和运营对齐活动方案,腾讯广告的AI投放预演模拟了不同预算下的转化预估,连文案风格建议都分了“年轻化”和“专业向”两版。

下班前, 腾讯云的文档管家自动归档会议记录,翻译成英文版同步给海外团队。这一天的决策与执行,都离不开腾讯智能应用的默契配合。

腾讯在大模型应用方面的广泛布局,从上图不难看到,腾讯700款智能应用已经覆盖了办公、社交、游戏、金融、内容创作与审核等多个领域。

从腾讯近期在《数字化、信息化、AI技术演进与产业变革新图景》报告中发布的数据来看,不少应用都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比如在技术开发领域,腾讯就开发了两款AI工具。

一个是工蜂Copilot,帮普通程序员写代码的得力助手,能够自动补全35%的代码,采纳率达到27%。这意味着程序员每编写100行代码,就有35行是由AI生成的。

还有一个专门给学校用的“小程序教育版AI助手”,用来教学生做小程序。目前这款AI编程助手已经进入650所学校,让学生能够通过自然对话学习编程知识。

娱乐营销领域也有着令人瞩目的实践,以热门影视《长相思》为例,腾讯运用AI技术打造了虚拟角色“相柳”。这个AI角色可不是简单的存在,它已经与观众进行了高达1.2亿次的互动。观众可以与“相柳”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仿佛置身于电视剧的情境之中,与角色亲密对话。

不仅如此,围绕《长相思》还衍生出了角色“毛球”,它的对话率超过了90%。这意味着大部分与“毛球”交流的尝试都得到了积极回应,进一步丰富了观众的互动体验。

02 三颗关键齿轮揭秘,腾讯AI落地的组合拳

首当其中的就是技术基建上的布局。

腾讯没有盲目追求"全能AI",而是聚焦底层技术突破。

根据报告中的数据,腾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支持万亿参数规模,通过将推理计算精度从FP16(半精度浮点)降至FP8(低精度浮点),在几乎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算力成本每年降低30%。

这种"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技术路线,大概率为后续场景落地提供了高性价比的算力支撑。

除了技术基建的精准投入,还有场景选择的实用主义。

腾讯专挑"痛点明显+效果可测"的场景,比如他们专攻客服、合同管理等"员工天天喊痛"的场景:

·客服场景 :AI接管了80%的基础咨询(如查快递、问退换货),将人工呼叫率从17%压到13%,相当于每年少雇上千人,仅此一项就省下4%的人力成本;

·合同管理 :针对传统纸质合同签署流程繁琐、易出错的痛点,AI将单份电子合同处理成本从55元砍到2-5元,签署时间从1周压缩到1.5分钟。

从结果论看,这些选择其实很好避开了炫技式创新,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 直接给量化价值,以“省了多少钱""快了多少倍”去推进项目。

而在整个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很显然的,组织变革同样功不可没。还是根据报告整理的三项机制。

腾讯内部是如何激活全员参与的呢?

首先是,高管带头学 ,要求所有总监级以上管理者必修AI课程,连CSIG总裁都亲自参与AI项目督战;

其次,考核绑KPI ,将AI工具使用率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每周公布"红黑榜"公开晾晒各部门的工具采纳情况;

最后,还有容错文化 ,报告显示,700个成功应用背后有1178个项目失败,但腾讯允许试错,只要每个试点能说清省了多少成本,就算合格。

03 从玩具到工具,AI落地要避哪些坑?

说了这多腾讯做智能应用的优势,但其实腾讯的AI实践也并非一帆风顺。

上文也提到了,在700个成功应用之外,腾讯还有1178个AI项目未能跨越试点阶段。

这些失败案例揭示了AI落地的典型陷阱:

首先是数据层面的问题。部分部门的数据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状态,就如同“蜂窝煤”一般,各个数据块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和整合,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

这可能就会导致在训练AI模型时,可用的数据不足,模型难以获得全面、准确的训练信息,进而影响其性能和效果。

其次是跨部门协作方面的挑战。在AI项目推进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顺畅,信息流通不及时、不充分,导致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例如,在一些项目中,由于各部门对项目的目标和需求理解不一致,各自为政,使得项目进展缓慢,甚至陷入僵局。

再者是技术追求与实际需求的失衡。部分项目在初期过分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上,却忽视了实际的业务需求。

比如,初期尝试让程序员兼职开发AI项目,程序员虽然具备专业的编程技能,但缺乏AI开发的专门经验和知识,导致项目开发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实际的业务要求。正是这些实践,让腾讯更加确信,在AI项目推进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的模式,试图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相反,应该聚焦于具体的问题,优先解决那些痛点明显、效果可测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确保项目能够切实落地并产生实际价值。

同时,必须将AI项目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强力推进,毕竟变革领导力是AI成功落地的核心。

正如报告中体现的,只有高层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推动,协调各方资源,打破部门壁垒,才能为AI项目的成功落地提供坚实的保障。

04 工业革命4.0来了,未来的AI应用只有会用和不会用之分

算力成本每年降低30%(混元大模型精度优化)、程序员代码采纳率27%(工蜂Copilot)、客服基础岗位效率提升(人工呼叫率从17%降至13%)……

这些数据无一不在印证,AI已从实验室走向办公桌,开始写代码、做客服、辅助剧情创作,深刻重构工作与生活。

好消息是效率提升,程序员写代码更高效,坏消息是岗位变革,高薪白领(如客服、咨询顾问)的业绩差距正被AI缩小。

但无论如何,AI的普及已成定局,未来每个员工配备AI助手,就像今天人人用电脑一样自然。

这场变革没有旁观席,但也不必紧张。它更像一场“数字同事”的加入仪式,有人早早学会合作,把AI变成效率倍增器;有人慢慢摸索,也能跟上节奏。

唯一确定的是,未来属于愿意主动拥抱变化的人——不是因为害怕被淘汰,而是因为,和AI一起工作,本就是更酷的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