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表示,未来特斯拉约80%的价值将来自机器人Optimus。
9月2日,特斯拉在其官方X账号上发布了“宏图计划第四篇章”(Master Plan Part IV,简称“宏图计划4.0”)。在宏图计划4.0的封面上,Optimus机器人正在打开汽车的后备箱,也预示着特斯拉未来发展规划的重大战略转向:即从电动汽车和能源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
特斯拉的下一章:AI和机器人
根据宏图计划4.0的介绍,特斯拉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通过开发电动汽车、能源产品和仿生机器人,进行不懈的技术积累。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特斯拉故事的“下一章”将是“打造将人工智能融入现实世界的产品与服务”,这将会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富足的未来”。
宏图计划4.0提出,特斯拉将遵循五项原则,分别是:
“增长是无限的”
“创新消除限制”
“用技术解决现实问题”
“自动化必须造福全人类”
“更大的普及带来更大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用技术解决现实问题”这一原则中,特斯拉也阐明了公司的产品开发方向,比如通过自动驾驶改善交通状况并减少环境污染,以人形机器人Optimus帮助人们摆脱枯燥或危险的工作等。
这一宏图计划4.0的发布,标志着特斯拉的发展重心从电动汽车和能源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致力于通过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技术实现更大、更无限的增长。
对于如何实现宏图计划4.0,特斯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Optimus将是公司最重要的事项,且未来特斯拉约80%的价值将来自Optimus机器人。
前三个宏图计划均与电动车和能源有关
理解特斯拉此次发布宏图计划4.0的战略转向意义,可将之与此前发布的三个宏图计划进行对比。
2006年,特斯拉发布宏图计划1.0,核心思想是打造并推广电动车。该计划提出,特斯拉首先将制造一款小批量的跑车(Roadster),证明电动车可以拥有极致性能,然后将用赚到的钱开发一款价格稍低、产量适中的车型(Model S/X),进一步验证技术和商业模式。当公司利润规模进一步扩大时,将制造一款大众化且性价比较高的电动车(Model 3/Y),真正将电动车大规模推向市场。
2016年,特斯拉发布了宏图计划2.0,重点在于构建可持续的能源生态系统。该计划提出,将开发美观且高效的太阳能屋顶和家用储能系统,实现发电和储能的结合。此外,特斯拉还将扩充产品线:覆盖包括SUV(Model Y)、皮卡(Cybertruck)、卡车(Semi)等在内的细分市场,并开发比人类驾驶安全10倍的自动驾驶系统(FSD),发展共享车辆经济。
2023年,特斯拉发布宏图计划3.0。该计划将更多的笔墨用于描绘人类的未来能源解决方案,提出要全面转向可再生能源电网,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计划实现240TWh储能、30TW可再生发电能力,并投资10万亿美元用于制造设施。同时,该计划还提出要“消灭化石能源”,推动全面电动化,包括汽车、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以及工业和家庭供暖。
对比此前的三个宏图计划,宏图计划4.0则是特斯拉的一次大调整,是从电动车和能源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战略转向。
特斯拉电动车销量已连续多月下滑
在描绘“星辰大海”般的宏伟蓝图时,特斯拉所面临的现实却是其电动车销量已在多个市场连续下滑。
数据显示,特斯拉在欧洲部分市场的销量暴跌趋势已延续至第八个月。特斯拉公布的8月数据显示,特斯拉在法国的新车注册量较2024年8月下降47.3%,而同期法国整体汽车市场增长近2.2%。特斯拉在瑞典的注册量下降了84%以上,在丹麦的注册量下降了42%。此外,特斯拉在荷兰的注册量下降了50%,在意大利的注册量下降了4.4%。
即使是在美国,数据也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在加州的电动汽车注册量下降了21.1%,为连续第七个季度下滑。作为全美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加州去年占全美零排放汽车注册量的逾30%,对于特斯拉在美国的销量表现至关重要。根据媒体计算,加州占特斯拉在美国销量的近三分之一。
据特斯拉7月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224.96亿美元,同比下滑12%;净利润为11.72亿美元,同比减少20.7%,这也被一些分析人士视为特斯拉近十年来交出的最差季报。
在电动车业务业绩承压的背景下,马斯克呼吁投资者把目光转向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业务,并重申对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业务十分有信心。
自动驾驶方面,今年6月,特斯拉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正式启动Robotaxi试点服务,自动驾驶正式迈入商业化阶段。马斯克还在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除了奥斯汀市,特斯拉还计划在旧金山湾区推出Robotaxi服务,并正在佛罗里达州、内华达州等地进行测试,“到今年年底,特斯拉能够为一半的美国人口提供Robotaxi服务”。
人形机器人方面,马斯克则表示,预计今年年底将推出人形机器人Optimus第3版原型机,2026年开始批量生产,五年内实现年产100万台Optimus机器人。
责编:万健祎
校对:吕久彪
版权声明
" Type="normal"@@-->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