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国供应链需要更多“小红书”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星海情报局 时间:2025-09-02 22:11:49



中国供应链的实力毋庸置疑。过去三十年,中国制造几乎参与并塑造了全球化的每一个角落:从义乌的小商品,到深圳的电子工厂,再到世界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链。中国的工厂不仅能把产能做到极致,更在工艺、效率和迭代速度上形成了独有的竞争力。今天,很多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放到全球范围来看,依然是顶尖水平。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供应链也存在转型升级的痛点:外贸受阻,内销同质化,供应链企业卷生卷死,利润被层层压缩,越做越亏……但奇怪的是,我们身边的消费者们,却依然在喊“买不到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今天中国消费产业最吊诡的现实。


很多人以为解决办法是“淘汰一批产能”,让供给从低质走向高质。但绝大多数人都会忽略,高质和低质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差异,那就是高质供给,永远要比低质供给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它可能不是更贵的,但它一定是更适合你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需求去哪找?

在看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平台之后,我得出的答案之一是:小红书。


小需求正在成就大生意

在大多数人印象里,电商意味着流量。商家盯着后台的数据,浏览量、转化率、GMV、客单价,每一个数字都被拉成折线图,决定着下一轮投放和折扣。用户在这种逻辑里,往往不是“人”,而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于是,中国的供应链在这种流量游戏里疲于奔命:要么陷入价格战,利润越卷越薄;要么被库存困住,做得越大,风险越高。

但在小红书,逻辑正好反了个方向。很多在别的平台上很难生长起来的商家,却在这里卖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

这里有来自河北沧州年轻的设计师,在老顾客的再三劝说和鼓励中从线下走到线上,开店一年成交额增长了3倍。

也有创业的00后,在其他电商平台做了一年多,项目濒临死亡的节点上决心转向小红书,结果用图文笔记+干货穿搭视频+直播的方式,15个人的团队,一年涨粉26万,做到了一年2700万销售额。

小团队,不高的粉丝量,精准的细分赛道,极为出众的销售额——你几乎很难在其他平台见到这样的数据因为过去中国电商的主流商业化模型是"流量×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

它的前提是“平均”,也即假定所有用户都是大体同质化和均匀的,所以可以取一个相对确定的最大公约数,再拼了命地去扩大规模和流量,恨不得一个产品做出来,全中国80%的人能买。这样才能实现增长的最大化。

但这个模型的问题也在于这个“平均”,因为事实上,人与人的差距,有时候比人与狗还大。我在电商平台买东西,宗馥莉也在电商平台上买东西,如果只用大数据来看,我是平均值,那么宗馥莉这么特殊的样本,就应该是一个被剔除掉的异常点。

但事实是,宗馥莉这类人群所能带来的销售额可能是我的一千万倍。把我俩平均,属于是丢了地球,捡了芝麻。

所以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全中国最容易找到生意机会的平台,可能就是小红书。因为在今天的互联网平台里,对需求洞察最精准的就是小红书。

女鞋品牌“范小洛”就是这么来的:

2年时间,日更20+条种草笔记,每天6:30到24点直播,换来十几个销售额超百万的单链,一场直播GMV超过30万元,月GMV超过千万元。而追溯到最开始,一切都只是源于主理人大东在刷小红书时偶然发现,关于“小个子增高鞋”的笔记互动量都非常高。


今天,还在做消费品创业的人几乎公认,小红书上的笔记和互动,可能是最高效触达消费者细分需求的手段之一。

某种程度上讲,小红书正在通过自身的独特机制,丰富电商变现的模型,“流量×ARPU”的评判标准之外,转向“用户×单客价值”的需求架构

对已经近乎已经卷到惨烈的中国供应链来说,这种蓬勃的新需求,无疑是柳暗花明的新机会,亦是小红书的机会所在。


搞懂中国年轻人想要什么

电商的大逻辑是,在多快好省四个字上做文章。其中“多”、“快”、“省”,几乎已经被优化到了极致。唯独“好”还有巨大的优化空间。这和中国主流消费人群的变迁是有关系的。

在中国消费产业崛起的第一个阶段,主力消费者大多是70后,接着是80后。这些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物质生活,远远没有今天丰富。所以在消费行业的第一个阶段,大家追求的普遍是够用,好用,且能用很长时间——俗称质量。

但随着新一代消费者正在登上舞台,大家吃过见过玩过,对供给的需求自然走向细分,垂直,个性化。想要找到中国消费供应链的出路,洞察“年轻人想要什么”是必由之路,所以这两年媒体和从业者才动不动就要喊“这届年轻人”又怎么怎么了。

而小红书从创立的第一天起,就在试图解决对细分需求的洞察,试图搞懂中国的年轻人到底想要什么。小红书电商月活购买用户中,95后占比已经达到了70%。小红书正在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聚集地。


去中心化的流量分配机制,最大地激发了“人”的需求被发现、被看到;而小红书的“社区”属性,则尽可能地通过内容链接“同类”,把需求相似的人聚集到一起,形成良性的交流和循环,反哺生产端变得更加敏捷和精准。

文玩品牌青莲华的主理人张亭从用户的交流中获得了许多设计灵感。过去做线下客户也大多无法接受太多复杂的设计,但到了小红书上,却不断有多元化的年轻用户去鼓励她尝试新东西,推着她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


洋洋乡村生活的主理人夫妇遇到老粉因售后问题与客服激烈沟通,没有回避问题,而是深入交流,换来这位顾客主动伸出援手,说自己曾买过别家优质产品,等那家上架后,会特意下单,拍下对方的打包方式、包装材料和细节,再分享过来给她做参考,帮她研究改进方法。最终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极易在供应链环节损耗的葡萄,售后率被控制在了相当出色的3%。

需求驱动了内容与互动的产生;内容推动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人”为“货”背书,最终实现极其精准地流量和信息推送,达成极高的交易转化率,同时反哺生产端完善产品和服务。

于是,供应链里的小商家和创业者们开始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产品并不需要海量曝光,只需要被“对的人”看到。懂工艺可以比懂投流更值钱。一条笔记可以顶一次市场调研,一次真实的用户留言就有可能推动供应链的一次转身。

小红书的机制天然完成了对用户与需求的理解,这就让后续的电商闭环变得顺理成章。归根到底,小红书正在做的是一件极其困难、却又极其基础的事:它解决了中国电商和供应链共同的最大难题——如何聚拢一批有消费能力的用户,清晰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并真正影响他们的消费决策。


给中国供应链找一条新路

过去十年,中国供应链的故事往往是“越做越大”。规模化、产能、成本控制、铺货速度……这些是工厂老板们每天挂在嘴边的关键词。但到了今天,这套逻辑正在变得越来越沉重:外部环境波动,内部竞争激烈,价格战像滚雪球一样,越卷越猛,利润越来越薄。很多做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工厂,明明技术不差,工艺不差,却依旧觉得活得很艰难。

小红书的出现,像是在这条越来越拥挤的高速公路旁,开出了一条“小道”。这条路不是拼命往前挤,而是让商家拐个弯,从“盯着对手”转为“盯着用户”,从“算账”转为“对话”。

在宁波,小万家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种转向的意义。作为一家老牌外贸工厂,他们原本靠欧美订单生存,却因关税和市场环境骤变,产能一度过剩。转型做电商时,他们选择在小红书“首发”新品:设计团队每天从社区笔记里捕捉灵感,把趋势融入研发,再邀请家具博主和用户共创验证。结果是,一款新品餐桌从笔记点击到电商转化,只花了几天时间就卖爆。


这种“从社区里长出来”的产品,不再依赖历史销量或买家秀,而是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同样的逻辑,也在农业领域被验证。

最近在上海举办的线下“小红书市集”活动上,我见到了一个非常“小红书”的案例,就是上海金山的“特冒头有机农场”。主理人一开始只是把种植番茄的经历分享在小红书,没想到意外吸引了一群对食材讲究的用户。资金告急时,他们在平台上发起“最后聚餐”的求助,却因粉丝的鼓励与建议当场开店,结果第一天就卖出几十单。

从那以后,他们与用户像朋友一样共创,不仅根据口感反馈跑到云南寻找新种子,还因为客户的提议开放农场探访。小红书在这里,不只是个销售渠道,而是把一个“濒临停摆的农场”,变成了一个有机生活方式的社群。


而同一场市集活动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个商家:卖鲜菌菇的“彩云之珍”。这个店铺的主理人是菌菇二代叶绍敏,家里的菌菇生意原本只做干菌,后来是叶绍敏在小红书上随手发了一条鲜菌笔记,意外点燃了消费者的热情。


过去被认为风险极高的鲜菌生意,因为平台的真实交流和即时反馈,迅速聚合起一批稳定客群。她甚至会在评论区记录下每个建议,从包装到物流一一改进。如今,“彩云之珍”靠一款“七彩鲜菌组合”,一年半时间就做到了年销千万。

这些故事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国供应链的真正潜力,不在于再卷出一个更便宜的爆款,而在于能不能把埋在角落里的细分需求挖掘出来,并用工艺、创意、品质去回应。

小红书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低成本试错、高效率触达”的土壤:它帮供应链商家找到人,帮人找到产品,也让这个过程中留下的每一条反馈,继续反哺生产端。

在这条路上,产品不需要面向全国80%的人,只要能打动几百个人,就有机会养活一个团队,打动一千个人,就可能养活一家工厂;不需要花掉大笔预算买流量,只需要把工艺和细节讲清楚,就能让懂的人找到你。


对中小供应链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机会——因为它们终于能用自己的“专长”,而不是价格,去打开市场。

那些被忽视的需求、被埋没的工艺、被压抑的创意,都能在这里重新找到舞台。它不是一条捷径,而是一片试验田。中国供应链可以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创作”,从追逐低价转向理解人心。


结语

从用户角度看,小红书让人更了解自己:在无数真实的分享中,消费者逐渐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从商家角度看,小红书也让工厂更了解自己:他们终于能清楚看到自己的优势、短板和可能性。

2025年,小红书电商动作加速,上半年在义乌、广州产业带分别成立了孵化中心,未来会更积极走进各地产业带;近日又宣布,电商成为一级入口,将“市集”放入小红书App主界面,同时面向商家发布“百万免佣计划”, 2025年9月1日开始的一年之内,同一商家的前100万元支付交易额将全额免除佣金,仅需承担0.6%的支付通道成本。

这进一步鼓励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供应链里的潜在商家们入驻小红书。未来,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小万家具、特冒头农场、彩云之珍,把小红书当作新品的第一站、用户的实验室、品牌的孵化场。

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核心、以“内容”为血脉的电商模式正在小红书悄然生长。通过为中国供应链提供一个全新的流量分配模型,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中国供应链完成从“大而全”到“深而精”的转型。用户的心声被放大,工厂的机会也被放大。


生活有多少个切面,生意就有多少种机会。在生活里也蕴藏着中国供应链走向未来的蚂蚁雄兵。

····· End ·····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专注中国产业崛起故事

▲关注产业资讯,破解科技密码

追赶先进技术风口,看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

虎嗅/ 雪球/ 腾讯新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