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每年最高2亿支持“小技改”广州打造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5-09-03 08:09:15


  高擎机电全链条自产自研的人形机器人。


  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各种展会的热门展品。

  具身智能机器人是未来产业新赛道,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在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身智能被列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近日,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广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措施》),拟从关键技术研究、公共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等11个方面推出多项举措,推动产业发展,力争建成全国具身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新高地。

  支持“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研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具身智能逐渐成为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简单来说,具身智能可以理解为“本体+环境+智能”,而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本体最为常见的载体。广州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1800家,机器人相关企业近5万家。近年来,广州加速竞逐具身智能新赛道,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形成一批技术成果。

  广汽集团已推出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这款拥有38个自由度的机器人,电机、驱动器等核心部件都是广汽集团自研产品,采用可变轮足构型,四轮足状态稳健越障,两轮足站姿灵活高效。小鹏汽车发布人形机器人Iron,搭载端到端大模型,已应用于工厂装配线。里工智能推出高精度人形机器人“里掂F1”,作业精度达±0.05mm,覆盖多类工业场景。高擎机电全链条自产自研的“海派兄弟”,是行业内体型最小的万元级人形机器人,兼具轻量化、高开放性与模块化设计,服务于科研、教育及个人开发者。

  此次《措施》对关键技术研究加大支持。《措施》提到,广州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科技创新资金,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环节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攻关多模态感知、认知决策、运动控制、轻量化材料等核心环节的技术。《措施》还支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技术攻关,按创新联合体相关政策给予经费支持。

  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共性需求,《措施》支持建设一批创业创新、检验检测、中试验证、数据训练、开源(发)社区等方向的公共服务平台,对符合要求的国家级、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股权投资支持,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

  在成果转化环节,《措施》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采用“先使用后付费”等利益共享模式,加快开发具身智能机器人终端产品,推动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符合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要求的,最高奖励500万元/套。此外,《措施》还支持企业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制方向的“小技改”,对企业实施的新设备购置额要求降低至150万元,市每年安排不超过2亿元对各区“小技改”项目予以支持。  

  示范应用项目最高奖励300万元

  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需人才、资金、空间等要素协同发力。《措施》从技术要素、人才引育、金融支持、空间承载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聚焦具身智能模型算法,广州将推动具身智能数据开源开放和垂类领域大模型落地应用,以此强化技术要素支撑。《措施》提出,发放一批算力券、数据券、模型券,降低企业技术应用成本,对符合要求的按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给予支持。

  金融支持上,《措施》提出,探索“先投后股”等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联合高校发起设立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梯次基金群。此外,《措施》还提出加快整合百亿规模政府投资基金,建立尽职合规免责机制,重点支持初创期硬科技企业。

  为加快引培市场主体,《措施》提出实施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细分领域企业培育库,确定若干条重点产业链并遴选市级链主企业,招引和培育一批优质企业、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深化与行业优质企业、大型信息科技企业战略合作,推动一批区域总部、功能总部落户,支持在穗设立具身智能实体公司。

  与此同时,广州将为产业发展提升空间承载能力。《措施》提出,市区联动建设具身智能特色标杆工业园区,打造产业孵化、科技研发和先进制造的产业集聚区,吸引包括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在内的优质企业落地布局,对符合要求的园区给予最高5000万元奖励,并鼓励载体、平台向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提供低租金或免费办公场所。

  具身智能的价值,最终要在应用场景中体现。《措施》鼓励全市企事业单位围绕工业制造、商贸社区、交通物流、教育娱乐、医疗康养、家政服务、公共管理、特种作业等领域,主动开放应用场景,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新技术、产品、解决方案迭代升级提供验证机会。

  《措施》还提出,每年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遴选工作,对具有推广价值的示范应用项目,按不超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0%或采购服务费用的10%,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措施》还支持举办具身智能机器人足球赛、建设体验中心、打造展会平台等,推动产业氛围建设,增强公众认知与参与度,提升广州具身智能机器人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实力。

  专家解读

  聚焦技术、场景、生态创新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振刚,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广东省“十五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张振刚认为,广州打造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需从三个方面发力。一要聚焦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二要聚力场景创新,增强协同发展能效;三要聚合生态创新,增强集群发展能级。此次《措施》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从多维度构建支持体系,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精准性。 

  一是攻坚转化并重,打通技术闭环。专项资金支持核心技术攻关,鼓励联合创新;发放算力券、数据券、模型券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采用“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及高额首台套奖励,这一系列举措将有效激发企业研发积极性,推动实验室里的技术快速走向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二是要素场景驱动,强化落地支撑。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如探索“先投后股”,组建梯次基金群,整合百亿政府基金并建立投硬科技免责机制;强力开放“千行百业”场景,通过“揭榜挂帅”与示范奖励提供需求牵引,叠加特色园区建设和低成本空间供给,为具身智能产业提供坚实落地保障。《措施》为具身智能产业打造“要素足、场景多、空间优”的落地支撑,将加速产业从概念走向实践。

  三是精准育企与生态营造协同。在企业培育方面,实施梯度培育计划,建立企业库、遴选链主企业,招引培育优质主体,对单项冠军、“小巨人”等予以奖励等措施;在生态营造方面,支持品牌赛事、体验中心建设,吸引行业组织落户,借力广交会等平台提升影响力。企业培育、生态优化双向发力,将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形成集群化、可持续发展态势。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实习生 赵瑞琦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