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行业痛点与数字化目标
在新型电子元器件行业,村田、TDK、华为海思等企业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痛点。随着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如芯片、传感器、电容器等的需求持续攀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生产管理却难以跟上节奏。
生产环节存在严重的不透明问题,设备运行状态、生产进度等关键数据多依赖人工记录和统计,信息滞后现象突出。村田某工厂的生产报表显示,由于数据滞后,生产调度失误率高达 20%,导致订单交付延迟情况频繁发生。在成本核算方面,TDK 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价格波动大,且生产工艺复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难以精准追溯各项成本消耗,造成成本核算误差较大,往往超过 15%。华为海思的管理决策也缺乏数据支撑,多依赖管理人员的经验,导致生产计划调整频繁,设备利用率低下,普遍低于 60%。
基于这些痛点,新型电子元器件企业的数字化目标明确:实现生产透明化,构建全流程的数据可视化系统,实时监控设备运行参数、生产进度、质量检测等关键指标;达成成本精细化,建立基于实时数据的动态成本核算模型,将成本核算误差控制在 5% 以内;推进管理智能化,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生产计划和设备维护,提高设备利用率至 80% 以上。二、项目挑战
新型电子元器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不少挑战。其一,生产设备种类繁多且协议不统一,村田、TDK 等企业通常拥有来自不同厂商的精密生产设备,如应用材料的芯片制造设备、爱德万的封装测试设备等,这些设备的通信协议差异较大,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需要为每台设备单独配置点位表,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出现数据采集不准确的问题。
其二,生产环境复杂,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对环境要求极高,如温度、湿度、洁净度等都有严格的标准,这给数据采集设备的稳定运行带来了考验,普通的采集设备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出现故障,影响数据采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三,数据安全性要求高,华为海思等企业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工艺和技术参数属于企业的核心机密,一旦数据泄露,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数据采集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三、方案设计
针对新型电子元器件企业的特点和挑战,设计了 “数据采集 - 数据处理 - 智能应用” 的三层架构解决方案,具体架构如下:
四、数据交付
项目完成后,将向企业交付一系列标准化的数据资产,包括:
设备运行数据库:包含村田、TDK 等企业所有生产设备的运行参数、故障记录、维护记录等数据,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生产过程数据库:存储从原材料投入到成品产出的整个生产过程的数据,如华为海思的芯片生产进度、质量检测结果等,可实现生产过程的全程追溯。成本数据库:详细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消耗,如村田生产电容器的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等,支持成本的精细化分析和管控。分析模型库:包含设备故障预测模型、成本优化模型、生产调度优化模型等,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管理决策。数据交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 API 接口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互,线下提供数据备份和存储服务,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五、项目成果
以 TDK 为例,该企业引入了上述数字化解决方案,并应用了深控技术 “不需要点表的工业网关”。实施半年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生产透明化方面,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TDK 能够清晰掌握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生产进度,生产异常情况的发现和处理时间从原来的平均 4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生产调度失误率降低至 5% 以下。
成本精细化方面,基于准确的成本数据,TDK 能够精准控制各项成本消耗,原材料浪费减少了 20%,成本核算误差控制在 3% 以内,单月生产成本降低了 15 万元。
管理智能化方面,借助数据分析和智能调度系统,TDK 的设备利用率从原来的 55% 提升至 85%,生产计划调整次数减少了 70%,订单准时交付率从 70% 提高到 98%。
深控技术 “不需要点表的工业网关” 在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快速实现了 TDK 不同设备的数据采集,降低了部署成本和时间,还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总结
新型电子元器件企业通过数据采集和精益分析实现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深控技术 “不需要点表的工业网关” 作为数据采集的关键设备,有效解决了村田、TDK、华为海思等企业设备协议不统一、部署复杂、数据不安全等问题,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 TDK 的案例可以看出,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企业应进一步深化数据应用,不断优化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企业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生产迈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