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餐饮老板内参内参君
五星级酒店现做送餐上门
老年助餐开始卷向纵深
除了长者食堂,现在养老助餐的形式正越做越多,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
最近,内参君发现武汉就有了新动作:政府出补贴,五星级酒店的大厨掌勺,餐品还能送上门。
在武汉临空港温德姆花园酒店,后厨打包菜品——鸡腿、香干炒肉、寿司包菜等,装盒贴标后放进保温袋,由工作人员统一放餐车送出,这是东西湖区“互联网+老年助餐”在试运行中。
老人们只要提前一天在“临空港老年助残”微信小程序上下单,就能第二天在社区取餐点领取。目前试点设在吴家山街道,共布点110个餐点,每周一到周五都能配送。
套餐简单实惠:2荤1素或2荤2素,每周菜谱都不重样,活动会持续到今年年底。价格也很亲民,区政府每餐补贴2元,原价12元的套餐,老人只要花10元就能吃到。
不仅酒店在送餐,超市也在变身“长者食堂”,成为老人们的新去处。
比如,上个月北京有着26年历史的“超市发”,就把农大店升级,缩减卖场面积,空出约180平方米开了个“海淀食堂”。这里能容纳70多人,餐品从早餐到晚餐全是现炒现做,还引进紫光园,吸引不少老人常来。
而同样在上个月,广东开平的大润发则开出“小开社区饭堂”。这是市民政局、街道办和超市联手做的暖心项目,设在东兴社区大润发超市二楼生鲜堂食区,不仅面向老人,也面向所有市民。
60岁以上老人和特殊群体凭证件能享受就餐优惠。比如“两荤两素+米饭+汤”的套餐只要10.8元,困难群体还能享受8.8元的优惠价。另外还有全天供应的3元、4元、5元的暖心小套餐。
近年来,盒马、永辉、七鲜、大润发、物美等都在布局平价食堂。在超市食堂里吃饭的群体中,除了上班族,比例最高的还是中老年人。很多超市都变为老人们的“银发食堂”,成为养老助餐的新节点。
相比年轻的“打工人”吃完就走,老年人的就餐时间更宽松,经常会把午市的热闹延续到下午。在一些临近社区或医院的门店里,用餐的主要就是老人和家庭客群。
如何盈利,
仍是老年餐市场的最大问题
尽管酒店、超市、社区等纷纷入局,老年餐的供给形式越来越多样,但背后的核心难题依旧没有解决: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盈利?
就拿近几年兴起的“长者食堂”来说,不少已经陷入运营困境。
背后原因很简单:公益性的一面,覆盖范围太广,超出合理限度,成本太高;市场经营的一面,跟小区周边的发达的小餐饮相比,竞争力不强,效果不好,所以极度依赖政府补贴。
但是,一来补贴的资金量不可能太多,二来也不可持续。
要知道,老年餐的定价模式天然受限。无论是五星级酒店送餐上门,还是超市里开设的平价食堂,老年餐的价格普遍维持在10元上下,个别特殊群体甚至只需8元。这类价格虽然惠民,但从原材料、人工、场地租金等角度来看,几乎难以覆盖成本。单纯靠“卖餐”盈利基本不可能。
目前大多数试点都依赖政府补贴,比如武汉“互联网+老年助餐”项目中,每份餐补贴2元。但这类资金更多是政策性的阶段性支持,能维持多久仍然存疑。一旦补贴退坡或终止,餐品价格恢复市场化,老年人客群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会迅速成为问题。
目前,入局老年餐,逻辑其实是“通过老年餐引流,再在其他业态上实现盈利”。
五星级酒店推出老年餐,核心并不是靠餐品赚钱,而是用公益、惠民的形象来提升品牌价值,甚至为其他高端宴会、婚庆业务树立口碑。
像大润发、超市发,通过开办社区食堂,把老年人留在卖场,让他们在就餐之外顺手购买生鲜、日用品。老年群体是高频购物客群,边吃边买形成闭环,这才是真正的盈利来源。
目前不少地方的老年餐模式还停留在“管饱、便宜”的阶段,但未来能否通过服务升级找到盈利新空间,是行业能否跑通的关键。
综合来看,老年餐市场有需求、有政策支持,但短期内仍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生意。
小结
据《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4年末,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3.1亿。国家卫健委测算,预计到2035年左右将突破4亿,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这意味着老年人群体会大幅增加,就餐服务问题必然要持续优化,尤其是适合老年人客群的营养均衡、易消化的餐品需求会显著增加,目前市场供给缺口比较明显。
从银发经济的视角来看,老年餐并不仅仅是一顿饭,而是撬动更大市场的入口。
因此,老年餐的价值不在于单笔利润,而在于它是银发经济链条的起点。能否把这群“最稳定的消费者”沉淀下来,将决定谁能在银发经济中站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