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晓 编辑/陈小泉
燕梳师院
瑞泰人寿,这家起步于2004年的险企颇具色彩。从专注投连险到大力发展万能险,再到向保障型产品转型,每一次调整均映射出自身求变的决心。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监管趋严之下,保费收入经历过一段阵痛期,更是陷入连续两年亏损的困境。目前,公司收到一笔65万的罚单,为其发展前景再次蒙上阴影。
领65万罚单
8月29日,北京监管局发布的一则行政处罚信息显示,瑞泰人寿因“与第三方合作机构费用收支未如实记录”“虚列业务推动费”,被罚款65万元;对相关负责人刘涌给予警告并处罚款8万元。
图源:北京监管局
从罚单所涉行为来看,“与第三方合作机构费用收支未如实记录”,通常是指保险公司在与保险中介、代理机构等第三方合作时,财务记录涉及不真实、不透明,容易引发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风险;“虚列业务推动费”则意味着公司可能虚构或夸大了用于激励销售团队、推动业务发展的费用支出,存在编制虚假财务资料的嫌疑。
业内人士认为,“虚列费用”本质是通过假账实现灰色支出。过去不少公司和代理人都觉得这是“行业惯例”,但现在监管直接点名,意味着个人与机构都要承担连带后果,且会被记录在“诚信档案”里。
经进一步梳理发现,瑞泰人寿近年来所涉罚单寥寥无几,合规表现整体良好。但此次单罚65万,是近年来金额较高的一次处罚,且涉事人员已卸任一年半,说明“穿透式”监管成为常态,侧面反映出公司在合规管理方面面临新挑战。除此之外,最近一次被罚发生在2021年,因电销环节存在欺骗投保人行为被处以12万元罚款。
上半年亏损0.79亿元
进入2025年,仍延续了2024年的低迷态势。截至上半年末,瑞泰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9.06亿元,同比下降约8.02%;净利润-0.79亿元,亏损较去年同期扩大。
图源: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近年来,公司的保费端和利润端呈现复杂景象。2018—2024年,瑞泰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5.57亿元、6.65亿元、8.11亿元、12.26亿元、18亿元、15.97亿元及16.03亿元;同期,分别实现净利润0.02亿元、0.06亿元、-1.21亿元、0.04亿元、0.05亿元、-1.42亿元及-1.88亿元。
由此可见,公司连续两年处于亏损期,甚至在2024年创亏损新高。过去15年里,仅5年实现微薄盈利,亏损总额远超盈利额,尚未进入稳定的盈利周期。据悉,2020年,受海航债券违约影响,公司遭受了重大的财务损失,净利润出现了超亿元的赤字,2023年再次面临超亿亏损、由盈转亏的惨淡局面。
在低利率的大背景下,公司的盈利空间持续承压。一方面,公司的保险责任准备金近年来一路走高。2021—2024年,分别提取6.53亿元、10.49亿元、13.11亿元、15.02亿元。短短三年间,准备金规模翻了一倍有余,对当前利润形成显著挤压。
另一方面,公司高成本支出留下后遗症。2021—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分别达2.91亿元、4.76亿元、1.31亿元及0.91亿元。可见,公司曾采取“高费用换规模”的短期策略,虽然后续两年支出逐步回落至1.31亿元及0.91亿元,体现出对成本的管控趋于严格,但前期高昂的投入已对盈利能力造成不可逆的侵蚀。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瑞泰人寿单季综合投资收益率达2.89%,扭转上季负收益局面,推动了上半年该收益率达到1.97%。此外,上半年投资收益率为1.72%,净资产收益率为-9.69%(ROE),总资产收益率(ROA)为-0.60%。
瑞泰人寿上半年ROE为负,表明股东投入的资金在半年内不仅未产生收益,反而造成近10%的亏损;而ROA通常反映企业利用全部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出现负值进一步折射出公司上半年在资产端的运营较为低效。
“新五年计划”能否突围?
2004年1月,公司由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典斯堪的亚”)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国资公司”)共同建立,双方各自出资50%。
成立以来,瑞泰人寿经历了两次股权变动。
2010年,中方股东变更。彼时,北京国资公司将其持有的50%股权转让给国电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电资本控股”)。进一步了解,国电资本控股是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的金融产业投资与管理平台。
三年后,即2013年,外方股东亦进行了变更,瑞典斯堪的亚将其持有的50%股权转让给耆卫人寿保险(南非)有限公司,标志着公司进入中资与南非资本共同主导的新阶段。
随着股权结构的演变,公司的业务布局也逐步转型。早期,公司专注于投连险,恰逢“牛市”行情,投资端收益颇丰,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在股东变更之后,瑞泰人寿的业务重心从投连险转向了万能险,万能险保费收入占比一度高达93.7%,成为绝对的业务支柱。随后2013年,公司开始推广网销平台,发展在线投保业务,同时与银行、经代机构等渠道深化合作,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体系。
然而,随着监管趋严,万能险的风光不再。2015年下半年,瑞泰人寿果断转型,调整产品线,由投资型产品转向保障型产品,积极推动价值型、保障型产品销售,以期提升承保利润水平。
截至2024年末,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5的保险产品分别包括“瑞泰瑞享福盈终身寿险”“瑞泰乐惠人生(升级版)团体长期护理保险”“瑞泰乐享安康 2021 重大疾病保险”“瑞泰乐享安康2022重大疾病保险”“瑞泰团体重大疾病保险(C款)”,说明产品转型初见成效。目前,公司以经代、银保、团险、网销、直销为主要销售渠道。
2024年,公司迎来了以吴德生为主导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并启动了“新五年计划”,重点在于聚焦渠道战略和产品战略,通过更为合理的渠道定位和长期规划重塑客户体验,提升运营效率与市场竞争力
突围之路,道阻且长。“新五年计划”能否实现?与股东的资源协调以及产品创新能否有效改善经营情况,扭转不利局面?这一切,仍待市场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