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80后最爱用的浏览器,离消失不远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胡颖 新周刊 时间:2025-09-04 10:06:58

近几年,随着AI大面积普及,各种各样的AI助手让打工人找到了解放生产力的渠道。当AI成为普通人的聊天搭子、学生的赛博老师、白领的摸鱼平替,需要依赖搜索框键入关键词才能找到答案的浏览器,唯一能做的便是主动拥抱AI。

可以说,属于浏览器的时代,早就已经结束了。

作者 | 良豪

编辑 | 安菲尔德

题图 | 《你好,对方辩友2》

最早接触电脑的那一批中国网民,都知道火狐浏览器曾经是神话般的存在。

即便在被AI和智能手机统治的2025年,它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比已经跌到不足2.5%,这个世界上仍有1.5亿人,每天都会双击桌面里的橙色狐狸logo,为它赛博续命。

日复一日的敲击在7月27日迸出了火花。那天早上,面无表情的打工人习惯性地打开火狐浏览器,弹出的除了令人烦不胜烦的广告,还有屏幕中央的那行提示:

火狐浏览器国内版即将在今年9月29日终止运营。(图/火狐官网截图)

简单来说,火狐浏览器国内版终止运营之后,原有的账号数据也将在9月29日彻底删除。

过了这一天,你可以照常使用“国内版”,但你辛苦积攒的收藏夹、插件、网站密码,都会成为孤本;想要延续使用体验,那得自己想办法搬到国际版服务器里。

听闻知名度甚广的生产力工具要倒闭,网上随即炸开了锅。但和想象中不同的是,互联网里的唏嘘声只有零星几点,且都是老用户发出的担忧:看不懂转移手册,自己的数据移不过去,“挺急的,在线等”。

评论区里,更密集的声音是祝贺这个体验糟糕的“中国特供版”浏览器寿终正寝,喜庆氛围溢出屏幕。还有自称火狐死忠粉的老用户暗中庆幸:“早就换到使用体验更干净清爽的国际版了。”

但即便是国际版火狐,现实境遇也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不是徘徊在崩溃边缘,就是陷入被淘汰的传言。老网民很难想象,当年勇猛抗衡IE浏览器垄断的最强对手,如今也落入了相似的困境——不是沾上一身毛病,就是被不少主流网站和机构门户拒之门外。

也就是说,在全世界四面楚歌的火狐,距离彻底哑火也只有一步之遥。

毕竟当下的互联网,前有谷歌Chrome浏览器的绝对垄断,后有伴随信息时代红利火起来的AI和各路社交软件。这群劲敌里,随便一个都能轻而易举地捏碎火狐。

今年6月,火狐浏览器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只剩下不到2.5%,在中国内地更是只有0.88%。(图/statcounter)

让IE浏览器崩溃的“屠龙少年”

国际版火狐、中国特供版火狐,是火狐浏览器的母机构Mozilla曾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的浏览器序列。两个版本的浏览器拥有一模一样的logo,但二者的运营主体却井水不犯河水,中国区账户“火狐通行证”与国际账号“Firefox”也不互通,数据隔离保存。

显眼的“中国特供版”,是2007年Mozilla基金会落地中国后的结晶。彼时距离火狐正式在互联网世界里亮相已经过去了5年,IE浏览器以90%市场占比绝对垄断的浏览器市场,也被火狐“虎口夺食”抢下了25%。

国内国外,它被技术爱好者热捧,被电脑城装机员鼎力推荐,甚至是不少高校实验室和程序员的首选生产力工具——毕竟在新千年的互联网热潮里,随Windows系统捆绑赠送的IE浏览器,风评实在算不上太好。

IE浏览器曾经为全世界初代网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因为过于自大,最终把自己抛在了门外。(图/视觉中国)

火狐能够火遍全网,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抓住了IE所忽略的盲点。今天每个浏览器标配的标签页、下载管理器、广告拦截功能,首创玩家便是火狐。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浏览器使用习惯,有很大一部分是火狐定义的。

更不用说火狐精确到毫秒的响应速度和强大的网页渲染能力,以及普通人担心的安全性问题,统统领先IE好几个身位。

同一时间,背靠微软大树、不屑于和竞品比较的IE,不仅变得越来越笨拙,还被各种各样的bug拖累,成了网络病毒最爱的“藏匿窝点”。2006年,PC World甚至把IE6评为“史上最糟糕的25款科技产品”之一,理由是“臃肿、标准支持差、漏洞成灾”。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火狐能够顺风顺水地吃下“逃出IE魔爪”的巨量用户、最高时拿下超过30%的市场份额,并一度被公认为全世界当时最受欢迎的浏览器。这个说法不是简单说说而已——2008年火狐3.0发布后,24小时内下载量冲破800万,顺手刷新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千禧一代互联网领域的“屠龙少年”,大概是对火狐光辉历史最恰如其分的定义。

2009年,火狐浏览器市场份额突破30%,一度风光无比。(图/Youtube@Captain Gizmo)

自由与迷失

按照Mozilla基金会的介绍,火狐曾经用过Phoenix(不死鸟)和Firebird(火鸟)的名字,但却因为撞名处处碰壁。为了确保不再有任何幺蛾子,Mozilla的研发者不情愿地自学起名技巧,并最终给美国专利商标局递上了“Firefox”的商标,字里行间带着一股不服输的较劲。

可以说,比起让人爱恨交织的IE,每个名字都很酷的火狐,带给初代网友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自由的象征。

毕竟出生在21世纪的火狐浏览器,其前身是20世纪90年代红遍全球的网景浏览器(Netscape)。当年网景大战微软的行业传说,直到今天都是可圈可点的互联网发展案例。

那场古早的“互联网大战”最终以网景败阵而结束。不过,网景倒闭、被资本收购前夕,团队成员大胆地将核心浏览器代码开源,同时还成立了一家名为Mozilla基金会的非营利组织,并借火狐打出了“把互联网还给用户”的slogan,颇有和IE的“Windows同捆”操作针锋相对的意思。

选择开源在那个年代无异于冒险,但却为火狐的崛起埋下了火种,也给技术爱好者们打开了一扇自由交流的门。

选择开源在那个年代无异于冒险。(图/《代码奔腾》)

火狐浏览器的庞大社区里,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极客,点燃了初代网民对互联网行业的向往和憧憬。在他们眼里,火狐是一种“我比你更懂技术”的上网品位,因此被初代网民奉为数字信仰。

这份信仰看起来很牛,殊不知互联网的发展一日千里,浏览器是连接世界的门,会“造门”的却不只有火狐。

火狐打破世界纪录的那一年,谷歌后脚就发布了Chrome,凭借更强大的性能和更友好的使用体验席卷整个地球。后来的移动互联网大潮,则加速了Chrome的崛起,让老掉牙的IE率先成为历史,更凭借开源共创直接改写互联网的行业标准。

甚至有人在IE彻底停服之后为其立碑缅怀。(图/视觉中国)

如梦初醒的火狐显然不甘落败,大腿一拍决定自研手机系统,借此和谷歌硬碰硬,但销量惨淡的Firefox OS很快宣告失败,大量老用户也顺势迁移至 Android+Chrome生态。

为中国市场专门开发的“特供版”火狐,更是饱受诟病。

知乎的一个问答帖子下面,与火狐国内版有关的讨论连篇累牍。有人吐槽其常常无法兼容主流平台的网页,“打开之后不是卡顿就是排版混乱”。更多的网友则被其主页耗光了耐心,“推送的内容一半是广告,一半是没有营养的三流资讯,简直就是流氓”。

火狐国内版的主页上,广告内容和三流资讯混杂出现。(图/火狐主页截图)

失去用户支持的“特供版”火狐,倒闭在所难免。而坚持岁月静好的“国际版”火狐,在PC端和移动端都败下阵来,曾经的“屠龙少年”最终泯然众人。

移动互联网越发达,世界越单调

尽管Mozilla团队多次表示,他们愿意保持“小而美”的市场定位,拒绝让互联网变成寡头游戏;但市场环境摆在面前,当越来越多Firefox铁粉成了Chrome用户,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便是眼睁睁地目睹用户去往别处。

更何况,互联网大厂们可以靠主流业务养活自家的浏览器,而作为非营利机构的Mozilla,却只能“用爱发电”支持火狐。

Mozilla最新的一期财报披露,2023财年合计6.53亿美元总收入里,有将近5亿美元是从各路搜索引擎收回来的版税,收入贡献排名第二的则是用户和广告金主们的投喂。

作为非营利机构,Mozilla基金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各路搜索引擎支付的版税,以及用户订阅和广告投放。(图/Independent Auditor’s Report of Mozilla Foundation and Subsidiaries 2024)

今年7月,有软件开发者在火狐社区发表公开信,呼吁用户支持“收费运营”,希望借此拯救日渐式微的火狐。但此番呼吁却更像是一种讽刺。

原因无他——你会为了任何浏览器花钱吗?

浏览器只是一扇连接互联网的门,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好用的浏览器,将浏览器视为生产力工具的普通打工人,普遍只信奉“能用就行”的万能定律。今天倘若给浏览器来道收费门槛,大抵只会加速它自我灭亡的进程。

近几年,随着AI大面积普及,各种各样的AI助手让打工人找到了解放生产力的渠道。当AI成为普通人的聊天搭子、学生的赛博老师、白领的摸鱼平替,需要依赖搜索框键入关键词才能找到答案的浏览器,唯一能做的便是主动拥抱AI。

可以说,属于浏览器的时代,早就已经结束了。

出生在信息时代的新网民,早就对浏览器失去了探索的兴致——更进一步讲,现在技巧娴熟地玩转手机、平板的年轻网民,甚至已经失去了一些属于电脑的“古早技能”。

移动互联网催生出越来越多的App,这些独立软件改变了人们上网的方式。(图/Unsplash)

共青团中央2024年底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7.3%;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九成以上未成年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

懂电脑的年轻网民,反而成了少数。

基础的办公软件一窍不通,不知道如何通过互联网下载Steam玩《黑神话:悟空》,更不用说如何流畅地使用键盘打字、如何操作快捷键,以及如何下载压缩包并对其进行解压……

过去人人都能掌握的电脑使用技能,如今随着手机App的出现被分割、淡忘,最后成为被流量和算法淘汰的“古早技能”。

各大社交平台上存在不少与“电脑扫盲课”有关的分享笔记和视频。有人调侃如今不懂如何使用电脑的年轻网民是“赛博文盲”。(图/小红书、哔哩哔哩截图)

听上去略显悲观,但事实上你已经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中长视频看B站,短视频找抖音快手,一手新闻直冲微博,生活攻略搜小红书,就连两个人面对面交流都必须通过微信……手机屏幕上的App种类越来越丰富,互联网却不再是那个开放无边界的宇宙,而是变成由一座座孤岛构成的冷漠海域。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对浏览器的衰败五味杂陈,倒不如说是在怀念那个年代的爱恨忧愁和不经意间的悸动——或者说,是在怀念靠一串链接走遍天下的分享和启蒙精神。

这种精神还会回来吗?当主动搜索信息的能力变得稀缺,恐怕它只会成为一种回不去的时代记忆。

标签: 火狐 浏览器 互联网 中国 网民 用户 广告 软件 生产力 市场 国际版 技术 工人 赛博 开源 机构 网景 工具 手机 屏幕 体验 全球 漏洞 财年 视频 普通人 产品 谷歌 版税 网站 搭子 电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