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洋河股份交出了自上市以来“最差”的一份中期业绩答卷:营收同比下降35.32%、净利润同比下降45.34%。业绩承压下,洋河股价年内累计下跌5.69%,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14.96%,不少投资者在社交平台揶揄自己“在洋河里躲牛市”,调侃背后满是对股价表现的失望。
共性与特性视角下的洋河中报
吴楠
8月18日晚间,洋河股份交出了自上市以来“最差”的一份中期业绩答卷。
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7.96亿元,同比下降35.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44亿元,同比下降45.34%;其中二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降43.7%至37.29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2.7%至7.07亿元。
从历史财报看,这是公司自2009年上市以来第三次出现中报营收与净利润双降,此前两次分别发生在2014年(行业深度调整期)与2020年(疫情初期),但此次35%以上的营收降幅、45%以上的净利降幅,均创下近十六年来的历史峰值。
洋河中报净利润增速创出新低 图源Choice
业绩承压下,洋河股价年内累计下跌5.69%(截至9月1日),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14.96%,不少投资者在社交平台揶揄自己“在洋河里躲牛市”,调侃背后满是对股价表现的失望。与此同时,机构持仓也发生松动,二季度末机构持股比例较年初下降3.14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多月前,洋河刚刚完成掌门人更替。今年7月初,执掌洋河四年有余的董事长张联东正式宣告辞任,宿迁市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顾宇接棒出任公司新董事长。
从时间线来看,2025年上半年恰是张联东任期的“收官阶段”,这份业绩下滑幅度创纪录的中报,也成为其四年掌舵生涯的“最后一份成绩单”——对于曾提出“重回行业前三”战略目标的张联东而言,这样的离任节点业绩多少显得有些尴尬。
而对于新任董事长顾宇来说,这份“最差中报”既是其履新后面临的首个公开考验,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交接清单”:如何扭转营收净利双降的颓势、加速库存的去化进程、重建经销商信心以改善现金流、提振资本市场信心以促进价值回归——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已随着这份半年度报告的披露,清晰地摆在了新管理层的面前。
上市以来“最差”中报
聚焦今年的中报业绩,无论是按产品、渠道还是区域划分,洋河的收入几乎呈现全面下滑态势。
具体来看,按产品收入划分,上半年,洋河的中高档酒(出厂价≥100元/500ml)实现营收126.72亿元,同比下降36.5%;普通酒(出厂价<100元/500ml)实现营收18.41亿元,同比下降27.2%。
作为公司核心利润来源的中高档产品线,明显承受着更大的市场压力。这一方面源于行业整体向理性消费过渡,消费者对高价位白酒的购买趋于谨慎;另一方面也与公司年初启动的产品管控策略有关。根据今年6月的投资者交流记录,自今年2月份开始,公司对梦之蓝M6+进行控量稳价,并在省内市场对海之蓝进行了全面控货,积极采取措施去库存,以促进动销。
渠道方面,洋河依然高度依赖传统批发经销模式。报告期内,该渠道实现收入142.92亿元,同比下降35.78%,延续了去年的下滑趋势。这背后既有终端动销放缓的客观压力,也体现了公司主动控货、优化渠道库存的管理意图。
相比之下,线上直销收入为2.21亿元,同比微降6.91%,表现相对稳健。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天猫、京东等主流平台的促销力度增加,上半年电商费用达到3253.6万,同比增长39.8%;此外,高线光瓶酒等新品在线上的热销,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线上渠道的下滑压力。
分地区看,上半年江苏省内市场实现营收71.21亿元,同比下降25.79%,降幅低于省外的42.68%(省外营收73.92亿元)。
江苏市场是洋河的大本营,但近年来,在今世缘等竞品的强势围追堵截下,洋河省内份额受到明显冲击。面对竞争压力,洋河今年提出了“保持战略定力、强练内功”的应对策略。
在渠道端,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强化区域网络作战渗透,上半年新增了11家省内经销商(期末总数3010家),重点填补乡镇市场空白;在消费端,聚焦团购与家宴两大核心场景,通过“开瓶扫码返现”“家宴赠礼”等活动提升终端动销;在产品端,二季度在江苏省内推出第七代海之蓝,将基酒储存期延长至3年以上,试图通过品质升级强化消费者口碑。
然而,从最终业绩看,这些举措仅能“减缓下滑速度”,未能完全扭转颓势——25.8%的降幅仍创下近十年省内中报最差表现。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洋河通过费用管控优化,实现了利润端的局部改善:上半年省内毛利率提升1.14个百分点至76.18%,成为业绩失守背景下为数不多的积极信号。
而省外市场降幅扩大,既有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消费需求减弱的外部因素,也有公司内部经销商数量大幅削减的原因。截至二季度末,省外经销商数量较2024年末减少268家至5599家。
洋河困境难解
2025年上半年,洋河股份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分别同比下降35.32%和45.34%。在财报中,洋河将营收下滑归因于白酒销售市场行情不佳,致使产品销售量与销售收入下降。
从行业大环境来看,2025年上半年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仍在持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191.6万千升,同比下降5.8%,延续了近年来的收缩态势。在此背景下,消费端需求疲软、渠道库存高企、产品价格倒挂等问题在行业内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压力。雪上加霜的是,政策端为原本就低迷的白酒市场再添一层不确定性。
从行业横向对比来看,洋河的业绩表现明显落后于同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A股20家上市酒企均已披露半年报,这些公司上半年营收平均下滑15.4%,剔除异常值金种子酒后(净利润-705%),净利润平均下滑21.23%,其中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等5家酒企则实现了营收与利润双增长。
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跌幅,洋河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说明除了白酒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外,洋河股份自身还存在独特的经营困境。
事实上,早在5月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面对投资者关于“为何下滑幅度远超其他头部酒企”的质疑,洋河管理层就曾坦承公司正面临四大核心问题。
其一,品牌保鲜焕新不足,致使品牌势能下降。在竞争激烈的白酒市场,消费者对品牌新鲜感的追求较高,而洋河品牌形象老化的问题逐渐凸显,影响了市场吸引力;
其二,产品利润相对透明,渠道利润空间收窄。据经销商反馈,洋河往年常通过压库政策推动销售,今年该政策力度减弱,酒厂下放优惠力度缩水,导致经销商销售动力不足,终端店铺进货意愿降低;
其三,2021年以来持续中高速增长,导致当前渠道库存压力较大。过去几年公司为保证收入增长,不断向经销商压货,促使渠道库存不断叠加,部分产品价格老化严重。即便后期洋河着力清理库存,但受制于行业竞争加剧和渠道消费疲弱,库存依旧居高不下;
其四,营销转型滞后,消费者运营能力不足。当前白酒市场竞争已从终端渠道争夺转向消费者精细化运营,但洋河从终端渠道向消费者运营的转型工作进展缓慢,无法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难以通过有效营销激活市场需求。
这些因素交织作用,形成了业绩下滑的“负向循环”:品牌力减弱影响终端动销,动销不畅导致库存高企,库存压力迫使经销商降价出货,进而压缩渠道利润,反过来削弱经销商推力,进一步抑制厂家回款与收入确认。
从最新财报披露的核心财务指标来看,洋河的经营困境尚未明显缓解。
毛利率方面,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75.94%,较2024年同期下降0.13%,尽管降幅较小,但仍折射出公司面临的盈利压力——可能源于中高端产品占比下滑或促销力度加大导致产品均价下降。
在现金流层面,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为6.16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4.3亿,同比下降69.85%,这一数据直观体现出公司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大幅减弱,核心原因或在于销售收入下降,消费者需求疲软,终端销售不畅,导致货款回笼速度放缓。
库存方面,截至6月末,洋河股份存货账面余额为191.03亿元,较上年末的197.57亿元微降3.31%;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后,存货账面价值190.7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达31.14%,较上年末的29.30%提升1.84个百分点,存货在资产结构中的权重仍在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为缓解库存压力,洋河已采取减产措施——2025年上半年白酒产量同比下滑51.63%,库存量也同比下降33.96%。但从库存周转效率来看,公司存货周转天数从2024年末的约898天上升至2025年6月末的约945 天。这说明尽管公司通过减产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库存增量,可终端市场对存货的消化速度极为缓慢,库存积压情况依旧严重。
相对积极的是,2025年上半年,洋河股份合同负债达58.7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9.38亿元增加近五成,显示出经销商打款信心有所恢复。不过,需注意的是,当前合同负债的同比改善,更多体现为低基数下的恢复性增长,公司渠道改革是否有效,仍需依赖旺季动销进一步验证。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在行业周期与企业经营困境的双重影响下,洋河的股价自2021年以来持续走弱,到2025年6月份更是创下阶段性新低,期间累计跌幅超过70%,
尽管2025年6月份以来,受市场整体情绪回暖及部分利好因素推动,洋河股价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但截至9月1日,公司年内股价仍累计下跌5.6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14.96%,且部分白酒同行虽业绩暴跌但股价涨幅更猛。在此背景下,不少持有洋河股份的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无奈揶揄,称自己“在洋河里躲牛市”。
接棒者顾宇能否破局?
2025年6月12日,洋河股份召开年度股东大会,时任董事长张联东当着150余位股东的面公开致歉,坦承公司业绩下滑的根源在于管理层——品牌建设观念落后、营销模式创新不足,导致洋河在行业变局中表现“相对滞后”。
张联东的“深刻反思”并未停留在口头层面,半个多月后,即7月1日晚间,洋河股份公告,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公司董事长张联东先生的书面辞职申请。尽管公告中以“工作调整”作为表述,但结合此前其在股东大会上对管理层责任的明确认知,此次辞职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对公司业绩未达预期的责任承担。
随着他的离任,接棒者顾宇正式进入公众视野。7月21日,他正式当选洋河股份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这位1978年出生的新掌舵人拥有深厚的宿迁地方履历:从泗阳县委办公室主任、沭阳副县长到洋河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再到宿迁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宿城区区长,其职业生涯始终扎根于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第一线。值得注意的是,他自2016年起长期主政洋河新区,对洋河的产业生态、政企关系与区域战略有着深刻理解,也为其后续执掌企业奠定了独特优势。
履新后,顾宇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着手梳理公司战略方向。7月25日,上任仅4天的他便率领公司核心管理团队拜访中国酒业协会,与协会领导(包括宋书玉理事长等核心成员)就中国白酒产业的未来走向、洋河股份的战略布局以及如何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也让外界得以窥见新管理层的战略思路。
面对前任承认的品牌建设短板,顾宇将“品质”重新置于战略核心。他在交流中强调,“洋河始终将品质视为生命线”,从原料甄选、酿造工艺到陈贮勾调,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力求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饮酒体验——这番表态的背后,正是要重塑市场对洋河产品力的信心,修复被业绩拖累的品牌价值根基。
与此同时,顾宇也并未否定过往的创新探索。他肯定了近年来公司在产品创新、营销模式上的积极成果:比如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生产与营销链路,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主动贴近年轻消费群体,推出契合新生代习惯的新品;持续强化品牌文化建设,让“梦之蓝”的故事更具感染力。在他看来,这些尝试已为公司稳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是未来战略的重要基石。
而从顾宇与宋书玉等协会领导的探讨中,洋河未来的战略轮廓愈发清晰:在坚守“品质为王”核心原则的基础上,顺应行业健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成为新管理层的重要发力点。
事实上,洋河早已在这一方向上悄然布局——近年来公司加速推进低度酒市场拓展,目前已推出多款33.8度微分子白酒;据行业消息,公司近期还将进一步丰富低度产品矩阵,计划推出15-28度的果酒、露酒,以及10度上下的低度潮饮等新品,全面覆盖不同场景的低度消费需求。
只是,低度酒赛道早已挤满竞争者,既有传统酒企的跨界布局,也有新兴网红品牌的快速崛起。洋河此时加码低度酒,试图以“健康化、年轻化”破局,可面对品牌力下滑、业绩增长乏力的现状,这样的布局真能扭转其“相对滞后”的困境吗?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要交给市场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