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追觅入局无人机,凭什么?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观察者网 时间:2025-09-04 22:15:29

扫地机器人成功后,追觅科技将目光投向天空。

8月20日,追觅科技正式宣布进军无人机业务,组建专业研发团队,试图在中国的低空经济市场中分一杯羹。现阶段,这家以智能清洁产品为主要特色的公司,正着力推进专业无人机研发团队的组建工作,且团队的核心架构已初步搭建完成。

观察者网在参考相关报道后获悉,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该项目已有来自大疆、美团等多人加入。不同于大疆,追觅科技无人机项目的前期运作模式偏向于电商,会选择“贴牌”抢市场,后续再走技术自研。

此外,当前追觅科技无人机产品拟采用激光雷达 + 视觉的融合模式,目前该公司正在各大平台寻找相应技术人员,例如“无人机导航建模算法工程师”“无人机运营业务销售一号位”等岗位。

从业务整体来看,追觅科技选择的是以自身的航空积累、智能清洁领域的技术积淀来支撑无人机业务,但在这样的跨界赛跑中,风险与机遇并存,追觅科技的“飞天”探索,可能还要面对包括品牌认知,技术转化和周期平衡在内的诸多考验。

进军无人机业务,或许是“回归初心”

从目前公开的招聘信息来看,追觅科技正在深圳招募“无人机导航建模算法工程师”和“无人机运营业务销售负责人”等岗位,公司还要求应聘者具备B端和G端资源。


BOSS直聘截图

这可能表明追觅科技的布局,至少在早期,会更多聚焦于工业级市场。而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在农业、测绘、安防等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且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

在地点选择上,除了把总部设在苏州外,追觅科技还在深圳设立分公司,以利用深圳成熟的无人机产业上下游资源。

种种决策显示出追觅科技对无人机产业生态的理解。而这一理解也并非凭空出现。

在宣布进军无人机业务时,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曾在朋友圈中表示:"高三保送清华的时候,因为喜欢飞机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航天航空学院"。


相关朋友圈截图

这位国内最早的四旋翼无人机开发者、全球三旋翼无人机发明者,在创立追觅科技前就带领清华大学"天空工场"团队深耕飞行器研发。

这种深刻在创始人背景中的航空基因,让追觅科技的跨界更像是一次迟到的"初心回归"。

而从技术上看,追觅科技的无人机战略也确有可行之处。

追觅科技此前曾表示,在智能清洁领域,追觅科技已经锤炼出三项核心技术:三维空间感知、动态避障技术和高速数字马达。这些能力可直接迁移并复用于无人机的飞控与导航系统,形成技术协同效应。

同时,资本布局也早已先行。早在三年前,追觅科技就投资孵化了专注混动倾转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追梦空天科技。这家与追觅科技创始人同样来自清华的团队在2025年连续完成多轮亿元级融资,其吨级无人eVTOLDF600"惊鸿"即将进入适航取证流程并计划年底量产,载人机型DF3000"游龙"全尺寸样机也即将下线。


追梦空天旗下产品DF600

追觅科技通过资本纽带,已经提前锁定了低空经济这一赛道,也为今日的无人机入局埋下伏笔。

基因优势能否转化为市场胜势,仍是未知

尽管有着基因上的传承,也有相关布局,但追觅科技要探索天空,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追觅科技核心团队虽有航空背景,但过去八年的主营业务集中在地面清洁领域。从2017年成立至今,其16万转/分钟高速数字马达、三维空间感知等核心技术均服务于扫地机器人等家居产品。

这些技术虽然可以迁移至无人机的飞控与导航系统,但追觅科技面临的技术挑战可能远比想象复杂。

其中,最近的迁移例子就是大疆。

与追觅科技想要“上天”恰恰相反,作为无人机方面的龙头企业,大疆寻求的是“落地”。8月6日,大疆推出了其首款扫地机器人DJI ROMO,正式进军扫地机器人市场。

大疆的逻辑,可能与追觅科技如出一辙,也就是将无人机领域的视觉导航、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迁移至扫地机器人这一产品上。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跨界策略,本质上都是寻求对现有技术的复用。


大疆旗下的DJI ROMO

而技术迁移产生的盲区也就此显现。此前有网友分享称,大疆旗下的扫地机器人存在在清扫时无法识别落地窗等透明障碍物,直接“撞墙”而行的情况。对此,大疆官方客服则回应称:“系算法问题,会在1-2个月内修复。”

这可能也是技术复用带来众多问题的一个缩影。

尽管在跨界的过程中,大疆选择的是直接面向消费者,而追觅科技可能以工业场景作为切入口,但综合对比来看,两者的跨界难度,追觅科技面临的挑战显然更大。

大疆进入扫地机器人的消费级市场时,不仅带来了成熟的SLAM算法和传感器技术,更依托其全球供应链体系实现成本控制。而尽管也拥有技术沉淀,但追觅科技要面对的,还有无人机领域更高的技术壁垒和更严苛的安全标准。

探索和解决则需要时间,追觅科技投资的eVTOL企业追梦空天的发展轨迹或许能提供参考。这家公司从2018年启动原型机研发,到2024年才实现旗下DF600“惊鸿”的首飞,用了七年时间才完成技术积累到商业落地的跨越。追觅科技即便有资本加持和技术协同,也难以在短期内走完自研路程,前期“贴牌”抢市场的打法可行性也尚待验证。

尽管无人机业务被寄予厚望,但短期难见实效。追觅科技公告中"核心团队架构已初具雏形"的表述,表明的也是其无人机业务仍处于早期组建阶段,距离产品落地可能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追觅科技面对的不仅是技术迁移的挑战,更是品牌认知的鸿沟——在大众心智中,作为扫地机器人企业的追觅科技,目前与"空中飞行"的关联度几乎为零。

寻找第二曲线,追觅科技布局的也不止无人机

除了在无人机上布局,追觅科技近年还在多个新兴行业进行了相关投资。

2024年8月,追觅科技宣布成立总规模110亿元的追创机器人产业创投基金,其中100亿元成长期基金已完成大部分募集。截至2025年4月,该基金已投资具身智能公司魔法原子、泳池机器人公司浪涌未来等4家企业,形成围绕"AI+机器人"赛道的投资矩阵。


魔法原子旗下机器人产品

而就在宣布无人机业务启动的数天后,8月28日,追觅科技又正式官宣造车。公司还称计划在2027年推出首款车型,定位为超豪华纯电产品。

频繁的资本动作背后,或许是追觅科技对新增长点的迫切需求。

尽管清洁电器业务表现亮眼,2024年1-5月全球销售额同比激增178%,但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已是不争事实。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中国清洁电器市场增速已从2020年的28.9%放缓至2024年的15.6%,追觅科技需要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而但从无人机业务来看,低空经济的万亿风口确实诱人,但追觅科技想要真正起飞,可能还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怎样建立自己的品牌认知?如何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回报的关系?如何将地面技术优势有效转化为空中竞争力?

这些问题,恐怕比无人机的飞控算法更难破解。

从清洁地面到翱翔天空,追觅科技的跨界之旅既是对创始人航空梦想的回归,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赛道上,追觅科技的答案或许要等到其首款无人机产品真正飞向市场的那一天才能揭晓。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