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大西洋月刊》:我是一名高中生,人工智能正在摧毁我的教育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俊 邸钞 时间:2025-09-04 22:26:10

I’m a High Schooler. AI Is Demolishing My Education.

——课堂批判性思维的终结

作者:阿尚蒂罗萨里奥(Ashanty Rosario)

插图:阿克希塔钱德拉(Akshita Chandra)/《大西洋月刊》

盖蒂图片社(Getty)

2025年9月3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12:19

人工智能彻底改变了我的教育体验。我是纽约一所公立高中的高年级学生,这类工具无处不在。我不想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使用它们——通常我会选择不用——但它们却无处不在,无法回避。

在一节关于《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生平自述》(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Frederick Douglass)的课上,我看到一位同学在座位上悄悄动了动,把笔记本电脑架在交叉的腿上,然后将正在讨论的整章内容标黄。几秒钟后,他打开了ChatGPT,把这段文字粘贴到提示框里,人工智能随即生成了这一章的解读注释。这些注释会被用于课堂讨论;课程结束时我们要把注释交给老师,其中很多还会作为课堂参与度的评分依据。原本应该是一场关于奴隶制与人类韧性的反思性、启发性讨论,却沦为了复制粘贴的评论。在高二的代数课上,当作业单分发下来后,我看到一位同学用手机快速拍了张照,然后上传到ChatGPT。人工智能很快就在这位同学的屏幕上呈现出所谓的分步解题过程和相关图表。

这些事情让人震惊——不仅因为这是作弊,更因为它们让我意识到,这种走捷径的方式已经变得如此常态化。很多作业要求在晚上11点59分前通过Google课堂在线提交。以前,我们还会互相分享一些梗图,调侃自己在11点57分还在疯狂敲键盘,焦急地赶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作业。严格来说,这些时刻并不算愉快,但它们确实让学生们在共同的学业经历中凝聚在一起。临近午夜时,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被一种紧迫感驱动,争分夺秒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和作业。而现在,截止日期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人工智能淡化了拖延的后果,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做作业。结果就是,这些程序摧毁了很多曾让我们作为学生凝聚在一起的东西。如今的学习不再有那种紧迫感,似乎很少有学生觉得作业很紧急,或者认为自己需要磨练思维。我们很难再学到过去那种在紧迫期限内完成复杂任务所带来的自律能力,因为聊天机器人承诺能在几秒钟内帮我们完成任务。

为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美国各地的学校都在急切地投资检测工具和屏幕监控软件,以遏制作弊行为。我的学校也使用了其中一些工具:老师们会依赖抄袭检测工具和考试监考软件。然而,这些系统并非万无一失,很多学生已经开始想办法绕过这些措施。学生们会使用人工智能“人性化处理工具”——正如某款此类工具所描述的,这类工具会重新组织文本,去除“机器人式的生硬语气”;还有些学生则会手动修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简化语言或调整聊天机器人的句式结构。在课堂考试中,屏幕可能会被锁定,或者会启用录像技术,但学生们也有应对办法——比如偷偷把手机带进来。根据我的观察,这些预防措施的作用是有限的。

聊天机器人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它们让学生得以作弊,或是消除了学业中的紧迫感。这项技术还导致学生只关注外在结果,而忽视了内在成长。如今主流的心态似乎是:既然可以把思考任务交给机器,轻松拿到A,那何必还要费心去真正学习知识呢?

高二时,我加入了学校的辩论队。我很兴奋能有一个课堂之外的空间,在这里,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严谨的思辨能力会受到重视,也能得到锻炼。我喜欢从零开始构建论点时那种振奋人心的感觉。ChatGPT是在2022年发布的,当时我还是高一学生,至少在我看来,辩论队在最初那一年没有受到这项技术的太大影响。但很快,人工智能也在辩论队里站稳了脚跟。很多学生依然会回避这项技术,并且坚决反对使用它,但在比赛中,我们无法忽视那些现象:选手们在回合间隙用聊天机器人做研究、构建论点。

对我来说,辩论的意义在于形成自己的论点,并迫使自己去反驳那些出乎意料的反驳观点;在于培养超越对手思维、驳倒对手论点的能力。它绝不是比谁能拿出最千篇一律的人工智能生成论点,以及那些看似专业、实则可能是编造的数据。曾经我热爱的事物,如今却让人觉得空洞无物。

人工智能并非全是坏处。有些学生可能会用这些工具加深理解、深入探索话题,在满足求知欲的同时并不作弊。人工智能也可以作为学习辅助工具——比如在西班牙语考试前帮你测试词汇掌握情况。但滥用这些工具的诱惑始终存在。我担心的是,当聊天机器人提供的短期解决方案成为人们唯一知道的应对方式时——尤其是在课堂之外——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一直依赖人工智能来逃避压力或截止日期,当这些工具不复存在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现实世界中,聊天机器人无法像调查记者那样,通过不懈的采访和核实难以获取的信息,来追究权势者的责任;它们既不能做心脏手术,也不能跳芭蕾舞。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把任务交给别人,这正让我们逐渐丧失那些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本能:毅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在压力下正常发挥的能力。

要解决这种脱节问题,仅靠人工智能检测工具和屏幕监控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评估体系应该侧重于那些不易被技术替代的任务:比如口头考试,让学生向老师完整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者与学生个人经历或时事紧密相关的个性化写作任务。学校应该更重视基于学习档案或展示汇报的评分方式,而非传统的考试或突击测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争取成绩。还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比如通过学习日志或小组讨论,在每次完成作业后,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采用的方法以及学到的经验。

这些策略能够营造出一种重视诚信、鼓励创造力和原创思维的学术环境。无论选择哪种前进方向,都必须尽快行动。如果说聊天机器人让学业变得更容易应付,那它们也同样让我们更难从学业中获得成长。这项技术正在造就一代“永远的新手”——他们无法独立思考,也无法独立完成任务。

关于作者:阿尚蒂罗萨里奥是纽约皇后区新城高中(Newtown High School)的高年级学生。

标签: 人工智能 学生 课堂 机器人 论点 屏幕 批判性思维 学业 工具 紧迫感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