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成都国际车展百位业界大咖热议 中国汽车产业如何打好“下半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红星新闻 时间:2025-09-05 00:10:16

8月29日,2025汽车先锋思享荟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启幕。作为2025第二十八届成都国际车展的同期重要官方活动,本次思享荟以“‘智’问下半场”为核心主题,吸引了超300位业界专家、企业高管等业界大咖参与,并围绕“智能汽车的‘换挡时刻’”“破卷时代:科技平权能否实现?”“生态重构:全栈自研还是盟友共生?”等行业热门议题与争议性方向,展开深度对话,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奉上一场思想盛宴。


当前,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已进入增速平缓期,智能化正深度突破技术与场景边界。产业法规持续升级,为智能技术落地扫清关键壁垒;AI大模型加速渗透至汽车研发、制造、产品及服务全链条;L3级自动驾驶、Robotaxi正进入商业化冲刺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背景下,行业变革的深度、竞争的主战场将聚焦哪些核心领域,前路最大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竞争力,这些问题成为了当天论坛讨论的主要问题。

中国国际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成都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坦,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博士,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学用,岚图汽车CEO卢放,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先后登台,分享对行业“下半场”的深刻洞察。

王侠在致辞中说,打好“下半场”的比赛,必须认识到“下半场”的本质特征就是,汽车产业出现拐点是不可逆的,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才是产业成熟的标志。而智能化是“下半场”公认的最重要的增量动力源。“数据显示,我国L2级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在2019年仅为3.3%,短短5年后的2024年就逼近60%,预计今年底将达到2/3左右;2024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智能座舱搭载率超过70%,预计今年将跨越80%大关。这表明,智能化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增量空间正在变小。”

王侠指出,“在从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比如,2024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7万余件居全球首位,混动、纯电、燃料电池领域专利全球占比超六成。在最新发布的全球汽车企业新能源技术大类专利授权量TOP10排名中,中国车企占据五席。同时,我们在将技术领先优势转化为行业标准话语权方面也有所建树,先后主导了多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另外,在出海方面,本地化生产也加速推进,截至今年8月,中国车企在海外已建成88座本地化工厂,其中2023年后新增工厂占比超过40%。”

论坛主持人、《汽车观察》创始人、总编辑刘小勇用《汽车观察》核心数据栏目“数独车市”的几组数据,从多个维度具象化解读汽车产业现状:“新车发布数量同比增长30%”“新车平均售价同比下降10%”“年度销量增速持续攀升,但行业整体利润率却逐步下滑”“中国智能驾驶领域法规政策发布密度更高,但在政策落地约束效力层面,与美国仍存在明显差距”。这些数据直指行业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引发在场嘉宾的广泛共鸣。

在汽车智能化的竞速赛道上,技术竞争正愈演愈烈,激光雷达搭载数量实现“从一到多”的突破,单车算力向千级TOPS迈进,AI大模型参数规模跃升至千亿级……面对这一现状,企业究竟应选择技术驱动路径,还是坚守用户驱动逻辑。

对此,岚图汽车CEO卢放指出,“汽车智能化不是选择题,它是必答题”。 在产业生态重塑方面,智能汽车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工业体,而是一个庞大生态的核心节点,连接着能源、通讯、算力、内容和服务等等,开放与合作,跨界与融合,成为了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汽车产业的生态圈不断扩容。另一方面,汽车智能化的本质归根结底在于提升用户体验。

一汽奥迪销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认为,在智能车的“下半场”,燃油车的智能化已经到来了,这也标志着国际品牌合资公司的智能化已经开始启动。其次,客户真正的需求是提升车的第一性的智能化,“我们所有的智能化如果不能够把车变得更加的安全、舒适、好开、可靠,它的意义就会比较小。”他透露,一汽奥迪已选择了国内头部科技企业在智能驾驶、语音交互、车载算力与软件生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这在奥迪品牌内部也是一次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尝试。

红星新闻记者 张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