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成都银行换帅后首份财报,业绩失速和对公依赖成考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市值Observation 时间:2025-09-05 10:31:10



文丨徐风

近期,成都银行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财报,也是该行新帅上任后的首份财报,8月中旬成都银行宣布原董事长王晖因工作调动辞职,继任者为原成都农商银行董事长黄建军。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城商行,近年来成都银行在迈过万亿规模大关后业绩持续承压、对公司业务越发依赖、零售转型慢等问题逐步浮出水面,未来新掌门仍面临诸多考验。

成都银行原董事长王晖不仅是该行元老,也是缔造出当下万亿城商行的灵魂人物,他的离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1996年底,成都银行由44家城市信用社组建成立,彼时也是省内成立的首家城商行。而王晖早年出身建行系统,曾在建行工作近10年,2005年加入成都银行先后担任行长、副董事长等职务,2018年起升任党委书记、董事长。

履职20年,在王晖带领下成都银行快速崛起。据Wind数据显示,自2006年至2025年上半年该行总资产从374.45亿增长到1.37万亿,增幅超30倍,成为西南第一大城商行。



上半年成都银行在中大型城商行中规模仅次于杭州银行,排在A股17家上市城商行第7位。

在业绩上,成都银行更是经历了飞速增长。在2006年至2024年期间,营业收入从8.77亿增长至229.82亿,净利润规模更是增幅达千倍,从0.12亿增长到128.58亿。

对于王晖的掌舵成都银行评价极高,在公告中称其是“成都银行发展的创业者、见证者和领军人”。

而成都银行的新掌舵人黄建军也是成都银行老将,在成都银行前身成都市商业银行时期就曾担任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公司业务部总经理、中小企业部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等多个部门一把手,在成都银行阶段还曾任高新支行和西安分行行长、行长助理、副行长等职务。

2020年6月起,黄建军由于工作调动转任成都农商行担任行长,2022年5月升任董事长。此番再度回归掌舵或有年龄因素考量,黄建军现年50岁,较王晖年轻8年。

近年来,成都银行核心管理层接连出现更迭,除了本次一把手变动外,去年5月也迎来了新行长徐登义,此前行长一职曾空缺半年之久。

作为成都银行新的当家人,黄建军需面临业绩之考。成都银行在经历了此前的高增长后,近年来正陷入持续放缓的境地。

在上市城商行中,成都银行曾是少有的明星成长股,在2021年之前该行的业绩增速在多数年份中能保持在20%以上。



随着成都银行业绩的攀升,股价也水涨船高。自2024年来搭上银行板块持续回暖的东风股价涨幅已超过7成,市值也超过了750亿。如果拉长时间看,按收盘价计算从2018年上市至今股价涨幅超2倍。

而当下,成都银行已经挥别了以往的高增长期,到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5.91%、7.29%至122.7亿和66.17亿,业绩增速持续回落至个位数。

在这背后,是成都银行息差业务的走软。早在2021年该行利息净收入增速尚在21.94%,到2025年上半年便下降至7.59%。

而息差收入下滑是一个行业普遍性问题,主要受贷款利率下行影响。但由于成都银行的收入占比较高,近年来一直在80%以上,高于宁波银行、江苏银行等头部城商行,所以利率下降对成都银行的影响更大。

由于息差收入下滑,成都银行净息差的下降也较为明显。据同花顺问财数据,从2021年的2.13%下降到了上半年的1.62%,直接反映了该行盈利能力走弱。

在主营业务放缓的同时,成都银行的非息收入形成了一定对冲,支撑了业绩。

就比如投资业务,自2022年来投资收益一直维持较高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25.71亿、31.74亿、36.24亿和22.66亿,同比增速为20.77%、23.48%、14.15%和13.1%,主要在于债市投资获益。

但是,投资类业务的收入并不稳定。就拿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来说,作为通常所说的“账面财富”,成都银行的该项收入出现了很大波动,在2024年实现6.92亿,同比338.63%的增幅之后,上半年同比下降了33.65%至1.97亿,主要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估值变动所致。

外加近年来该行中收业务的放缓,未来非息收入能否持续支撑业绩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与此同时,零售业务转型慢也是业绩疲软的重要原因。

如何摆脱对公司业务依赖是摆在成都银行新董事长面前的一道坎。

此前,成都银行乘着成渝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依靠对公政信业务迈入增长快车道。比如在2021年至2024年,该行的对公贷款规模从2903.25亿增长到6026.17亿,占总贷款比重由74.51%增长至81.15%,对总贷款的影响比重越发加大。



而在对公贷款结构中,成都银行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成为了主要的增长动能。期间对该行业的贷款规模从824.75亿快速增长到2819.03亿,占比也从21.16%一路提升到46.88%,到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49.48%,存在单一产业占比过高的风险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银行除了行业贷款集中度较高外,重点客户所属行业更为集中,2024年该行前十大贷款客户中有9家属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只有1家是水利设施行业。

随着该行对公业务占比不断提升,零售业务比重自然逐步走低,2025年上半年贷款规模为1437.74亿,17.23%的占比在中大型城商行中明显偏低。由于对公司业务过于依仗,近年来零售业务成为了成都银行重要的转型方向。

事实上,早在2018年成都银行就提出了大零售的战略,彼时正值行业零售转型浪潮,但成都银行的转型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一是成都银行的零售贷款规模占比低,更重要的是业务收益率较低。

2025年上半年,成都银行的零售贷款收益率只有3.12%,明显低于对公贷款的4.26%。而2022年该行零售贷款收益率尚在4.86%,与对公贷款的4.95%差距并不大。

成都银行零售信贷收益率问题与近年来监管层对贷款利率下调的引导以及行业价格内卷有关,但这一水平不仅在上市城商行,在整个上市银行体系中也处在偏低位置。

以各类型银行龙头来说,上半年股份行中“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收益率为4.08%、城商行中以零售信贷见长的宁波银行为5.15%、农商行中常熟银行达6.59%。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向零售转型无外乎是看中了高收益率和轻资产的成长属性,但成都银行业务收益率低再叠加信贷规模占比较小,对整体盈利贡献度不大。

在此背景下,成都银行要实现更多业务利润只能依靠规模扩张。但近年来总规模增速在不断下降,2022年尚在19.43%,2025年上半年相较2024年末仅增长了9.77%。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成都银行总资产虽然维持中高增速,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却“捉襟见肘”,是未来限制规模增长的潜在因素。2023年曾低至8.22%,排在A股上市城商行倒数第2,接近7.5%的监管红线。

此后成都银行通过不断融资,核充率一度提升到2024年的9.06%,今年上半年又回落至8.61%。为支撑规模扩张该行还存在融资压力。

作为腰部城商行龙头,成都银行的零售转型仍然是新董事长重点面对的挑战。尽快提振零售信贷利润率,稳住净息差,只依靠规模扩张拉动业绩并非长久之计。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