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院士赵东元在“人民城市·杨浦大师课”畅谈科学创新之道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9-05 12:07:45



昨天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赵东元做客“人民城市·杨浦大师课”,在第5讲专题中,与冒着滂沱大雨来聆听“钱学森之问——科学能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主题分享的市民们畅谈科学创新之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便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赵东元从这个问题切入,通过翔实的数据和历史比较指出中国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等国际科学大奖中的缺席,反映出我国在原始创新、理论构建和引领性科学研究方面仍存在不足。

围绕着“如何做好科学研究”,他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国际科学史案例,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见解。他强调,优秀的科学研究始于提出好问题,这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超越常规的想象力,科学研究来自四大动力:好奇心驱动、系统化整合、方法论创新以及跨学科融合,应避免盲目追求“从0到1”,而应注重跟进研究中可能出现的突破,居里夫妇对放射性的深入研究便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讲座中,赵院士系统阐述了科学的本质与特征。他强调科学不仅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以质疑、独立、唯一为精神内核的认知活动。科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规律、创造规律,其方法需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借助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案例,他生动阐释了科学问题的诞生往往源于深邃的思维、大胆的质疑与超凡的想象力。

讲座尾声,赵院士结合自身在介孔材料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勉励青年学者摆脱功利导向,真正“为科学而科学”。他呼吁说,唯有摒弃功利主义,崇尚独立思考,培养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才能使科学真正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内在基因。

原标题:《院士赵东元在“人民城市·杨浦大师课”畅谈科学创新之道》

栏目编辑:顾莹颖

作者:新民晚报 孙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