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美团推出了一款专注于美食探店和社交分享的独立App——鸭觅,英文yummy的谐音。顾名思义,“好吃”是唯一的心智。
它被称为“美食版小红书”和“极简版小众点评”,目的是通过官方筛选的“推荐官”机制减少广告、营销和刷评等“杂音”,选取一个城市前1%的头部餐厅,打造一个真实、纯粹的美食爱好者的独立社区。
鸭觅的注册用户规模还算不上大,在流程成熟、效率至上、一切都可以用数字来衡量的互联网大厂,它显得不那么主流。
最近,鸭觅的产品负责人接受了雪豹财经社的独家访谈,分享了他的一些想法。
极简主义的小众点评
作为一款以真实为生命线的美食分享社区,克制,是鸭觅截至目前最鲜明的特色。
首先,页面风格走极简路线。底部菜单栏只有4个标签:首页、推荐官、动态和我的。首页顶部是官方整理的推荐餐厅合辑,总数不超过10个;下方是以单列信息流呈现的餐厅排名,基于用户地理位置和口味偏好进行推荐。
相比之下,集诸多功能于一身的大众点评首页要繁杂得多,不仅覆盖了酒旅、休闲娱乐、电影演出、医疗等品类,还有不同名目的榜单、各种形式的优惠活动,以及在视觉上引人瞩目的各类达人探店作品。
仅从到店餐饮这一个类目来看,鸭觅的评级体系也更简洁明了:以“金勺子”的数量为标准,一勺是值得顺路去,二勺是值得绕路去,三勺则代表值得专程去。对于选择困难的“吃货”而言,这既免去了在4.5分和4.8分之间的纠结,也不必将环境、服务、人气、价格等太多因素纳入考量范畴。好吃,是第一位。
其次是产品功能和规模上的克制。内容只有图文,没有视频;社区内KOL——美食推荐官,只有关注和点赞,没有私信等社交属性更强的交互方式;对于餐厅则只有两个选项,评价和点击“想去”添加至心愿单。
截至目前,鸭觅已在北京、上海、杭州上线,现在的推荐官总数约为50位,下一步的开城计划包括广州、深圳等。
鸭觅产品负责人告诉雪豹财经社,鸭觅不需要成为一个餐厅全集的“黄页”,而是只选取一座城市在“好吃”这个维度最头部的、“前1%”的餐厅。因此,鸭觅会把推荐官的数量控制在很小的人群范围,求“精”不求量。
“在每个城市,有最会吃的那一小群人就足够了。”在北京,鸭觅只靠20多位推荐官就完成了开城。
当然,产品和功能的简单,部分要归因于发展初期不够成熟和完善,更重要的克制体现在理念上。
鸭觅产品负责人告诉雪豹财经社,暂时不考虑商业模式和营收的问题,而是关注用户留存、复访和餐后反馈等指标,以此来观察推荐官机制和鸭觅的产品形态能否真正给爱吃的人带来更好的体验。
除了能吃、会吃、吃得够多、够有文化,筛选推荐官最重要的硬性指标,就是“自费吃喝”,即本职工作并非美食博主或探店达人,与商家没有利益关系,以保证真实和客观。如果发现推荐官有打广告的嫌疑,就会直接清退。
在广告满天飞、水军铺天盖地的互联网时代,这个没什么硬性KPI的新业务试图追求一种反潮流的纯粹。
一个不被广告淹没的美食社区
众星云数据显示,2024年,小红书美食赛道产出了1168万条笔记,总阅读量51.6亿,互动量31.2亿。过去一年,有300多万探店达人在抖音获得收入。
但人们很快发现,美食博主和探店达人们用夸张的表情和溢美之词捧出来的网红店,也许名不副实。用户每刷到一次视频就会疯长一寸的草,可能只是博主“恰饭”的广子,连评论区都充斥着真假难辨的水军,令人防不胜防。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鸭觅的做法是,把所有靠“吃饭”赚钱的博主和达人都排除在外。他们基于美团和大众点评的数据支撑,并寻访了很多自发形成的、非营利性的美食爱好者小圈子。饕客往往是这些圈子的组局者或推荐者,他们比普通人更能发现好店、神店,也更容易避开流量陷阱和口味雷区。
鸭觅产品负责人告诉雪豹财经社,所有食客都可以对推荐官给出的餐厅予以评价,收到更多好评的,会获得更高的推荐权重和一定的物质激励(比如美团卡);踩雷率高的推荐官,会被降低权重乃至汰换。
因为没有利益关系,所以能做到相对的纯粹。
据鸭觅产品负责人介绍,通过摒弃广告营销干扰来打造更高质量的美食社区,在海外已有成功先例。
日本排名第一的餐厅搜索平台Tabelog给予街头美食家更高的评价权重,以用户口味为标准,如今已收录超87万家餐厅,月活用户超1亿,是当地出名的美食风向标。
美国美食社区Beli采取类似私域的餐厅评价分发方式,用户只能通过邀请进入,还可以查看朋友正在用餐的地点。自2021年推出至今,Beli已经收录全球超500万家餐厅和5000万条用户评价,被称为“美食版Instagram”。
对美团而言,鸭觅是一件很拉好感度的产品,但前提是做大到一定规模,并长期做下去。
做好垂直社区有多难,虎扑、马蜂窝们都是前车之鉴。2022年前后,阿里的“态棒”、字节的“识区”等尝试也均以折戟告终。没有清晰的商业化路径,PGC用户能否在激励不足的情况下坚持“为爱发电”,平台的长期生存能力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换句话说,这份理想主义的纯粹能坚持多久,取决于美团有多少耐心、愿意砸多少资源。
美团需要小而美吗?
鸭觅小而美,目标是“严选1%的好味道”。美团大而全,致力于把衣食住行、日常购物甚至短视频、小说、游戏等娱乐都装进来,做一个全面覆盖人们日常生活的超级App。
大众点评与美团的用户和功能重合度很高,但仍然刻意保留了二者之间的业务边界。美团高级副总裁李树斌在今年6月这样描述:美团聚焦交易转化,效率导向明显;大众点评强调“发现、种草”,定位更偏向消费决策前的内容平台,二者会“越长越不像”。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做一个“小众点评”,这个举动显得不同寻常,但也并不太令人意外。
鸭觅初次亮相是在2025年初,照此推算,立项的时间应该还要更早。彼时的美团还尚未被如今外卖竞争的烽火笼罩,城池坚固、岁月静好,坐拥7亿日活且屡次试水本地生活服务的抖音曾被视为最危险的潜在对手。
仅仅做一个用完即走的工具,是远不能构筑起护城河的。大众点评乃至整个美团,都需要靠内容获得更大的流量池、更多的用户时间和更频繁密切的社交行为。
2021年,美团推出“饭小圈”,基于微信好友和通讯录好友的外卖分享社群,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外卖订单,评论、点赞,通过“跟着吃”功能下单。随后,2024年,美团又尝试了“本地在吃”功能,用户可以发布图文内容分享自己购买过的外卖,试图模仿小红书的种草模式。但这两次尝试,均没有激起太大水花。
紧接着,鸭觅以独立App的形象出现了,极简的产品风格、纯粹的用户体验。鸭觅产品负责人告诉雪豹财经社,鸭觅本身是独立闭环的团队,目标用户是对吃好更有要求、价格敏感度更低的人群,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不会有“像美团”的限制。
靠内容化和社区化拉动流量增长、在品牌形象中加入一些更有活力和亲和力的元素,对美团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探索,更何况成本并不高。
但局势变化的速度和激烈程度出人意料。始于今年2月的外卖升级战开打不久,整个市场都被奶茶的价格、补贴券的大小和外卖员送不完的订单吸引了注意力。
小小的鸭觅,在这样的洪流下很容易被忽略。
但就像在任何一个赛道里的战争一样,不管竞争持续多久、在何种程度上重塑人们的认知和习惯,补贴的潮水终将退去,一个更加有序竞争的商业世界最终还是要完成重建。
到那时,一颗提前埋下的种子也许会展示出力量。在残酷的比价游戏面前,除了硬碰硬地拼拳头,也有柔软的对决。
对话实录
以下是我们与鸭觅产品负责人的访谈节选(内容经编辑):
雪豹财经社:有人说鸭觅是“小众点评”,它在产品定位上跟大众点评如何做出差异?
鸭觅:鸭觅和大众点评的底层机制不同。鸭觅采取“推荐官”机制,选取更具知识和判断力的人作为对应餐饮品类的推荐官(例如,让真正懂咖啡的人来推荐咖啡店)。这些推荐官在对应品类的评价上,也会拥有比普通UGC更高的权重。二者以不同的机制产出不同的餐厅推荐,进而差异化地服务有找餐厅需求的用户。
雪豹财经社:公认的美食家凤毛麟角,你们筛选美食推荐官有哪些指标?
鸭觅:冷启动阶段的鸭觅推荐官全部由寻访和定向邀约而来,基础的硬性指标只有两个:1)自费吃喝。我们认为自费是公平评价的基础,如果甲方餐厅是某些博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那我们无法相信这些博主能够给出足够客观公正的餐厅评价和推荐信息。2)吃的餐厅数量足够多。所谓见多而识广,吃的餐厅数量多的人,对食材、做法和餐厅会有更强的分辨力,也往往更挑剔。
雪豹财经社:多少算多,有可以量化的指标吗?
鸭觅:在吃的餐厅足够多这个维度上,我们倾向的特质包括:1)涉猎范围广,小到街边摊,大到黑珍珠、米其林、Best 50都尝试过的人;2)本身熟悉食材、精通烹饪的人;3)文化底蕴深厚,能说出菜品来历和典故的人。
雪豹财经社:如何找到足够多的老饕,并激励他们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
鸭觅:除了美团点评自身的数据支撑外,很多城市都会自然形成一些非盈利性质的、美食爱好者的小圈子,饕客往往是这些圈子里的组局者或推荐者,这些圈子也是我们初期寻访饕客的来源之一。我们在做的,其实就是把这样一些小圈子里的民间美食家们带到公众面前,让他们日积月累得出的好餐厅,被更多人看见。
雪豹财经社:美食推荐官的数量和他们产生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才能对用户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鸭觅:一个人需要的餐厅数量是很有限的,鸭觅并不需要是一个餐厅全集的“黄页”,我们的POI占比大约是对应城市POI占比的1%,也就是说,我们只选取某一个城市在“好吃”这个维度最头部的餐厅。
比如在北京,推荐官质量非常高,每一位对于餐厅的覆盖度都非常让我们惊喜,因此我们仅依赖20余位推荐官就完成了开城。后续我们还会继续做推荐官的引入和筛选,但整体的数量会控制在一个很小的人群范围,相对“量”,我们更在意“精”,在每个城市,有最会吃的那一小群人就足够了。
雪豹财经社:广告营销很难清晰界定,鸭觅如何判断某一篇内容是“恰饭”还是真心种草?
鸭觅:我们选拔出的推荐官本身就是不以探店为生,他们对寻找出真正好吃的餐厅有执念,所以从“人”的层面,“恰饭”概率就会低很多。其次,在App机制上,所有的食客也都拥有“投票权”,对于产生良好贡献的推荐官,我们会予以更高的权重和一定的物质激励;对造成食客“踩雷”概率高的的推荐官,我们降低其权重乃至汰换。最终我们只留下那些真正推出好餐厅、生产好内容的推荐官们。
雪豹财经社:最重要的推荐逻辑是“就近原则”吗?
鸭觅:我们的推荐机制会考虑用户的地理位置,但并非是简单的“就近原则”。爱吃的用户往往对于距离不那么敏感,愿意跨越更远的地理距离去吃到味道更好的餐厅,因此我们并不希望因为“就近原则”把推荐给用户的选择限制得太死。
鸭觅好店依赖的是推荐官机制,这群人因为爱吃、懂吃,各有各的“火眼金睛”,加上极大的外出觅食量支撑,他们比普通人更能发现好店、神店,也更容易避开流量陷阱和口味雷区。
雪豹财经社:一些用户认为,大众点评越来越像美团,很多用户冲着优惠力度选择餐厅。鸭觅如何做到“不像美团”?
鸭觅:鸭觅的目标用户是对吃好更有要求的一群人,他们的价格敏感度会低一些。因此在鸭觅的推荐逻辑中,并不把价格乃至折扣作为最重要的参考信息,餐厅味道是否值得一吃是最主要的挑选衡量标杆。鸭觅本身是独立闭环的团队,不会有“像美团”的限制。
雪豹财经社:对鸭觅的短期和长期表现有哪些期待?比如用户规模、商业模式、营收等。
鸭觅:我们暂时不考虑商业模式和营收。要先看看鸭觅这种推荐官机制和产品形态,是否能真正给爱吃的人带来更好的餐厅体验;看看在“吃”这个主心智上,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用新形态更好地服务用户。
封面《教父》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