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锐
格力开始真正有压力了。
8月29日,格力电器(000651.SZ)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格力实现营业收入约973亿元,同比下降2.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44亿元,同比增长1.95%。
与美的集团(000333.SZ)、海尔智家(600690. SH)相比,格力电器是三家企业中唯一一家在营收方面负增长的。同时,第三方咨询机构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7月31日,在格力最强势的空调领域,线上排名第一的格力品牌市场占有率为23.25%,同比下降约4.07%,销售均价为3413元;线上排名第三的小米市场占有率为10.94%,同比增长3.43%,销售均价为2215元。
格力是失守了,还是守住了?
9月2日至4日,经济观察报记者先后走访了广州、佛山的多个家电卖场,采访一线家电销售员、消费者,并采访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格力资深经销商等,试图更立体地了解当下的格力。
线下走访:“实惠”产品更受欢迎
9月2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实地走访广东佛山一家苏宁易购店。在格力主要营收来源的空调区域,其主要展示的家电品牌包括美的、格力、海信以及苏宁易购旗下的法迪欧。
当天,客户经理周林宁在介绍中向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在“国补”政策影响下,家电销售整体表现还不错,在空调品类方面,美的、海信(海信家电,000921)的表现优于格力。
“现在不像以前了,空调技术、质量都赶上来了,入门款之间各品牌差异不大。”周林宁表示,美的、海信的表现在过去两年整体都不错。以该店美的、海信和格力入门款机型相比,美的售价2299元、海信售价2099元、格力售价2999元;在功能差异方面,美的相比格力多一个“防直吹”功能,而格力在保修年限上比美的多四年。
周林宁续称,近两年,经济大环境不佳,许多消费者呈现出的购买习惯保守化,自然而然价格“实惠”的产品更受欢迎,该店法迪欧品牌入门款价格可以做到1899元,也打动不少客户。
周林宁进一步解释称,目前,在中低端产品方面,主要的空调品牌其实技术差异已经不大,只是各家配件材料有所不同,因此使用寿命不同。尤其,很多只供电商的空调系列,虽然价格比线下便宜,但配件质量比线下款式还是差一些,客户短期使用感受不明显。
经济观察报亦注意到,美的在高端领域开始展现出优势。在该店内,以12000元左右的空调为例,周林宁主推了美的旗下高端品牌COLMO(图灵套系),该系列智能化特点突出,增设新风功能、AI语音互动包括听音乐、查天气等。相比之下,格力品牌的空调仍以传统功能为主。
“这个品牌(COLMO)现在佛山知道的可能都不多,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周林宁说。他同时表示,虽然小米家电在线上表现勇猛,但尚未入驻该店。
广州百货商场的家电销售员则向记者表示,这两年,从该公司的销售情况来看,美的家电表现比格力更好,品类齐全、性价比高,智能化产品很受欢迎。同时,由于该商场以中高端客户为主,较少遇到客户咨询小米品牌的家电。
此外,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家用空调市场竞争持续升温,二季度家用空调线上2100 元以下的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中高端需求承压;中央空调销售规模同比下滑5.5%,主要受房地产调控,内销市场下滑影响为主。
经销商:“多品类”还没上去
一位参与“董明珠健康家”改革的经销商陈女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这项渠道改革是有成效的。
在她看来,“不管市场怎么样,格力始终不去‘冲’价格(打价格战),宁愿放弃市场,也不愿意放弃质量。”陈女士说,她认为格力电器的短板主要还是除了空调产品,“多品类”还没有上去。
然而,根据多方面市场数据的综合反映,当前家电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美的、海尔稳步前进,格力承压、小米崛起。
今年上半年,从市值千亿以上的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对比来看:分别实现营业收入约2511.24亿元、1564.94亿元、973.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5.58%、10.22%及-2.46%;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0.13亿元、120.33亿元、144.3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5.04%、15.59%、1.95%。
从上述数据来看,美的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都实现了较高的双增长,海尔亦是增幅略低于美的的双增长,而格力在营业收入方面出现负增长,净利润亦微幅增长。
9月3日,上述格力经销商陈女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因为“国补”的政策原因,今年上半年店里的营收同比去年保持上升,销售产品主要以中高端定位机型为主。她也称,6月以后,随着“国补”的断档,店里的客流量确实有下滑的迹象。
“我们在商场里,可以看到7、8月整个商场的客户都少了,消费也保守,商场里其他家电品牌客户也少。”陈女士说。不过,在和记者的交流中,陈女士始终坚持对格力品牌的信心,且认为格力不降低产品质量、不参与价格战,是对品牌长远发展的负责任,她对于网络上关于格力的负面评论也不是很在意。
陈女士同时表示,在当地,格力在空调品类仍然是强势品牌。按照“董明珠健康家”的改革要求,重新装修后的门店增设了格力品牌的冰箱、洗衣机产品的线下体验区,“还真的推动了我们冰箱、洗衣机的销售,至少在我们店是这样的,所以更有信心了”。
格力的相关财报信息显示,2024年,格力消费电器(空调为主)占营业收入比重约79%,产品单一化特点明显;外销市场占主营业务收入约15%,与美的(约42%)、海尔(约50%)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曾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在海外市场,格力主要以销售自己的品牌为主,几乎没有贴牌订单,以坚持海外市场的格力质量。也因此,格力在海外市场的开拓相比同行在量级上显得略少。
不过,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格力经销商人士亦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格力近两三年逐渐“让出去”的市场是工程机。
这位经销商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以往当地许多酒店、学校等采购工程机(空调厂商针对批量采购场景推出的专用机型)多以格力品牌为主,但过去两三年因为价格原因,美的、海尔等家电品牌在强势拿下这些客户。“比如,格力的产品1.5匹大概是2300元,但现在其他厂商可以做到1600元,一两年可能看不出质量的差别,但是三年以后质量上的差别就会出来。”该经销商同时表示,自己能够理解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大众在成本开支方面的谨慎,能省则省。
国投证券家电团队的研究报告则指出,格力空调主业承压,主要是受线上空调行业价格竞争和中央空调行业景气低迷的影响,但随着“董明珠健康家”的推进,有望促进全品类销量增长。此外,格力海外收入亦有望持续增长。
变局者:迅猛增长的小米
小米正在家电市场迅速崛起。
第三方机构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7月31日,在线上空调领域,格力、美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下降4.07%、0.37%,小米则上升3.43%;销售均价方面,三者分别为3413元、3084元、2215元。
小米集团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该公司物联网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创历史新高,收入为387亿元,同比增长44.7%,毛利率为22.5%,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该公司智能大家电的收入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达66.2%。其中,空调产品出货量超540万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速超过60%;冰箱产品出货量超79万台,同比增速超过25%;洗衣机产品出货量超60万台,同比增速超过45%。
36岁的吕振华是去年开始大量购入小米家电的广州消费者,目前已经成为小爱同学的活跃用户之一。他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自己第一次购入小米是前几年买体重秤。2020年左右,他在广州购置的新房入住,当时家里的家电还没有小米品牌,大家电选择的国产品牌主要是美的、格力、TCL、海信等。
吕振华说,这两年,因为降薪、换工作等原因,他在消费方面明显谨慎了很多。2023年,他将自己的房子出租,换到同小区另一个更喜欢的户型,但自己买了新家具。其中,他花了2000左右购买了红米一款65英寸的电视机,还有微波炉以及小米的智能音箱、灯具。从那以后,吕振华起床第一句话就变成了“小爱同学,开灯”。
上述小米集团的财报数据亦显示,2025年6月,米家APP的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16.8%至1.131亿,小爱同学的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16.4%至1.532亿。
回到两年前,吕振华并不认为自己是小米的客户群。作为房、车齐全,年薪约30万元的一线国企员工,吕振华对小米的改观是从小米SU7开始的。在他看来,小米如今是一家有含金量的科技企业了,而其创始人雷军的形象也很讨喜。
不过,上述参与“董明珠健康家”改革的经销商陈女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小米目前的消费群体还没有与格力重叠,该店绝大多数营业收入来自老客户,新客户亦较多是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中年客户。但她也认同,格力需要与年轻消费者拉近距离。
9月4日,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格力坚持不冲动参与价格战的“定力”,坚持做价值战的长期主义者。他说,下半年,格力会以谨慎态度应对不确定性,但在长期发展上,格力始终保持坚定的乐观与信心。
(作者 张锐)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张锐
关注华南外贸动向,以及大消费、生物医药等领域重点公司。联系方式:zhangrui@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