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自然”)评审结果公布,2025年“国自然”共资助10类项目53159项,中标率仅为12.29%,可说是创历史新低。“申请量激增“与“经费增长相对滞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业界都知道,包括“国自然”在内的科研基金申请,在青年教师群体中竞争尤其激烈,而“国自然”的近五年资助率连续下降已累计超4个百分点,科研经费申请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人才是兴邦之本、成事之基,青年人才更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将青年科技人才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凸显出构建护航体系、助力其成长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也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在学术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主要包括考核压力下的生存焦虑、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导致独立发展受限、评价体系的单一化降低了探索长周期、高风险项目的热情等等。
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摇篮,也是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在青年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多元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应从学术发展路径、政策支撑保障、人才评价体系、学术环境和氛围营造等方面,遵循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形成青年科技人才学术成长与发展的全方位支持和保障体系。
协同共振,全面推动青年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
培育优质青年人才是学术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而学术发展与人才成长的共生机制则是激活这一源头的核心引擎。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围绕国家重点领域和未来方向布局多个交叉研究平台或“青年交叉科学中心”,尤其应该加大资助跨学科团队开展非共识研究,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自主设计研究方向,打破“学院壁垒”,在跨学科协作中拓宽学术视野。同时,学校通过采取上述的这一系列措施,也有助于积极催生新的学科方向,吸引和培养更多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唯有花大气力和大精力来推动学术发展,高校才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让不同阶段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的不同阶段,都有更好的学术发展。同时,培育广大青年科技人才有更高的学术志向,产出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真正形成以学术发展赋能人才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又反哺人才成长,“学术发展-人才发展-学术突破”的良性循环,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支撑,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护航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要营造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更好氛围,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完善的科技人才学术发展保障和监督体系,统筹推进学术发展政策的落实落地。唯有为青年人才发展充分保驾护航,才可能实现青年科技人才与高校发展协同共进。
具体而言,高校管理人员要充分关注青年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生活待遇等,重视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要不断推动高校创新发展与内涵建设,适当增加学术委员会中青年科技人才委员比例,让“新声音”融入学校顶层决策,不断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促进顶层决策与创新需求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同时,在学术评价上,高校更应该充分考虑青年人才的需求和优势,构建多元化、重创新的评价体系,给予青年人才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在学科建设上,鼓励青年人才参与前沿交叉学科的探索,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新兴学科发展;在学风建设上,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活力,让青年人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从而为高校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培育,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全周期支持体系
全面和完善的人才支持政策是加快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加速原始创新的关键。
在青年科技人才政策支持方面,高校要构建“阶段衔接、需求适配”的人才发展支持体系,围绕职业发展周期中的不同特点,打造梯度化、精准化的培育方案,让青年科研人员在成长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精准助力。
同时,高校要强化一流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等“关键少数”的榜样力量,并给与团队青年负责人更多“挑大梁”的机会,比如,给予其在团队内科研经费、科技人才推荐、技术路线等方面的决策权;要立足青年人才发展,设立高校有组织科研联合基金和前瞻培育基金等各类支持计划,为其创造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和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要在国家战略任务承接、平台化攻关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校企深度合作中锻造青年科学家队伍。
最重要的是,高校要推进贡献质量导向的有组织科研人才多元评价,强化原创性研究或重大攻关的人才长周期评价机制和分类评价激励机制,鼓励人才跨学院、学科双聘,促进人才联合培养,实现成果双向认可。
凝聚合力,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学术环境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它是影响青年科技人才科研热情、创新水平以及高质量科研产出的最直接因素。这也是高校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高校要推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和校院两级改革,促进人才流动,培育国际顶尖青年科技人才,营造有利于独辟蹊径、勇攀高峰、潜心研究的创新文化和科研生态。同时,统筹内部资源、突破现有制度藩篱,以科研自主权“放管服”改革为契机,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支持激励战略科学家率领团队攻坚克难,保障其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活动上。
高校还可通过探索行政审批“负面清单”制度,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项目管理行政事务繁重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充分释放科研活力。
高校还要积极推动高水平科研助理队伍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科研团队为依托的专职科研队伍建设,保障青年科学家静心学术。加强国际化人才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为国际化青年人才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鼓励多元投入,以校级财政为主落实经费保障,也鼓励企业、校友、基金的投资支持,鼓励表彰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或做出世界公认的重大贡献成果的科学家,更充分地激励青年科技人才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面向未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独特优势;坚持“四个面向”,全面构建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学术发展支持体系,培育有强烈使命意识、世界眼光、原创能力的战略创新人才。通过激励年轻人不断做出有深远影响的开创新、奠基性、变革性研究成果,开源头活水、固科研之基、筑创新之魂,全面服务和支撑高等教育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不竭动力,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