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问界 M7 小订一小时突破 10 万台。
当新能源车普及、市场在极度内卷下容错性降低,一款热销车型出现后,车企有更强的动力通过改款维持产品热度和销量。我们曾统计,一款全新车型的研发周期被缩短到 12-15 个月,而有的车型改款快进到一年两次。
但也因为新车成功率降低,卖得动的老车格外珍贵,不少车企改款 “小修小补”、“挤牙膏式” 升级。加速迭代一方面有利于车企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另一方面,频繁改款换代引发消费者观望,影响购车决策。
不同于行业普遍保守的决策,全新问界 M7 以 “脱胎换骨” 的姿态入市,是一款 “从里到外” 的全新产品。外观采用全新家族化设计语言,整体向问界 M8、M9 靠拢。前脸采用封闭式设计,配备了问界标志性的大灯组,前保险杠处用镀铬饰条点缀。除了外观设计,全新问界 M7 从内部空间、座舱体验、驾驶辅助到平台、底盘都彻底革新。
作为一款曾经月销近 3 万辆的爆款车型,如今以更强的产品力回归。9 月 5 日,预售价 28.8 万元的全新问界 M7 正式开启小订,1 小时订单突破 10 万台,市场表现超出预期。
全新问界 M7 的技术跃迁
市场调研机构杰兰路曾发布一组问界新 M7 首批车主的用户画像:多为一线城市中年男性、平均年龄 35 岁,已婚已育比例超过 80%。其中大部分是主流合资品牌和 BBA 的增换购来源。在他们的选车决策中,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品牌和安全性是主要的促购原因,用户对主动安全的感知甚至强于高阶智能辅助驾驶。
他们最终倾向于选择问界 M7 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词:智能化、安全。换代后的全新问界 M7 是对用户核心需求的回应。它继承了问界 M8、问界 M9 的旗舰技术——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辅助驾驶系统,并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提供两种方案。除了搭载车顶激光雷达的方案,还有舱内激光视觉方案,后者取代了传统的纯视觉方案。
在全新问界 M7 上首发的 “舱内激光视觉 Limera”,为业内首发,相较于主视觉辅助驾驶方案具备更强主动安全能力,且能够精准检测突发状况。华为车 BU CEO 靳玉志此前曾介绍,即使在夜晚遇到 30cm 高的小障碍物,也能做到 100km/h 的舒适刹停。
从实用性来看,该方案采用创新光学架构,实现激光点云与视觉信息深度融合,支持通用障碍物检测,可识别并避让锥桶等障碍物。前向 AEB 性能提升,支持恶劣光线环境下的障碍物检测。此外,主动安全功能同时增加,新增紧急转向辅助 ESA。未来持续 OTA 后或将支持城区 NCA。从外观来看,它在舱内集成设计,体积小巧,能满足那些不喜欢 “头顶犄角” 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在被动安全方面,9 月 4 日,问界 M7 产品经理 “福碗摩斯” 透露,新车核心乘员舱的结构件全用了潜艇级热成型钢,抗拉强度 2000MPa,相当于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能承受高达 20 吨的压力。在高速碰撞时每个微小的部位都必须承受住巨大压力,不断裂才能保证舱内的安全。
门槛加强梁和前后防撞梁用了铝合金材质,好处是在侧向碰撞时能迅速吸能保证电池安全,同时好的材料要结合好的结构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加强梁内部是 “十宫格” 的防撞结构,从截面看有十个格子,也能起到吸能作用。
为了保证舱内的空气健康,全新问界 M7 按照 C-AHI 五星标准开发,从材质选择、空调通风等各个角度都做了考虑,从来料管控到上车做了全流程的管理。原材料使用了创新的 MOFS 吸附降解材料,空调里也用了 MOFS 的滤芯,能高效、持续地净化座舱内的气体。
对于看重智能化的问界 M7 车主而言,软硬件的持续 OTA 升级,让现款车与新车享受同样的最新科技成果尤为重要。和问界 M9、享界 S9 一样,全新问界 M7 基于 HUAWEI IDVP 电子电气架构打造,可以为现款车型车主提供可选的原厂硬件升级方案,让汽车真正 “常用常新”。
新能源汽车中 OTA 软件升级已成为主流配置,但难以实现硬件配置持续升级。这主要是因为汽车软件应用开发复杂,一旦硬件修改,开发者就需要从头进行大量定制化开发,过程复杂。
HUAWEI IDVP 数字底座包含通信与计算平台和基础软件平台两部分,承载了汽车数字化、智能化两部分主要能力。它采用分层解耦的 SOA 服务化设计理念,从而实现软件与软件解耦、软件与硬件解耦,最终完成了将整车拆解成若干 “原子化” 单位,让车企可以针对这些单位做出灵活的调整和升级,同时帮助车企实现平台应用跨车型的高效复用。
除了降低制造成本和提高制造效率,HUAWEI IDVP 实现的汽车软硬件全面解耦,还带来了一系列原生应用的创新,比如晕车舒缓功能。这个功能源自原生应用 HUAWEI XMOTION 车身协同控制系统,它能够提供车辆纵向、横向、垂向的一体化协同控制解决方案,从而带来晕车舒缓、主动智能防滑等功能,提升驾驶安全性、操作性及乘坐舒适感。
华为开启 “价值竞争” 的下半场
今年以来,问界品牌新车密集上市,问界新 M5 Ultra、问界 M9 2025 款、问界 M8 增程版和纯电版陆续上市,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不同于其他车企的多车型策略,问界通过问界 M5、M7、M8、M9 四大产品序列,覆盖 20 万元至 50 万元主流价格带,而每款车型都精准定位细分人群用车需求,全新问界 M7 上市后,是对 30 万元价格带竞争力的有力补充。
截至今年 8 月,问界全系累计交付超过 75 万辆。其中,问界 M9 累计交付超 22 万辆,为 50 万级豪华车市场销冠。问界 M8 上市后热销,累计交付超过 7 万辆,上市 4 个月蝉联 40 万级销量冠军。
问界 M9 和 M8 两款高端车型建立起的领先地位,打破了原有的外资豪华车市场垄断格局,随着用户黏性与品牌认知度的显著提升,为后续产品构建起品牌认知基础,问界品牌整体用户净推荐值(NPS)达到 82%。
中国汽车品牌在 30 万元级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从 2023 年的 18% 升至 2025 年的 47%,BBA 燃油车份额被压缩至 26%。这一市场区间中,SUV 又占据半壁江山。相比轿车,SUV 凭借大空间和基本配备四驱系统,更能满足家庭用车需求。而 30 万元以上车型的消费群体中,以家庭用车为主力,且增换购需求占主导地位。
与注重城市经济性的刚需用户不同,30 万元以上用户对车辆的场景普适性要求更高,尤其需要满足高速长途的需求。因此这一市场以插混、增程车为主,纯电车的渗透率呈现下滑趋势。目前理想、问界以 “家庭 + 增程” 的策略占据市场主导。
2022 年 7 月,问界 M7 上市冲击理想 ONE,理想随后推出 L9、L8、L7 三款车型反击,挽救危机。那时消费者尚未建立问界品牌认知。2023 年 9 月发布的改款问界 M7 成为关键转折点,在对智驾、续航、底盘等全面升级后,问界新 M7 在 2024 年 1 月,销量爬升至顶峰 3 万辆,反超理想。
截至今年 4 月,问界 M7 系列车型累计交付超过 30 万辆,稳居 30 万级中国新势力车型的销量榜前列。问界 M7 的 NPS 值达 84.5%,也就是说每 100 位用户中,有超过 84 人向周围的人推荐购买。这种现象级产品的背后是产品力、品牌力和服务生态的多方合力。
全新问界 M7 的推出,更是华为意图推动市场竞争逻辑改变的表现——从堆砌配置的 “参数竞争”,转向聚焦核心技术和综合体验的 “价值竞争” 。问界用现象级的市场表现证明,真正的豪华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核心技术的持续引领。
题图问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