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力争推动异种器官移植进入临床试验,四川这一重点实验室公布三年发展目标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红星新闻 时间:2025-09-06 02:09:11

“接受猪肾移植后,猕猴的尿蛋白保持阴性,这个非常重要,其他关键指标也完全正常。”9月5日,“2025年四川省免疫学会移植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四川省异种器官移植免疫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教授陈刚介绍,由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该院合作的猪肾移植猕猴,存活时长已达312天,不断刷新亚洲纪录。

不断攀升的数据,标志着我国异种器官移植临床转化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研讨会就异种移植的前景与挑战等进行了探讨,并发布了“异种移植和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未来三年发展目标,持续强化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加快异种器官移植标准化体系构建与产业化落地。


▲专题学术研讨会现场

临床前动物实验数据是“硬指标”

可供移植的器官短缺,是全世界面临的医学难题。据统计,我国每年约30万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仅1.6万人能获得供体,异种移植被视为目前解决全球器官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异种移植的临床转化需跨越“长期存活”“免疫兼容”“生物安全”三大关卡,挑战与机遇并存。

陈刚在会上介绍,猪的肾脏是最有希望走向临床的异种移植实体器官。2025年2月6日,美国FDA批准了全球首个猪肾人体移植临床试验,标志着异种器官移植领域首次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据介绍,这是多中心、开放式试验,以创新性新药的方式获得批准。在受试者选择上,该试验的纳入标准为年龄在55-70岁,因患有终末期肾病已接受血液透析至少6个月,并排除了其他相关疾病等等。

目前,关于异种器官移植国家卫健委尚未正式批准临床试验,因此临床前动物实验的长期存活数据,是增强医生、患者与监管部门信心的“硬指标”。陈刚介绍,在国内异种肾移植的临床转化前景方面,科研机构已完成的重要工作积累:针对灵长类动物开展了临床前研究、针对脑死亡遗体开展了亚临床研究、针对尿毒症病人开展了临床研究。

在这些研究方面,成都企业贡献了重要力量。例如2024年10月,科研团队采用中科奥格自主培育的四基因编辑猪(敲除猪源GGTA1、B4GalNT2抗原基因,转入人源CD55、TM调节基因)作为供体,对一只5.5公斤的猕猴实施了肾移植手术,并切除猴自身双肾,这意味着猕猴的肾功能完全依赖猪肾维持,该猕猴术后至今已健康存活312天,状态平稳,有望成为中国首例异种肾移植存活超过1年的动物模型。

加快异种器官移植标准化体系构建与产业化落地

今年3月6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在异种移植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在中国科学院窦科峰院士指导下,西京医院泌尿外科秦卫军主任团队及全院二十余个学科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将一个多基因编辑猪的肾脏,移植到一位终末期肾病患者体内。此次手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自主实施,为亚洲首例、全球第五例,目前病人仍然存活。记者了解到,本次使用的DPF医用基因编辑猪,同样由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不过陈刚也表示,目前异种肾移植临床应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异种排斥反应方面,能否像同种移植一样得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在期待值方面,什么样的存活效果才能让更多病人接受?“移植物存活时间越长,病人的接受度越高,异种移植才能真正走上临床。”陈刚表示,目前异种移植初步成果令人鼓舞,下一步需要谨慎实施、积累经验,争取更好结果。


▲潘登科介绍实验室未来三年发展目标

会上,异种移植和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潘登科发布了实验室未来三年发展目标。据介绍,实验室包括四家组建单位:四川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生物研究所、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将聚焦四大核心方向:高适配基因编辑供体猪研究及培育、病原微生物跨物种生物安全防控研究、异种移植产业标准体系及计量溯源研究、异种移植与再生的机理研究和临床转化,大力推进猪-猴临床前—亚临床—临床研究,持续强化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加快异种器官移植标准化体系构建与产业化落地,力争在3年内推动异种器官移植进入临床试验,让“救命器官”早日惠及广大患者。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摄影报道

编辑 杨珒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