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百亿研发投入,理想汽车要造「汽车界的 iPhone」?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节点财经 时间:2025-09-06 16:23:31



文 / 三生

来源 / 节点财经

新能源汽车竞争正在从野蛮生长,向实力为王的下半场转进,已然成为行业共识。此时,一份稳健的财报往往比任何华丽的说辞都更有说服力。

近期,理想汽车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再次为市场提供了一个观察这家头部新势力的好机会。

财报显示,二季度其销量超过11.1万辆,位居2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销量第一。季度营收达到302亿元,环比增长16.7%;同期净利润11亿元,环比增长69.6%。

这已经是理想汽车连续第11个季度实现盈利。



在其它新势力车企仍在“扭亏为盈”的生存线上挣扎时,理想汽车早早跨过了这道门槛。这不仅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保持主动,证明了自身商业模式的韧性与健康。

在《节点财经》看来,这份成绩单,不仅是对理想汽车过往战略定力的肯定,更是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所信奉的“选得准、选得长、迭代快”核心理念的直接体现。当竞争对手仍在为“生存”苦恼,理想汽车已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公司面对的已不再是“活下去”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技术深耕和组织进化,将领先优势转化为不可撼动的行业地位?那么,对这个问题,理想汽车给出了一个什么答案呢?

01 自我造血,才能先人一步

我们还是先从新能源汽车赛道开始谈起。众所周知,这一赛道资本密集、竞争激烈,持续“烧钱换市场”仍是当下的常态叙事。

但是,理想汽车用一份份连续盈利的财报,成为率先打破常态的新势力。其实即便放眼全世界,能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率先且唯一实现这一成就的新势力车企,也只有理想汽车一家。

而且,如果深入剖析理想汽车最新的财报,其“造血”能力的强劲程度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开篇提到的营收、净利润的增长,反映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经营利润,更是达到了8.27亿元,环比增长超过200%。

数据更直观,其强劲增长的背后,清晰揭示出理想已建立起一个高效、可持续的“正循环”发展模式。在这个闭环中,产品的市场成功转化为健康的毛利率和稳定的现金流,而充裕的资金又反过来支撑起更大规模的技术研发与服务网络扩张,最终以更强的产品力和用户体验,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形成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这是一种战略意义上的成功。

这意味着,理想汽车已经彻底摆脱了新势力普遍存在的生存焦虑,可以依靠自身业务产生的利润,从容地为未来布局。

更重要的是,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公司的现金储备已高达1069亿元,“弹药充足”。可以说,这个级别的现金储备,为理想汽车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战略纵深和抗风险能力。

首先,在日益加剧的市场价格战中,这是理想保持战略定力的底气。其无需为了短期的销量数据而牺牲长期价值。而且,这更为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长期核心技术研发(如AI大模型、自研芯片等)提供了最坚实的资金保障,确保了技术投入的连续性和领先性。

最后,在同时操盘多款增程与纯电车型、持续扩张全国超充网络和服务中心的关键阶段,这笔资金,能够确保各项业务能够协同并进,不会因资金掣肘而顾此失彼。

李想曾明确表示,理想并不试图改变竞争对手的销量。他认为,在商业实战中,“理想唯一改变的是学到的更多,训练的更多,成长的更快。最终要‘掌控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

其实,这份从容和专注,正是建立在强大的财务健康度之上。因为只有实现了“自我造血”,企业才能真正摆脱外部资本市场的短期压力,将资源聚焦于用户价值和长期核心能力的构建,从而真正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当然,连续11个季度的盈利不会让理想汽车满足。而领先一个身位后,其如何利用庞大的优势资源,巩固和扩大头部地位,已经成为当前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那么,理想汽车打算怎么做?

02 百亿研发投入,必须瞄准智能化

对于未来的规划,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李想透露,“未来我们就盯着一件事:AI硬件终端做出像iPhone那样颠覆性的产品”。



从这话中能清晰地感受到,理想汽车下一阶段的主要方向已明确指向了人工智能。其实,这是大势所趋。当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下半场,三电系统的差异化逐渐缩小,智能化水平如何,正在成为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对此,理想汽车不仅有着清楚的认知,更给出了明确的行动。

根据规划,其二季度研发费用为28亿元,平均每3天投入一亿元用于核心技术研发。预计全年研发费用达到120亿元,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投入将超过60亿元。

在造车新势力中,这种规模的投入可以说首屈一指。而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些投入正在高效地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智能驾驶,李想就坦言,“2025年,整个辅助驾驶行业遇到了至暗时刻”。但是,他同时指出,这是黎明前的黑暗,“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是很清晰的通往L3、L4甚至L5级自动驾驶的路径”。

与行业此前主流的“模仿学习”端到端模型不同,VLA采用的是“强化学习”的技术路径,基于思维、沟通、记忆和自主学习四大能力,使其不仅能理解物理世界,更能进行深度思考,更接近于人类的驾驶逻辑

对于VLA技术,李想将其比作ChatGPT4.0对3.5的代际突破。而理想汽车即将通过OTA8.0,正式推送的VLA司机大模型,被视为全球首个落地的同类技术,这无疑将成为其产品最坚固的壁垒之一。

更强大的模型,自然也就需要芯片能力及时跟上。

对此,理想汽车CTO谢炎透露:“今年年初,(自研)芯片已经成功流片并回片,目前正在进行车载测试,一切进展顺利。我们预计明年将其部署在旗舰车型上并交付给用户”。这款芯片“在运行大语言模型时,它能提供2倍的性能,在运行视觉模型(如CNN)时能提供3倍的性能”,为未来的技术迭代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基础。

用户体验上,比如智能座舱,“理想同学”也将在OTA8.0中进化为智能体(Agent),将具备自主使用工具、完成复杂任务和专属记忆连接三大核心特点。用户一句话,就能通过系统的“桌面大师”功能创造专属应用,甚至可以调用车外摄像头,实现自动停车缴费等复杂任务。



这种深度的智能化交互,将座舱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除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AI领域大举投入,在产业链上游,理想汽车也在持续深耕,构筑硬件层面的核心技术壁垒。其自研的碳化硅功率芯片、自研自制的碳化硅功率模块,以及新一代电驱动总成,都已在苏州和常州的生产基地量产下线。

由此,理想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内,首个实现自研自制碳化硅塑封功率模块的整车厂,完成了从芯片到总成的端到端、全链路垂直整合。而从VLA大模型到理想同学智能体,再到自研的碳化硅功率模块,这种深度的技术布局,为其构筑起了一道,短期内难以被模仿和超越的智能化核心壁垒。

03 主动“迭代”,已是成败关键!

如果说技术研发能够决定一家企业能走多高,组织能力就能够决定它能走多远。

《节点财经》认为,面对日益丰富的产品矩阵(4款增程SUV+1款MPV+2款纯电SUV)和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如何高效地发挥企业的组织能力,已成为成败的关键所在。

这一点,理想汽车很主动。

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车就启动了一场深刻的销售服务体系升级。其中最核心的变化,就是撤销了原有的“五大战区”架构,改为由总部直接管理全国23个区域的扁平化模式。

对此,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表示,这次变革“不是被动地调整,而是主动贴合一线的需求,夯实直营优势”。他进一步解释,新架构已经调整完毕并进入正常运转阶段,其核心是锚定一线销售专家的三大需求:获得有竞争力的收入、个人成长和提升效率。



也许有人疑惑,理想汽车发展的挺好,为什么要自己折腾自己?这是没有明白其变革的核心逻辑。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层级壁垒,将权力和资源更多地赋予一线作战单元,从而提升决策效率和市场反应的灵活性。

新架构的主旨,是构建以门店为核心的用户运营能力,让最了解市场和用户的团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实现“因地制宜定策略”。比如,在北方区域可以聚焦增程车型的“冬季续航稳定”优势进行推广,而在南方区域则可以侧重纯电车型的“节能、空间、智能”卖点。

在《节点财经》看来,此次变革可以看作是理想汽车将基因中“快速迭代”文化,从产品研发成功应用到组织管理的一次重要实践。其实,在传统车企,这种规模的组织调整往往需要漫长的决策和执行周期。但理想汽车展现出的高效与果断,正是其互联网基因的体现。

李想的反思也体现了这种迭代精神。

他说:“我们确定会减少SKU数量,回归理想ONE和L9时代,每款车把一个配置打造到极致……必须加速技术平台和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确保出牌的频率更快”。

反应在理想汽车的行动上,9月底,理想i8将冲刺累计交付超8000辆,而理想i6也将于9月开启上市及交付,全球首个VLA司机大模型也将全量推送。

一位L9和i8的理想双车主告诉《节点财经》,他之所以选择L系列是因为理想原创产品能力和完美满足家庭场景需求,继续选择纯电i8,则是再次被理想原创设计能力打动,以及相信理想自身AI技术不断迭代的能力。



综合来看,理想汽车正以一种清晰、务实的增长路径,构筑其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财务层面,其连续11个季度的盈利和千亿级的现金储备,获得了长期博弈的坚实资本;技术层面,其重兵投入到以AI为核心的智能化和电动化技术研发中,VLA大模型等成果已初步展现出其领先行业的实力;组织层面,主动进行体系变革,“快速迭代”,持续优化组织效率,为未来规模化发展铺平道路。

长期主义很多企业都在讲,但理想汽车的长期主义,是体现在“选得准”的赛道定力之下,以“迭代快”的敏捷姿态,将技术投入高效转化为用户价值与组织效能的一场精准而高效的“马拉松”。

在风云变幻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理想正用自己的节奏,掌控命运,挑战极限。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