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佳音在捷达工厂拧下一颗螺丝时,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个动作正在撕开传统汽车营销的“皇帝新衣”。
2025年9月5日,成都那场没有PPT、没有技术术语轰炸的VS8上市会,用脱口秀+工厂探秘的组合拳,把“德系品质”这个被说烂的概念,生生演出了真人秀的既视感。这哪是新车发布会?分明是给行业上了一堂“如何让消费者相信你”的实操课。
“政企合资2.0”的样本意义
捷达VS8上市背后,藏着个更具突破性的行业事件。中国一汽、大众中国与成都经开区三方共建的新合资公司。
这个“政企+中外”的混血模式,可比车本身有意思多了。传统合资车企像西餐厅,外方出配方中方当服务员;新势力像私房菜,老板厨子一人包;而捷达这个新模式,相当于把菜市场、厨师学校和餐厅打包成了一个美食城。
地方政府不再只是给地给补贴的“房东”,而是直接入股当“店长”,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审批流程从“马拉松”变“百米冲刺”。成都工厂能快速落地L2级智驾的本土化适配,正是这种新机制的产物。这种模式要成了,以后可能看到更多“合肥版蔚来”、“广州版小鹏”式的区域深度绑定。
把“德系品质”翻译成人话
捷达营销团队显然深谙一个道理:消费者早对“激光焊接”、“空腔注蜡”这些术语免疫了。VS8的传播策略堪称技术去油腻化的教科书。
雷佳音在冲压车间徒手掰钢板的桥段,比任何参数表都直观;供应商讲述“多花200万改进门把手阻尼”的幕后故事,比配置清单更有温度。
最绝的是把17颗传感器的工作逻辑,简化成“像给车装了17个保安”的比喻。这种“技术大白话”的能力,正是传统车企最缺的。要知道,现在消费者分得清哪个手机芯片更强,却搞不懂汽车ESP和ABS的区别,信息不对称才是信任危机的源头。
面向混动时代的反向操作
当所有品牌都在新能源赛道狂飙时,捷达VS8坚持1.4T+6AT的动力组合像个异类。但这恰恰暴露了行业的一个认知误区:消费者要的不是技术路线,而是“够用不贵”。
在三四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仍低于奶茶店的现实下,一台油耗6.95L/100km、加92号油、保养300块的SUV,可能比那些标榜零百加速的插混车更实用。VS8的定价策略更狠,顶配不到11万,这价格别说合资竞品,连国产车都得倒吸凉气。
这种“用燃油车价格打新能源市场”的错位竞争,或许能给陷入内卷的车企另辟蹊径。
而且VS8的智能座舱没有跟风堆硬件,而是做了道减法。保留CarPlay、优化语音唤醒速度、强化导航稳定性。这些看似基础的需求,却是真实车主吐槽最多的痛点。这种“够用就好”的智能化思路,像极了德国人做家电的风格,面包机就专注把面包烤好,没必要加个抖音功能,这种克制反而成了差异化优势。
总结
捷达的转型暗合了汽车业三大趋势:一是合资品牌本土化从“改外观”深入到研发体系;二是营销从“教育消费者”转向“消费者语言”;三是产品定义从“工程师思维”转向“场景思维”。
在信任比黄金还贵的年代,捷达似乎找到了打开市场的密钥,不卖参数卖确定性,不讲情怀讲可验证。这种反向内卷,或许正是存量市场的新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