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谈判破裂!江苏老板逃离失败,9亿套现计划成为泡影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壹只灰鸽子 时间:2025-09-08 08:10:34

上市公司“卖身”未遂,背后往往只有一个真相:价格没谈拢。

最近,中环海陆(股票代码:301040)的一则公告,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公司实际控制人吴君三、吴剑父子,突然宣布终止控制权转让事项。

表面上的说法是“双方对公司未来发展安排未能达成一致”,但明眼人都清楚——根本原因,就是买方嫌贵,卖方不肯降。

这对来自江苏的父子,原本计划通过这次交易套现约9亿元,彻底从上市公司撤离。如今谈判破裂,逃离失败,9亿套现计划也成为了泡影。



但这绝不代表他们就此收手。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吴氏父子第一次尝试“卖公司”了。早在2023年,距离IPO限售股解禁还有一段时间,他们就已经私下接触意向接盘方,甚至签了协议。

结果因为操作违规、信息未披露,被证监会抓个正着,最后吃了警告,第一次撤离以失败告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这么着急“卖公司”?

一切还要从中环海陆的上市之路说起。

中环海陆主营环形锻件,属于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听起来挺硬核,也确实有技术含量。公司前身是张家港一家老牌锅炉厂旗下的环形锻件分厂,长期亏损、资不抵债。2000年,以吴君三为代表的职工团队以零对价拿下这家厂,完成改制。

吴君三这人,不简单。16岁就进锅炉厂做学徒,凭着一股肯干又灵活的劲儿,26岁就当上了分厂厂长。接手环形锻件厂之后,他很快带领企业扭亏为盈,一路发展壮大。2015年挂牌新三板,2021成功登陆创业板。



看上去是个典型的实业逆袭故事。

但公司刚一上市,业绩就迅速“变脸”。利润一路下滑,上市第三年就直接亏损。也正是在业绩低迷的阶段,吴氏父子开始积极寻求买家,意图脱手。

这种操作,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从一开始上市,就不是为了长期经营,而是为了套现走人。

尤其是2025年以来,中环海陆股价一路从11元涨到40元,翻了两倍还不止。但这波行情跟业绩毫无关系——公司亏得比去年还多。股价纯属被“实控人变更”的预期炒作推高。

在这个节骨眼上谈交易,买方也不傻。如果按当前股价估值,接盘方等于高位入场,显然不划算。所以尽管双方你来我往谈了好几个月,最终还是卡在价格上,不欢而散。

但这不代表彻底结束。

有理由相信,吴氏父子不会轻易放弃撤离的念头。他们很可能已经在酝酿第三次交易计划。

回过头来看,整件事情特别有意思。

一方面,实控人想套现,从商业逻辑上讲也无可厚非。吴君三今年已经70多岁,从学徒做起,干了一辈子才把企业做上市,现在想变现离场,某种程度上也是人之常情。

但另一方面,作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在限售期内就偷偷签协议、抢跑减持,甚至不惜违规操作,这就有点难堪了。更别说上市后业绩迅速下滑,很难不让中小股东怀疑:你这上市,是不是一开始就是个“局”?



再说回环形锻件这个行业。

所谓锻件,通俗点讲就是把金属加热到软而不化的状态,再用锤子或压力机“敲”成想要的形状——就像传统打铁匠那样,只不过现在用的是千吨级液压机,做的是风电法兰、核电管道、航空发动机盘件这些高精尖产品。

跟它相对的是铸件,是把金属完全熔化成液体,再倒进模子里成型。锻件因为经过塑形加工,内部组织更致密,力学性能更好,常用于高强度、高可靠性的场合。

而环形锻件又是所有锻件里技术难度最高、工艺最复杂的那一类。能做环锻并且能稳定供货的厂家,在国内其实并不多。中环海陆能走到今天,说明在技术、设备、资质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只可惜,实业出身,最终却沉迷于资本游戏。

吴君三父子一次次寻求退出,也反映出一个现实:很多第一代制造业企业主年龄大了,子女不愿接班,行业竞争又越来越激烈。与其硬扛,不如卖掉变现。

但卖也要讲基本法。尤其是上市公司实控人,每一步动作都在市场注视之下。想要顺利退出,既要遵守规则,也要顾及公司长期发展和社会股东利益。吃相太急太难看了,容易翻车。

目前来看,中环海陆的实控人变更大戏只是暂缓,远未终结。股价炒得虚高、业绩持续低迷,再加上实控人去意已决——这些因素都没改变。

下一次交易谈判或许已在路上。只是不知道,到时候会不会又是“价格没谈拢”的循环。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