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从东南亚出口商吃掉特朗普关税,看特朗普关税背后的市场逻辑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火星宏观 时间:2025-09-08 08:11:37

内容提要:

4月至8月的观察显示,在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下,东南亚出口商为维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普遍选择自行吸收关税成本,导致利润压缩而非推高美国通胀。关税差异设计加剧出口商竞争,部分产品价格虽短期上涨,但整体通胀影响有限。要改变特朗普的关税逻辑,需要有大国愿意长期承受贸易逆差来分流美国的市场吸引力。

一、从最近5个月的表现来看,关税对美国市场的影响较小,对东南亚出口商的影响较大。



新加坡的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对东南亚的打击尤为严重。尽管这些关税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重要。

他认为,东南亚出口商面临的问题是,是通过降低利润率来“吃掉”关税,还是以更高的价格将关税“转嫁”给进口商,冒着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东南亚出口商最终很可能会像竞争对手一样选择前者,从而使得美国经济学家担心的关税推高通胀的预期大大降低,但关税对东南亚出口商利润的打击显著扩大。产生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导致市场远比产能重要。如果出口商选择提高出口价格,就会丢失市场。丢失市场对出口商的打击,比出口商降价出口遭受的损失,大得多!

尤其在出口导向型的东南亚,从越南到泰国,从马来到印尼,制造业的产能都远超国内需求。而且放眼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或区域市场,能够取代美国。这就使得东南亚面对美国的对等关税,自我消化的压力比任何其他经济体都大。



这可能就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首选关税战的基本逻辑——美国提高关税,增加关税收入——关税负担落在外国卖家身上,而不是国内买家身上,从而限制了关税对美国的负面影响。虽然这其中的重新平衡,最后将取决于东南亚出口商及其竞争对手的反应,但从4月至8月的全球出口商、特别是东南亚出口商的反应来看,特朗普的关税逻辑的确成为最后的赢家。

有大量文献研究了政策变化(主要是汇率,但也包括关税)对国际贸易商品价格的“转嫁”的决定因素和衡量。这样的研究可以阐明这个问题。文献表明,根据买卖双方面临的竞争程度,转嫁可能是不完整的,并且从短期和长期来看可能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转嫁的程度取决于产品的供求比例和时间。

正如特朗普所认为的那样,关税可以由出口商吸收,也可以由必须支付关税的进口商吸收。当进口商转售给零售商时,还有另一个可以吸收关税的水平。特朗普在5月17日在Truth Social上发帖说,“在沃尔玛和中国之间,他们应该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吃掉关税,而不是向尊贵的顾客收取任何费用”。

二、出口商将吸收还是转嫁关税?



如果出口商吸收关税,那么作为最佳关税论点的衍生物,这将为进口国带来改善福利的贸易条件 (TOT) 收益。也就是说,美国将能够通过出口购买更多的进口产品,因为前者比后者更便宜。

如果它没有被完全吸收,那么它的净效应将取决于TOT收益在多大程度上抵消了与关税造成的扭曲相关的低效率。如果吸收发生在进口商或零售商层面,它可以更多地充当公司税,而不是对消费者征收销售税,从而减少关税的累退性质及其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即一般人认为的低收入者将为征收更高关税的商品支付更高比例的收入份额)。

有一些证据表明,以前曾发生过部分吸收关税的情况。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特朗普于2017年对中国征收关税。据报道,中国出口商吸收了钢铁等特定产品10%至50%的关税。当然,也有一些产品的数据表明,出口商的价格没有因关税而改变。尽管如此,特朗普政府在为最初的“互惠关税”和随后的变化辩护时经常提到中国的部分吸收。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赋予不同国家不同等级的互惠关税之后,由于吸收关税对相对竞争力的影响更加明显,出口商现在吸收关税的动力比以往更大。

由于各国的关税税率存在差异,而且差异足够大,足以威胁到出口商必须通过吸收关税确保市场份额并保持竞争力。比如日韩15%的关税税率,东南亚20%的关税税率,中国、印度50%左右的关税税率。这种设计诱惑日韩出口商首先选择吸收关税来扩大美国市场。东南亚出口商自然不会拱手相让,也会通过吸收关税来增加美国市场的竞争力。理论上,如果关税差异不大,并且竞争对手正在转嫁关税,那么东南亚出口商才可能会转嫁关税。

三、或许会有价格上涨,但关税对美国的通胀影响可能是小范围一次性的。



由于关税,价格已经出现上涨的迹象。这是因为,对等关税是普遍关税。那么对一些供应并不过剩的产品,特别是对农产品而言,出口商可以在不同市场直接选择的余地较大,自然会选择转嫁关税给美国进口商,美国进口商也因此转嫁到零售价格。

例如,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在2025年7月上涨了0.9%,为三年多来的最高涨幅。随着关税暂停将于2025年8月结束(中国除外),并且在关税用完之前囤积了库存,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上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间接影响也将增加通胀压力,因为美国国产替代品的价格和与之竞争的进口产品同步上涨。

也就是说,出口商对关税的吸收,一定是有选择地。对于供不应求或供求平衡地商品,出口商大多会转嫁关税。对供给过剩地商品,出口商必然会选择吸收关税。因此,我们说对等关税一定会推动美国通胀,但对通胀的影响,不太可能像预期的那样大。



有人担心,不断上升的进口投入成本将影响制造业供应链,加剧关税对通胀的影响,并削弱使用关税的美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事实上,通过对美国最近几个月制造业的观察,无论是制造业投资、制造业产出,还是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都观察不到这种趋势的迹象。美国8月份Markit制造业PMI初值为53.3,修正值为53,均高于7月的49.8,显示出制造业改善的程度为2022年5月以来最大。这意味着,实际上特朗普关税为美国制造业带来的是复苏迹象,而非冷水。

还有人担心,随着通货膨胀加剧,生活成本上升,这将导致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以保持其实际价值。这将引发工资-价格螺旋式上升。如果这导致宏观层面的通胀预期上升,可能会助长恶性循环,威胁到通胀失控。可能需要抑制经济增长的货币紧缩政策来遏制通货膨胀。

由于美国的经济体系一直保持并崇尚消费优先,美国的经济最近几十年以来,一直依靠消费驱动,这体现在国民收入中美国个人收入的占比一直高居7成以上的高位。因此很难说美国一直在发生的并且今后仍将继续的工资-价格螺旋式上升,其推力来自关税还是美国经济体制本身。况且,美联储正是利用这一点,才能够结合美国的货币政策来维持美国经济的波动周期,通胀高了加息降温,通胀低了降息升温。

四、需要有大国愿意长期承受贸易逆差,分流美国市场吸引力,才能改变特朗普的关税逻辑。



我们唯一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伙伴可能的反应或许会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有迹象表明,东南亚已经在多元化。鉴于美国市场对东南亚的重要性,将会产生调整成本,但这些成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但要发生这一点,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必须有一些国家的消费市场快速成长并扩大起来,表现在贸易上,就是有一些国家也愿意长期承担贸易逆差来分流美国市场的吸引力。毫无疑问,小的国家无法承担这一角色。能够承担这一角色的,从人口来看,只有中国,或者印度。但从这两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来看,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