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餐网 李金枝
新茶饮巨头正在发起新一轮咖啡价格战!
近日,古茗开启万店狂欢活动,直接将咖啡价格打到了4.9元,这也是继6月推出8.9元咖啡限时活动以来,一次更大力度的优惠。
古茗从2023年开始试水咖啡业务,2年时间,其咖啡机已经上线超8000家门店。万店之际将咖啡价格再度拉低,古茗图什么?
咖啡最低4.9元起,超8000门店上线
古茗的万店狂欢,首杯咖啡4.9元起活动,包含4款咖啡,除了美式4.9元,其余三款产品都是6.9元,活动时间为9月1日-10月15日。
除此之外,古茗还有每周9.9元的常规促销活动,也覆盖了招牌生椰拿铁、Good轻椰拿铁、柠C美式等6款产品。
目前,古茗的现磨咖啡原价在10-18元之间,和瑞幸咖啡、库迪咖啡等处于同一价格带。此次通过优惠活动直接将价格打到4.9元,已经比瑞幸、库迪还要便宜,这也意味着将与后者展开更激烈的市场、用户争夺。
△图片古茗官方小程序截图
只不过,4.9元的咖啡价格战,古茗究竟能打多久?是否会持续打下去?仍然是个问号,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古茗整个咖啡业务板块的发展情况。
早在2019年,古茗门店就有了咖啡产品,但在之后几年,这项业务并没有太多的动作。直到2023年4月,古茗正式上线闪萃咖啡产品线,首批推出榴莲生椰拿铁、牛油果生椰拿铁等果咖产品。
此后,古茗聚焦鲜果+咖啡,推出了生椰拿铁、香草奶砖拿铁、话梅气泡美式等产品。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古茗一共上新16款新咖啡饮品,保持每个月上新2-3款咖啡新品的速度。另据官方小程序,目前古茗店内共有10多款咖啡产品,约占所有产品数量的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古茗也加速在门店铺设咖啡机,并多次推出优惠活动。在古茗中期业绩电话会上,其管理层表示,截至6月30日,古茗已经在超过8000家门店配备咖啡机,单店咖啡销量稳定在60-80杯,最高时可达百来杯。
古茗还提到,有咖啡机的门店与无咖啡机的门店差异明显,咖啡带来的新客增长比较显著,顾客范围及数量增加。
△图片红餐网摄
不同于其他新茶饮品牌做咖啡,比如蜜雪冰城、茶颜悦色等另推子品牌做咖啡,古茗是在原有的茶饮门店中添加了新的咖啡产品线。
根据最新数据,古茗总门店数已经超过1.1万家,这让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门店增设咖啡机,无需额外租金成本,还能实现乳制品、冷榨果汁等原料,以及仓库、物流等供应链资源的复用。门店数越多,古茗的自转速度就越快,供应链、配送成本越低,仓配效率越高。
不过,咖啡业务短期内还是给古茗带来了一定的成本压力,古茗为了让加盟商积极购入咖啡机等机器及原料,在相关设备的定价和优惠上有所倾斜。这也导致今年上半年在营收、利润都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古茗的毛利率没有变动。根据财报,上半年古茗的毛利润为31.5%,与去年同期的31.6%基本持平。
据了解,古茗使用的是瑞士进口顶级商用咖啡机。尽管古茗没有披露具体价格,但同类产品的市场价为5-10万元一台。
新茶饮搅局,激战咖啡下沉市场
不止古茗,蜜雪冰城、沪上阿姨诸多新茶饮品牌正大举进入咖啡赛道,尤其在下沉市场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咖啡攻防战。
9月初,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刚官宣签约门店数突破8000家。不久前,幸运咖还提出到今年底门店数要突破一万的目标。
△图片红餐网摄
沪上阿姨的子品牌沪咖,主打咖啡+小食,瞄准10元价格带,目前在营门店数近2000家。
新茶饮做咖啡的核心动因之一,是茶饮赛道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通过拓展业务线来寻找新增长点。
《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为64.4万家,比去年同期的65.4万家减少近万家,2025年茶饮市场规模增速进一步放缓,预计为1870亿元。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咖啡赛道仍处在增量发展阶段,据红餐大数据,2025年咖啡市场规模预计逼近1300亿元,同比增长9.6%,全国咖啡门店数达到25.5万家,增长率达8.7%。
咖啡品类的高增长加上供应链重叠,让其成为新茶饮品牌拓宽边界的重要选择。
除了主动寻增量,茶饮品牌发力咖啡业务,也有守住阵地的考量。
近两年,瑞幸、库迪等咖啡品牌同样在加码茶饮业务。以瑞幸为例,其从去年开始做轻乳茶,提出上午咖啡下午茶。库迪也有奶茶、果茶等系列产品,8月库迪还推出奶茶季6.9元限时狂欢活动,8月4日起至9月30日,每天下午3点后全场茶饮每杯6.9元不限量。
△图片库迪咖啡官博
而从市场层面来看,无论是新茶饮品牌做咖啡,还是咖啡品牌加码茶饮,几乎都是同样的低价策略,这样的混战在下沉市场更加激烈。
截至6月底,古茗约有52%的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在最新计划中,古茗仍计划在下沉市场进一步加密门店。而幸运咖、沪咖等品牌均有超半数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
而瑞幸、库迪等品牌,同样也在大举下沉。
比如,瑞幸近一年公布的定点合伙人加盟招募中,三线及以下城市为重点。据红餐大数据,目前瑞幸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超30%。
新茶饮与咖啡品牌的界限正越来越模糊。双方在下沉市场的短兵相接,不仅是一场价格与规模的较量,也将影响未来国内咖啡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