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精简49%!铁饭碗收缩,加速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西部城市 时间:2025-09-08 22:12:38



文丨西部君

砸“铁饭碗”行动,仍在继续推进。



湖南郴州近日公布的一份机构“瘦身”答卷,引发关注。

全市开发区管理机构由15个精简到11个,精简了27%;

全市开发区管委会内设机构由80个精简到41个,精简了49%;

着力解决开发区人浮于事、“官多兵少”问题,编制数由815名精简到680名,减少处级领导职数3名、科级领导职数45名……

近年来,从清退编外人员,到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再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各地打破“铁饭碗”的步伐不断加快。

而像郴州这样对开发区管理机构和人员进行合并精简的,且机构精简力度达到了49%,则代表的是该项行动在另一条路径上的深度推进。

放眼全国,砸“铁饭碗”的行动,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挺进更多领域。

01

其实,这一轮砸“铁饭碗”行动,从上至下,都打的是“明牌”。

2023年,国家明确,中央国家机关精减编制5%。

今年初,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



地方层面,各地清理编外人员、人口小县机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比如,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要求,2023年1月份以来未经批准自行聘用的编外人员一律予以清退,服务窗口使用的编外人员一律予以清退,聘用10人以上编外人员的单位都要适当核减等。

湖南常德临澧县,经过2个月的清理规范,共清退编外用工163人,节约财政资金200万元以上。

哈尔滨更是明确,用人单位要制定编外用人员额年度精简计划,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

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的力度,同样不小。



去年,全国97个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如山西省娄烦县经过改革:

该县县委机关由9个减至6个,政府部门由26个降为16个,每年可节约人员经费3410万元、运行经费990万元,还腾退出了2.8万平方米办公楼。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铁饭碗”收缩已不是特例,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改变,绝不能低估其长期趋势。

02

全国多地对开发区的整合就很有代表性。

从更多信息看,像郴州这样对开发区“动手”的,早有先例。

重庆,园区开发区数量由106家优化整合为50家。



江西赣州,全市开发区管理机构由31个减少至21个,精简32.3%。

河南洛阳,27个开发区整合为13个。

浙江的行动更早,动作似乎也更大。早在2021年,就将全省开发区(园区)由1059家减少到134家,锐减80%以上。



这种整合,甚至国家级新区也不容例外。

如最近就有传言称,西部某国家级新区,五座新城,可能合并为三座。

在之前的文章中,西部君说过,随着人口的变化,未来区划调整的模式之一,就是“功能区整合”:

将一些开发区、新区等经济功能区与周边行政区域进行整合,理顺管理体制,解决“多头管理”问题,也顺带降低财政供养人员规模。

众所周知,各级开发区(园区)相对于一般的行政区,属于一个特别的存在,它是功能区,其管委会也是政府的派出机构。

中国最早的开发园区,被普遍认为是1979年设立的蛇口工业园;1984年成立的大连经开区,则是全国第一家国家级经开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各类开发区可谓是遍地开花。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产业园区总数已超8万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693家、省级开发区近2600家。

应该说,多数园区在各地发展中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以占全国不到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约13%的工业增加值和11%的税收收入。

其灵活的机制、特殊的政策红利,一度成为吸引投资、培育产业的关键载体。

但近年来,开发区发展的瓶颈日益凸显:

数量泛滥导致资源分散,部分地区甚至“一县一个省级开发区”,同质化竞争严重。

更关键的是,过去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支撑开发区扩张的模式,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已难以为继。

在此背景下,通过整合精简开发区机构、压缩人员编制,自然成为降低财政负担、提升发展效率的必然选择。

可以预见,全国范围内的开发区整合仍将持续深化。



一个参考标准是,全国卖地收入自2021年后,已三连跌。

这种趋势,对于各类开发区的影响,显然更明显。

03

关于砸铁饭碗的讨论,其实非常多。但现实地看,似乎社会的反应和感受还并不是那么强烈。

这是因为背后存在着一个需要注意的现实,那就是所谓的砸“铁饭碗”,像一些机构人员的裁减,在现阶段并不是直接“裁员”,而主要是“分流”。

一个代表性案例是,前不久媒体报道,湖南省衡阳县实行中小学教师转岗分流,公开选调230名中小学教师进入县事业单位工作。



也就是说,多数编制人员的“裁减”,只是分流到其他岗位。短期内的影响,或许并没那么明显。

那么,这这岂不是意味着“铁饭碗”的数量并没有减少?

并非如此。

因为分流之后,还有下一步,即实施“退三补一”或“退三补二”,也即退休3个人,可能只再招1个或2个。

于是,从远看,“铁饭碗”数量只会加速收缩。

近年来,各地教师招聘数量的持续减少,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注脚。



还有一个疑问是,从历史来看,机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轮,但最终反而是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

这是否意味着,这一轮砸“铁饭碗”也只是阶段性的?

但这一次真不一样。

与历史上的多轮机构改革相比,这一轮改革处于完全不同的大背景:

它是全国总人口开始负增长后的第一次。此外,还伴随着土地财政模式重塑、城镇化速度放缓。

这些因素,都预示着,这一轮的“铁饭碗”精简,将是不可逆的。

尽管,这一趋势可能会让不少人的“铁饭碗”梦遭受冲击。但无论是基于现实的供养压力,还是从激发社会活力的角度,“铁饭碗”的减少,都乃大势所趋。

所谓形势比人强,大抵如此。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