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跨境支付,上演牌照暗战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TechWeb 时间:2025-09-09 12:20:33

跨境支付,在“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争议声中迎来“高调”的一年。

据同花顺,跨境支付概念指数(885966)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约30.92%(截至9月8日收盘),跑赢同期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

与此对应的是,拿牌成为行业共识。今年以来,Payoneer、蚂蚁国际、PingPong、寻汇、移卡、新大陆等支付机构对外宣布拿牌,行业内获得支付牌照超过10张。

在“不出海就出局”的全球贸易趋势带动、以及跨境支付更高的毛利诱惑下,支付公司出海拿牌的热情水涨船高。

牌照,真的是能支撑支付公司开启“新增长曲线”的优质资产吗?

牌照投资:巨大想象空间下的“重资产”投入

尽管不像房地产有地面楼面资产,但支付仍是个不折不扣的“重资产”行业——牌照,无疑是重要载体。

因为,持牌是支付企业入局全球市场的合规“通行证”。

纵观全球市场,获取牌照的路径通常有两类:一是通过收购持牌公司控股权,二是按监管要求自行申领。

从历史公开数据来看,收购境外持牌支付公司的成本在几千万美金到几亿美金,具体视股权和牌照项下的展业范围而定;

相较于收购付出的资金成本,自行申牌则更考验一家支付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由于全球市场监管各异,无法用一套模板打天下,必须按照单一市场要求逐个申领。例如,阿联酋中央银行要求申牌企业必须在阿联酋注册为本地有限责任公司(LLC) 或自贸区公司(如DIFC/ADGM),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迪拉姆(约22万美元),且要在阿联酋设立实体办公场所,建立符合《阿联酋反洗钱法》的合规体系、要提供3-5年详细商业计划等;卢森堡金融业监管委员会也对申牌企业最低实缴注册资金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写明每5年需重新评估续牌,持续证明合规运营能力。

由此可见,牌照投资是一项不折不扣的重投入,但企业为何仍趋之若鹜?

首先,牌照能带来新增市场的潜在交易规模。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GDP排名全球首位,自然是多数支付企业持牌的首选区域;东盟已经连续六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也驱动着支付公司加速往东南亚布局;拉美、中东则分别以其新贸易格局中的近岸优势和快速崛起的数字经济,成为部分支付公司看好的蓝海市场……

其次,合规始终是支付企业进入新市场的第一道门槛。就算不持牌,也需通过接入当地持牌支付机构入场。自行持牌不仅能节省一大笔通道费用,且更有自主权,在支付安全、支付效率和产品体验上,都能得到较大提升。

潜在的交易规模增长,真金白银的成本缩减,这一增一降产生的收益,正是牌照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

从目前主流跨境支付公司公开持牌情况来看,Payoneer 和PingPong持牌覆盖全球10大经济体的比例达到90%。在其他市场覆盖上,PingPong和蚂蚁国际不相上下。两家整体合规区域均已覆盖北美洲、欧洲、东南亚、中东、大洋洲等地区。

相较于持牌数量差异,牌照带来的业绩表现更加值得关注。

公开数据显示,国内跨境支付第一梯队的企业中,PingPong和蚂蚁国际旗下万里汇目前公开累计交易规模均超2万亿人民币;连连数字2024 年全球支付业务TPV为2815亿元,自2020年以来累计全球支付TPV约为万亿元左右。

整体看,跨境支付行业内既有交易规模又能连续盈利的企业仍寥寥无几。根据已上市公司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仅Payoneer从2023年开始连续两年盈利,连连数字则从2024年底开始扭亏。另据业内人士透露,PingPong也已连续多年实现盈利。

支付竞争:从牌照“集邮”到全球经营

尽管牌照是支付企业竞争的重要砝码,但不是唯一筹码。

牌照可以带来先发优势,尤其在支付这一规模效应尤为明显的行业内。“不说winner takes All,也能takes most。”一支付行业分析师告诉霞光社,持牌企业能够优先进入当地市场,也更容易取得信任,更快地和企业建立起服务关系。“拿牌,意味着你的支付服务能力和公司信誉有监管认可。这在和银行谈对接,或者和企业谈合作的过程中,都能减少一大部分‘自证’工作。因为你的业务能力、风控能力、长期经营能力都由金融监管机构把过关了。” 该分析师表示。

此外,在支付企业申请新市场的支付牌照时,已有的牌照可以提供背书。

今年上半年,PingPong官宣获得阿联酋央行的原则性批准,将成为中国境内首家持有阿联酋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这背后,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PingPong是行业内首批成立的跨境支付企业,有多年服务经验,并且是业内最早拿到美国、欧洲支付牌照的公司。

据了解,中东地区的监管机构在审批支付牌照时,会根据企业是否拥有欧美牌照等情况做出一定倾斜。所以对于PingPong来说,在牌照布局和业务发展规模上的领先优势,也被辐射到了新的市场。

牌照之争是显而易见的,但跨境支付行业的竞争不是单一维度的牌照逐鹿,而是一场全球市场间的协同经营能力考量。

近年来,面对企业出海潮爆发,已经有多家境内支付公司开启出海拿牌之路,旨在寻求海外市场增量。但跨境支付与国内支付差异巨大,海外国家的支付通道基建如何,用户习惯的支付方式有哪些,具体的场景如何应用,本地团队招聘管理等等都是与国内体系完全不一样。因此,到目前为止,这些支付企业的年跨境支付交易量仍较小,如何实现规模化经营,还需要大量时间探索和经验积累。

但对于已在早期布局的头部跨境支付公司来说,则是另一番景象。

“头部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他们花了很多年时间搭建起来的全球支付基础设施。比如有长期合作的全球银行通道,能快速在银行已覆盖的市场内开通账号;也有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客户沉淀下来的风控策略和模型,支持他们在拿牌以后快速跑通风控逻辑、上线产品。”上述支付行业分析师指出,“既有全球资源,又有本地团队,再加上和存量企业客户之间的粘性,才是头部公司快速扩张全球版图的要诀。”

尾声

牌照是支付展业绕不开的门槛,相信接下去拿牌仍会是行业持续性的一个动作。

但牌照只是入场券,浓缩了风控能力、跨境支付服务经验、全球支付基础设施等要素在内的全球化经营能力才是真正的计分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