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奶茶,搅动了资本市场的“一池春水”。当美团、阿里、京东掀起的外卖大战撞上新茶饮行业,三巨头疯狂烧钱,“吃饱”的却是新茶饮们。
近日,新茶饮品牌陆续交出2025年半年考成绩单,虽然普遍收获了增长,但头部品牌在盈利能力和增长质量上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开,有的品牌借风起飞,有的品牌按兵不动,还有的甚至隐隐掉队。
早年引领潮头的奈雪、喜茶等品牌,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守擂者”;当下风头正劲的霸王茶姬、沪上阿姨、茉莉奶白等品牌,则成为了异军突起的“新势力”。
在新茶饮行业,永远不缺变数。
新茶饮交卷,悲欢不相通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茶饮行业迎来了最戏剧性的半年。在三巨头的疯狂补贴下,茶饮价格大幅跳水。茶饮店里几米长的订单小票堆成了小山,消费者一边念叨着“喝不完”,手却诚实地守着补贴界面薅羊毛。
在外卖大战这把“火”的助推下,大部分新茶饮品牌顺势承接流量红利,交出了一份颇为亮眼的成绩单。
从营收和利润规模来看,蜜雪冰城以百亿规模领跑行业,霸王茶姬、古茗稳守第二梯队。其中,霸王茶姬维持着两位数的营收同比增幅;古茗则成为外卖大战中的最大赢家,营收和利润都大幅增长,不仅赢得了单量,也没有被价格战蚕食利润。
茶百道、奈雪的茶、沪上阿姨则处于第三梯队,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压力。茶百道虽然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但在营收微增的前提下,利润同比大幅提升,这一增长态势或并非源于业务运营效率的优化,而是依赖成本端的压缩。
沪上阿姨的收入规模在六大新茶饮品牌中垫底,但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9%。奈雪则成为唯一营收下滑,且仍处于亏损的品牌,隐隐有掉队的趋势。

(数据上市公司财报)
外卖大战这一变量,也带来了复杂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外卖大战带动了单店营收增长,加速了品牌渗透和消费复购。
但考虑到这部分外卖增量高度依赖补贴,意味着茶饮品牌及其背后的加盟商需要付出更高的营销成本,对于直营和加盟模式的品牌而言,将带来不同的影响。
对加盟模式的茶饮品牌来说,其主要收入来源为向加盟商供应原材料与设备,只要销量被拉动,就能快速改善账面业绩。但中小加盟商在外卖大战中持续承压,或会导致闭店率进一步提升,长期来看会损害品牌价值。
对于奈雪这种直营模式的茶饮品牌来说,总部也要为外卖大战支付一定的营销成本,尽管其订单量出现了显著增长,但却是“赚吆喝,不赚收入”。
因此,结合门店规模和增减情况,我们就能更清晰了解新茶饮品牌业绩分化的原因。根据来咖智库数据,蜜雪冰城在过去半年内新增了近万家门店,门店规模已经突破5万家。
在加盟模式下,门店数量越多,规模效应越明显,根据蜜雪冰城半年报,其上半年商品和设备收入同比增长39.6%至144.95亿元,占总营收的九成以上。
古茗是六大新茶饮品牌中,继蜜雪冰城之后第二个破万店的新茶饮公司,在外卖大战中也“吃”到了规模红利。
此外,沪上阿姨、茶百道都实现了门店规模的增长,但茶百道在半年内仅增长了59家门店,与上一周期同期净增700 +家形成鲜明对比,品牌的发展势能有所减弱。
相较之下,采取自营模式的奈雪,虽然其门店规模在上半年出现负增长,但通过关闭低效门店,使得公司利润出现修复,直营门店的平均单店日销售额同比增长4.1%至7600元。

(数据来咖智库)
不过,根据《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沪上阿姨、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的闭店率分别为6.85%、3.14%、2.78%、2.13%,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上涨。
其中,沪上阿姨的闭店率最高,可见其在突破万店规模的过程中,正在遭遇品牌势能提升的瓶颈,激进扩张可能会挤压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规模和经销商效益间,还需要取得平衡。
由此可见,单纯从营收、利润规模,并不能完全判断茶饮品牌经营的健康程度,必须结合门店规模、开关店数量,以及单店营收能力等,才能观察出品牌的经营底色。
外卖大战,新旧势力对决
由此可见,外卖大战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根据奈雪财报,今年上半年直营门店收入中约44.2%来自第三方外卖平台下达的外卖订单所产生的收入,约3.9%来自本集团自营平台下达的外卖订单所产生的收入,外卖订单业务营收同比增7.5%。
茶百道也在财报中指出,上半年外部渠道阶段性的促销活动对门店收入形成补充性拉动。蜜雪冰城全球首席运营官时朋透露,外卖大战直接推动了该集团的国内店均营业额提升,也显著提升了门店盈利能力。
不过,在外卖大战中获得最多增量的古茗,也谈到对外卖大战的担忧,他坦言外卖大战对加盟门店经营并非好事,绝大多数加盟商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只是被订单量增加带来的经营杠杆掩盖了,这将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尽管如此,大部分新茶饮品牌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外卖大战中,先赢得“账面的胜利”,再考虑打长期硬仗。其中,霸王茶姬以及同样主打高端定位的喜茶,是少有没有参战的品牌。
对此,品牌难免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包括在短期内被“价格战”抢走一部分订单,以及营收增速不及其他品牌。但硬币总有两面,品牌也需要有自己的选择。
霸王茶姬创始人张俊杰表示,“通过短期补贴为主导的竞争行为,对于长期的市场发展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参战对门店GMV会有帮助,但对加盟商利润会有伤害,霸王茶姬坚守价格完整性与高端品牌定位。”
在去年宣布重回价值竞争的喜茶,也没有加入价格内卷。不过,喜茶在外卖大战结束之际,开启了多渠道运营计划,入驻美团拼好饭。虽然售价还是下降了,但拼好饭采用固定金额的结算方式,不收取佣金,远低于外卖大战对利润的影响。
两派截然不同的打法,也是新茶饮新旧势力之间的对决。早年间,喜茶、奈雪等新式茶饮,凭借新鲜现制、新式品类等卖点,成为茶饮市场的风向标。但在消费降级趋势的影响下,古茗、茶百道等聚焦于二三线市场的茶饮品牌,在近年开始跑马圈地,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新势力”的加入也加速了新茶饮市场的“规模战”,在一轮接一轮的攻城夺势之下,喜茶、奈雪的茶等“旧玩家”也不得不跟随,并先后于2022年、2023年宣布开放加盟,开始加码下沉市场,喜茶推出了“喜小茶”店型;奈雪推出子品牌“台盖”拓展下沉市场。
但在新茶饮打响规模大战后,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一方面,新茶饮快速扩张后,同质化竞争日渐加剧,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不得不开打价格战,导致利润空间被挤压;另一方面,随着加盟店密度日渐增高,加盟商越来越难赚钱,其跟品牌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在社交平台上,不乏加盟商吐槽“生意难做”的帖子,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新茶饮加盟店的二手设备甚至成为了硬通货,足见茶饮加盟行业的流动率之大。
尤其是这一轮外卖大战,对新茶饮品牌的供应链、运营效率进行了持续的压力测试,部分内功不足的企业,就会暴露出供应链薄弱、用户留存能力差等短板,加速了行业的“马太效应”。
如今,茶饮行业已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品牌的经营底色最终指向加盟体系最核心的问题“单店健康度”,除了门店净增长之外,还包括单店GMV、单店利润率、单店坪效等。茶饮品牌需要下足功夫,才能在规模、成本、品牌这个“不可能三角”中找到平衡。
新茶饮新周期,各寻出路
因此,近年各茶饮品牌开始聚焦差异化发展,打破价格内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穿越茶饮市场的不同周期。
首先,是产品多元化。根据茶咖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门店数量TOP10的茶饮品牌共推出了232款新品。
有的品牌主打地域破圈,推出小众风味茶饮,如茶百道的木姜子系列、CoCo 都可的超级沙棘杯、喜茶的藏茶等;有的品牌深挖地域茶种,比如霸王茶姬的太湖碧螺春、书亦烧仙草的福建安溪乌龙茶、茶百道的武夷大红袍等。
一些新品牌也开始崛起,比如首创荔枝冰酿的“爷爷不泡茶”,在2024年增开1000多家门店;使用本土特色食材打造的“去茶山”,近年开始逐渐走出贵州,成为新晋“排队王”。
这些品牌之所以能在茶饮赛道异军突起,是因为它们进行了广泛的杂交与融合,潜移默化地开创了一个新品类,独特的产品形态与品牌调性触发用户自发拍照打卡,将品牌从“饮品选择”升级为“生活方式符号”。
当新茶饮们不再把精力放在“制造话题”上,而是专注于做出更好喝的产品,也在无形中夯实了品牌的长期竞争力。
其次,出海寻找增量。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当下,“出海”几乎成了所有头部茶饮品牌的共同选择。其中,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的出海表现格外亮眼。
截至2025年二季度,蜜雪冰城海外门店达1.8万家;霸王茶姬的海外门店数量达208家,第二季度海外市场GMV达2.352亿元,同比增长77.4%,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相较于蜜雪冰城主打“性价比”策略,霸王茶姬在海外市场走的是中端路线,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强调“在地化”的产品研发和市场运营,比如配合新加坡国庆日推出的兰花口味新品。虽然发展步伐相对慢一些,但却更能理解海外消费者需求,挖掘海外市场潜力。
最后,精细化运营。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头部品牌纷纷修炼“内功”,通过优化供应链更好平衡品质与成本。
古茗通过建立合作种植基地,自建工厂加工食材,其仓储物流系统可向97%门店提供两日一配的冷链配送;茶百道则通过供应链优化,将93.8%的门店配送效率提升至次日达。
会员体系运营则是巩固用户的重要方式,比如霸王茶姬坚持“价值优先”战略,目前73.9%的小程序订单来自下单两次及以上的注册客户。
尽管外卖大战暂告一段落,但新茶饮之间的比拼,不仅没有放缓,反而越发激烈。当“繁荣泡沫”褪去,新茶饮的生存压力也将变得愈发真实且沉重。
当规模优势不再是新茶饮品牌的“护城河”,行业也将从“追求热闹”回归到“追求本质”,谁能走得更稳、更健康,谁才能在这场不断有新玩家加入的马拉松中,跑得最远。(楷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