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阿里云杀向机器人新战场,要和华为、腾讯大干一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杨凌霄 科技头版Pro 时间:2025-09-09 16:11:07

阿里云首次出手具身智能

阿里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外界的注意神经。

近日,阿里云首次对具身智能出手了,和国科投资携手领投具身智能公司自变量机器人(X Square Robot),后者一举完成近 10 亿元 A+ 轮融资。

自变量机器人 图源:微博

除了阿里云外,此次融资的其他阵容也堪称豪华,国开金融、红杉中国、渶策资本等实力雄厚的投资机跟投;老股东美团、联想之星、君联资本也对自变量机器人的发展潜力充满信心,选择继续追投。

此外,消息称,自变量计划于明年开始筹备IPO,但上市地点尚未确定。

在本次融资前,自变量机器人已经成功完成了7轮融资,累计总金额超10亿元,投资方包括括德联资本、基石资本、啟赋资本、南山战新投、光速光合、君联资本、华映资本、云启资本、广发信德投资等多家机构。如今再次注入10亿融资,无疑是一笔对未来至关重要的发展资金。

图源:企查查

值得一提的是,近来阿里在具身智能方面的动作颇为频繁。

此前,阿里集团已经陆续投资了逐际动力、星动纪元、宇树机器人、星海图、灵心巧手等多家具身智能及产业链企业。

据晚点透露:在去年上半年,阿里投完一圈基座大模型公司后,重点关注具身智能,“投了几乎所有具身智能公司”

图源:微博

当然,不仅阿里积极布局,不少大厂也对具身智能表现出乐观的态度,京东、美团、腾讯、华为等纷纷下手押注。

京东在3个月内投资了六家具身智能企业,覆盖具身智能全产业链,并计划投入超百亿元资源助力产业发展。

最新一笔发生在8月初,具身智能整机及传感器企业“帕西尼”宣布完成新一轮A轮融资,京东领投

今年3月,刘强东还到访了港科大,参观了郑家纯机器人实验室和无人机的噪声测试平台,并且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ini - Gemini V2的技术团队交流。

图源:新浪科技

腾讯则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了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钛螺丝),拿下国内首个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大模型、开发工具和数据服务的具身智能软件平台。

此外,华为那边。继去年华为开发者大会(HDC2024)上发布了盘古大模型5.0,今年3月,华为又与乐聚(深圳)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华为盘古大模型+夸父人形机器人”

5月,华为旗下投资平台哈勃科技又入股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商千寻智能,进一步拓展其在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领域的战略版图。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领域频频出现单笔 5 亿元人民币级别的融资,除自变量机器人以外,还有宇树、银河通用、千寻智能、星动纪元、逐级动力、它石智航等。

其中,宇树科技甚至在为今年四季度上市做准备,有望打响具身智能第一股。

大厂们争先抢夺具身智能的生态位,恐落他人之后。或许,具身智能的下一个爆发点,已经越来越近。

自变量的潜力

自变量从诞生至今,不过短短两年,却已经完成7轮融资,那么其为何受到市场青睐?

目前,国内具身智能创业公司大多为“软硬结合”,但专注点各有不同。比如,宇树科技为代表的公司,侧重硬件本体和运动控制能力;以银河通用为代表的企业,则侧重软件算法和操作能力。

自变量更偏向后者,2023年12月,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王潜创立了自变量机器人。从成立之初就聚焦于“通用具身大模型”的研发,训练端到端具身大模型。

图源:微博

对此,王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机器人技术道路上他尝试过所有主流技术路线,最终确定了统一大模型方向的必然性。他认为,机器人的操作核心难点在于——处理机器人与物理世界的接触过程,而非简单的计算机视觉问题。

2024 年 10 月,自变量发布了 WALL-A 系列 VLA(Vision-Language-Action)操作大模型,该模型统一表示空间中同时处理感知、推理和行动,直接进行跨模态的因果推理和行动决策,使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工作,而非依赖模块化的信息传递。

换句话说,这种架构允许模型从原始输入直接映射到动作输出,无需经过传统的分层处理步骤,支持多模态数据输入,并能直接生成机器人的控制信号

经过数月迭代后,WALL-A模型的性能已经发展到与Skild AI、Physical Intelligence等国际领先的具身智能公司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部分能力甚至强于国外竞争对手。

今天,自变量还开源了具身智能大模型 Wall-OSS,并公开了训练代码。值得注意的是,自变量开源的是一整套完整可复现的具身大模型方案。

图源:自变量机器人官网

其中包括预训练模型权重、训练代码、数据集接口,以及详细部署文档,开发者可以在自己的机器人上直接跑通闭环流程。

换句话说,即使开发者没什么训练经验,也能让第三方机器人无门槛接入最先进的具身智能基座,完成模型微调和复现任务。

对于具身智能大模型,宇树科技王兴兴也曾强调过其重要性。王兴兴表示,与硬件相比,具身智能更大的挑战是大模型方面的短板,“最大的问题是具身智能AI不够用。”

传统大模型依赖海量互联网文本数据训练,而具身智能需物理世界交互数据,数据更少量且获得难度更高。

王兴兴还指出,“在大语言模型领域,当有了足够多的好数据时,就能把模型训练得越来越好。但是在具身智能领域,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数据采了却用不起来。大家对模型的关注目前是相对有点少,反而对数据关注有点太高了。”

当然,强调软件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硬件,目前,自变量也推出了实体产品,包括两款轮式机器人和一款机械臂。

今年 8 月,自变量发布了与自研多模态大模型适配的轮式双臂仿人形机器人——量子 2 号(Quanta X2)

据了解,该机器人全身具备 62 个自由度,有触觉感知能力,可触及 0-2 米的工作空间,能够安装拖把头进行360度清洁,并配备了能感知细微压力变化的灵巧手。

图源:自变量机器人

目前看来,自变量的技术定位和发展路径是吸引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的关键。

具身智能爆发前夕

2025年的具身智能赛道的爆发已经初具雏形。

《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195.25亿元,中国占全球约27%。

近来,具身智能领域投资热度攀升的趋势愈发明显。仅2025 年上半年时间,融资规模便超过去年全年。

截至8 月 12 日,国内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 95.8 万家,今年前 7 月新注册 15.28 万家,增速远超去年。国内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发生 144 次融资事件,金额达 195 亿元,平均单笔融资 1.35 亿元。

前不久,具身智能业内代表王兴兴更是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2025年度人工智能(AI)领域影响力人物榜单,被称为“全球具身智能(Embodied Al)领域的关键推动者”。

图源:全球青年领航计划

不过,目前称这个新生行业已经“步上正轨”或许还为时尚早。

但每个足够“燎原”的技术,在初生之时都只是一束火苗,正如曾经的互联网,所以我们不妨投以期待。

作者 | 宋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