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来,李泽湘深度参与孵化的机器人相关企业至少已有65家。
作者 | 许丽思
编辑 | 漠影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疆、云鲸、海柔创新、李群自动化、正浩创新、逸动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大佬——李泽湘。
一个大学教授,是如何能够像“流水线”一样成功孵化160多家硬科技公司?这是外界对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创始人李泽湘最常发出的疑问。
过去二十多年里,他以教育者、创业者、投资人三重身份,为年轻学生们打造出一个个“硬科技创业乌托邦”。
李泽湘孵化体系历经了漫长时间的演进:1992年始于香港科大3126实验室,孵化出固高科技、大疆等50余家企业;2004年推动哈工大深圳教改班,走出40余家企业;2014年在东莞创建XbotPark,孵化60余家企业,并把这个模式复制至宁波、常州、重庆、广州、长沙、北京等地;2021年成立的深圳科创学院,则是李泽湘教育理念的集大成者。
在产业基金方面,李泽湘陆续成立了清水湾一期创投、XBOT PARK基金、Hong Kong X、东莞清水湾二期创业投资,以早期投资和供应链赋能为特色,总资金规模超过20亿。
李泽湘孵化出的机器人创业军团,横跨了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家庭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诸多领域。其中,大疆市值已突破1500亿元,成为全球无人机领域当之无愧的王者;固高科技已经在2023年8月上市;卧安科技已递交招股书,准备港交所上市;云鲸智能已正式启动Pre-IPO轮融资,开启上市前的冲刺。
根据智东西不完全统计,李泽湘创办、深度参与孵化或投资的机器人相关企业至少已达65家。如果有遗漏,欢迎补充。
01 .
打造一个创业的乌托邦
什么样的人能够被李泽湘看中,并进入他的孵化体系?
在选人标准上,李泽湘早期更看重这个人的院校出身、专业成绩,但后来逐渐更看重这个人对创业、创新是否抱有激情,是否有自己的热爱,并且能够从热爱中不断总结探索,形成使命感。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正是李泽湘选人的关键途经。这场比赛每年会围绕特定主题设计任务,要求参赛团队在资源有限、时间紧迫的条件下完成机器人研发与竞技。
而早在2004年,李泽湘就把ROBOCON机器人竞赛搬进港科大的课堂,推出了一门机器人的比赛与设计课,让学生组队自主打造机器人,这其中,就包括大疆创始人汪滔。2004年、2005年两届,汪滔带领港科大战队分别斩获Robocon香港地区冠军和国际赛季军。
Robocon比赛与这堂课,放弃了传统的唯学分论,更看重学生的的创新思维,考验学生的多学科交叉、动手能力与供应链管理能力。2006年开始,李泽湘陆续从各高校Robocon机器人参赛队伍中招收学生。
在以创新为导向的基地中,李泽湘身兼教育者、创业者、投资人三重身份,让机器人基地具有孵化器的一切优势。
在孵化基地,创业团队能够享有覆盖创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网络。以松山湖XbotPark机器人基地为例,这里实现了“基地+基金+学院”三位一体,提供研发场地、供应链支持、天使投资,形成创业闭环。
特别是,基地打造了共享工厂,该工厂并非面向订单,而是面向创业者产品落地的需求,帮助其验证概念能否变为产品。共享工厂背后还对接了大疆等知名头部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这些资源都会开放给初创团队。
李泽湘为基地营造出了一种信任、包容的氛围,创业者们可以相互抱团取暖。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提到,“就像走夜路,你一个人会很害怕,两三个人或三五个人一起,然后再给你一个手电筒,一个打狗棍,你就不害怕了。我们也在吸引更多人,不断把走夜路的经验传递给他们。”
2014年,国内互联网创业热潮席卷,但硬科技的创业生态还不成熟,存在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于是,李泽湘成立了清水湾一期创投,在松山湖投资孵化学生创业团队。
同年,李泽湘邀请了原港科大工学院院长高秉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加入,共同创建了创业孵化基金——XBOT PARK基金(前身为“清水湾创投”),以投资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相关领域的种子轮、天使轮、A轮为主。
2016年,李泽湘联合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香港大学教授陈冠华在香港联合发起科技创业平台“Hong Kong X”,配套成立的是一支专注于硬科技投资的早期基金Hong Kong X基金,首期规模3亿港元。
2022年,李泽湘联合腾讯产业投资基金、红杉璟尧、东莞市产业投资母基金有限公司等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东莞清水湾二期创业投资。
不同于多数投资人押注能快速见到收益的产品或创业方向,李泽湘的这些创投基金始终将重心放在创业团队对项目产品的持续迭代上。而这份“不追快、只重实”的坚持,恰好契合了硬科技创业研发周期长、需反复打磨的特性。
02 .
从核心零部件起步,已跑出1家上市公司
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李泽湘创办、参与孵化、投资的企业覆盖了控制器、电机、减速器等,其中,固高科技成为其首家上市公司。
1、固高科技
1999年,李泽湘与同为香港科技大学同事的高秉强、吴宏共同创办了固高科技。
运动控制技术是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中高端工业装备高精准定位和高效作业。2000年,固高科技开发出中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闭环运动控制器(GT系列),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业从事运动控制及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公司。
2023年8月,固高科技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李泽湘系首家上市公司。官方财报显示,固高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18亿元,同比增长3.36%;其中运动控制核心部件收入占比70.40%;实现净利润为4890.88万元。
李泽湘现任固高科技董事长,通过香港固高的间接持股13.5%。
2、纳密智能
纳密智能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彭晓楠曾于河南科技大学任职,研究环面蜗杆传动理论和实验30余年。退休后,彭晓楠偶然与李泽湘结识,并选择在年近70岁时南下来到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创业。
2019年,纳密智能获得了XBOTPARK基金的支持。目前,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持股55.3%,固高科技持股7.9%。
纳密智能专注减速机的开发,此外还设计并制造出了适用于产业化生产的精密数控专用环面蜗轮蜗杆机床。
3、鹰腾信息
鹰腾信息成立于2018年,团队核心成员来自于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机器人及其感知实验室,该公司成立之初就获得XBOTPARK基金的数百万元投资,业务聚焦于移动机器人视觉方案和控制技术的研发。
4、本末科技
本末科技成立于2018年,2021年获得了李泽湘个人的种子轮投资,后续又连续获得了XBOTPARK基金的天使轮、Pre-A轮投资。创始人张笛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后来到香港科技大学ECE机器人学院深造,师从李泽湘,专注机器人动力系统与控制方向。
减速器是机器人应用的三大零部件之一,具有匹配转速和传递扭矩的作用。本末科技的技术创新之处恰恰在于去掉了减速器,节省了安装空间,降低了机器人噪音,提升了续航能力和产品寿命。
基于此,本末科技形成了核心零部件、机器人两大事业部,覆盖了无减速器的直驱电机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以及轮足机器人等本体研发。
▲本末科技推出的轮足机器人系列产品
5、无穹创新
无穹创新成立于2020年,曾获得清水湾二期基金、XBOTPARK基金的投资。创始人潘杰,硕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该公司专注于三维空间智能感知与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推出的metacam 系列手持扫描仪,680 克轻量化机身集成激光雷达与视觉系统,支持秒级彩色点云采集与厘米级精度建模,适用于室内外快速三维重建;还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打造感知模组。
6、墨现科技
墨现科技的起点是李泽湘在松山湖举办的机器人创业大赛,该公司正式成立于2021年,曾获得XBOTPARK基金的支持。创始人匡正是前大疆工程师,核心团队也大多来自大疆,曾深度参与无人机压力传感系统研发。
墨现科技专注于触觉传感器研发,产品已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机器人、医疗等多个领域。其研发的电子皮肤技术还在机器人灵巧手和机械臂上取得显著进展,并逐渐拓展至机器人本体全身。
03 .
做C端产品,摆脱为海外品牌代工的宿命
在李泽湘看来,很多中国企业在做C端产品时的颠覆性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如果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的创新企业,继续聚焦B端,很难摆脱为苹果等海外品牌代工的宿命。
于是,他主张,走进XbotPark机器人创新基地的年轻人要聚焦C端硬件产品创新。一批年轻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太多包袱,创造力、想象力才能够与众不同。
基地孵化出的专攻消费级家庭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包括无人机、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手指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不同类型。另外,还有多家C端智能硬件企业,涉及智能厨电、智能乐器、智能滑板、宠物智能用品等。
1、云鲸智能
2015年,云鲸智能创始人张峻彬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抱着创业的念头向李泽湘投递了简历。之后,李泽湘邀请其加入正在筹建的松山湖 XbotPark 机器人基地,成为该基地首个引入的创业项目。
初到基地,李泽湘曾带张峻彬两次前往美国,考察多家硅谷知名企业走访学习。期间尝试了高尔夫捡球机,盲人导航仪等项目,均进展不顺。直到有一天,张峻彬提出想做扫地机器人的想法,李泽湘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还帮他在基地找到了三个伙伴组成创业小团队,创立了云鲸智能。
成立初期,李泽湘还联合高秉强、甘洁等导师自掏腰包完成天使轮投资。张峻彬曾在媒体采访中说,“我背个包的时候,李老师就愿意支持我,一轮一轮投我。”
今年4月,云鲸智能完成1亿美金(约合人民币7.3亿元)融资,重点用于云鲸首款家庭具身智能产品的开发,该产品目前处于预研阶段,预期将在2年内发布。
目前,云鲸已正式启动Pre-IPO轮融资,开启上市前的冲刺。
2、卧安机器人
201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友李志晨与潘阳在深圳成立卧安科技,这是卧安机器人的前身。创业初期,团队做了能帮助用户按下开关的自动装置,叫Switch Box,号称是世界上最小的机器人,该产品在上线日本Kickstarter众筹平台后,目标达成率超过2000%。
2017年,团队正式进入 XbotPark 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孵化。。2018年10月,卧安科技进行重组,正式成立了卧安机器人。
成立至今,卧安机器人已累计完成7轮融资,估值从天使轮的1.6亿元增长至C轮的40.5亿元,股东还包括高瓴资本、源码资本、达晨财智等知名机构。其中,李泽湘通过松山湖机器人研究院、盈湖智能及东莞蕴和等实体深度参与,共持股12.98%。
今年6月,卧安机器人已递交招股书,准备在港交所上市,冲击“AI具身家庭机器人第一股”。
3、未知星球
未知星球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唐文轩,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自动化专业,硕士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机器人学院,曾担任大疆导航部门算法工程师。
在寻找创业产品方向时,唐文轩曾经尝试过智能机器人,最终还是选择了智能乐器。2019年,唐文轩启动无弦吉他LiberLive项目,直至量产上市前夕,融资屡屡受挫,投资人当时普遍表示“看不懂这款产品”。该项目至今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就有XBOTPARK基金,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持股10.4711%。
2023年4月,无弦吉他LiberLive上市后爆火,这款产品外形类似吉他,但没有琴弦,取而代之的是九个硅胶垫组成的吉他指板,这些指板会跟随歌曲的曲谱旋律点亮。
去年,未知星球营收已经超10亿元。根据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LiberLive的产品销量在全球无弦吉他市场排名第一。
▲无弦吉他LiberLive
4、正浩创新
正浩创新,这家储能巨头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由 XbotPark 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孵化。创始人曾任职于大疆,专注于移动储能与清洁能源领域,核心产品包括移动电源、太阳能板等。
2023年,该公司发布其智能割草机器人产品Blade,后因产品同质化严重、海外渠道建设滞后及消费者接受度低等因素,以亏损售出宣告结束。
5、厨鲸科技
厨鲸科技成立于2021年,由XbotPark宁波基地孵化。2025年CES上,厨鲸科技推出的LISSOME胶囊洗碗机引发关注,该产品采用四合一设计,集成清洗、烘干、消毒、存储功能,通过竖直喷淋臂和旋流扫射技术实现15分钟超快洗净。
6、智橙动力
智橙动力成立于2021年,曾获得清水湾二期基金的投资。其推出的智能泳池清洁机器人Valor产品系列,可提供洗地、全面、墙壁水线和周期定时共4种清洁模式,能够有效清洁包括泳池池底、边缘、墙壁、水线、斜坡、台阶以及日光浴平台等在内的各个角落,适用于各类异形复合泳池场景。
7、来牟科技
来牟科技在2022年8月成立,创始人高望书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曾是云鲸智能联合创始人,也就是当时李泽湘帮张峻彬在基地找了三个伙伴组成创业小团队的其中一人,后主导SharkNinja品牌扫地机器人研发工作。
高望书在云鲸高速发展的时期选择离开后,回归了李泽湘的XbotPark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开展研发工作。
2023年,来牟科技获种子轮融资,投资方为李泽湘的XBOTPARK基金,专注割草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8、可触未来
可触未来由张晓辉在2022年创立,团队早期在XbotPark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完成技术孵化。
2024年,该公司推出了名为LOOI ROBOT的桌面机器人,其设计理念源于张晓辉的研究生毕业设计,旨在以手机为中心创造全新的交互形态。
2025CES上,LOOI ROBOT的亮相也引起了不少关注。用户只需将智能手机放置在LOOI的底座上,即可唤醒这一机器人,其拥有超过1200种行为表现和自学能力,可为用户提供情感交互功能。
▲LOOI ROBOT
9、恒之未来
恒之未来成立于2022年7月,创始人宋佩恒出生于1998年,曾于2021年年底参加了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李泽湘参与发起)举办的2022冬季科创训练营,并入驻基地开展创业探索,研发四足机器狗。
2024年8月,恒之未来完成千万级人民币融资,由清水湾二期基金领投,Hong Kong X、高秉强及其关联方、甘洁旗下知行一号基金、华业天成跟投。
去年,恒之未来推出首款产品SPARKY哮天机器人,是国内首款高集成化小型智能四足机器人;今年,该公司推出一款高动态AI仿生智能机器狗哮天Sirius,定价1299美元。
▲机器狗哮天Sirius
10、星识科技
星识科技成立于2022年,主攻消费级天文影像机器人,曾获清水湾二期创投的投资。创始人谢智鑫毕业于浙江大学。该公司推出Vizta智能望远镜,体积小巧,可以随身携带,重量仅390g。该望远镜与手机配合使用,可以兼容大部分市面在售的机型,无需充电和连接,只需安装上三脚架,将手机装上即可拍摄星体,价格240美金左右。
11、云望创新
云望创新成立于2023年10月,是一家专注于肌骨健康领域的硬科技企业,由深圳科创学院孵化。公司创始人孙英东是个00后,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曾获RoboMaster国家二等奖、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发明了全球首款AI滚动按摩机器人,其创业项目在深圳科创学院完成技术孵化。
2024年10月,云望创新完成天使轮融资,Hong Kong X基金参投。
另外,还有多家面向C端打造消费级产品的创企:专注宠物智能硬件的霍曼科技;打造智能电动滑板的胡桃智能、BoarDrop;面向久坐职场人打造腰椎健康维护产品的腰果智能;以机器人系统思维打造载货电助力自行车E-cargo bike的迅路创新等。
04 .
杀入工业机器人赛道,
覆盖制造、仓储等领域
在李泽湘的孵化与支持下,李群自动化、海柔创新、松灵机器人等深耕工业机器人赛道。从全球首台驱控电一体机器人到“货箱到人”仓储模式革新,从全地形移动底盘到3C电子集成方案,这些企业以技术突破填补空白,构建起了覆盖制造、仓储等多领域的产业生态。
1、李群自动化
2011年,汪滔的同门师妹石金博,在导师李泽湘的支持下投身创业。石金博本硕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
她拉着学弟俞春华等六人凑了近90万元,创立了机器人公司李群自动化。“李群”是一位挪威科学家创立的数学概念,用于描述机器人运动以及构型设计。
创办初期,李泽湘以个人名义提供启动资金,石金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以前钱不是很多的时候,李老师每次发完工资,钱都会丢到公司里面去。”
2013年,李群自动化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台驱控电一体并联机器人。据了解,李群自动化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拥有全品类工业机器人的企业。
官网显示,其产品有用于快速搬运、精密装配的SCARA机器人,用于高速分拣的并联机器人,多自由度的协作机器人,针对工艺场景的工具套件“智能工匠”,以及多款搭配机器人使用的配件。
今年6月,李群自动化完成了D轮融资。目前,东莞李群创智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持有李群自动化44.3185%的股份,李泽湘任李群创智的监事。
2、海柔创新
海柔创新成立于2016年12月,创始人兼CEO陈宇奇与联合创始人兼CTO徐圣东都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机器人硕士,与联合创始人房冰先后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电子系。
早在2015年,陈宇奇在筹备机器人创业项目时,就拿到了XBOTPARK基金的种子轮投资。后来,陈宇奇从香港北上东莞,于2016年在松山湖创立了海柔创新,李泽湘担任公司首席顾问。
不同于传统仓储机器人“货架到人”模式和AMR“订单到人”模式模式,海柔创新创造了一条新路径——ACR,即“货箱到人”模式,通过自研箱式仓储机器人,将操作单元精确至“货箱”,更适用于货物体积小、具有多元SKU的行业。
海柔创新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源码资本、华登国际、今日资本等,2022年D+轮融资后估值达20亿美元。
3、松灵机器人
松灵机器人2016年成立于东莞,创始人魏基栋曾担任大疆创新研发经理三年,是大疆全国机器人大赛 Robomaster项目的联合创始人。作为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孵化企业,松灵机器人在2017年获联想之星与XBOTPARK基金天使轮投资,2021年红杉中国、五源资本等机构又注资亿元级A轮。
目前,松灵机器人的产品线覆盖了六轴轻量机械臂、具身智能数据采集,一系列移动底盘以及行业导航、RANGER套件解决方案。
另外,松灵机器人还成立子品牌Mammotion(库玛动力),进军智能割草机市场,去年,库犸动力在欧美实现了8万台销量。
4、松山智能
松山智能2016年成立于东莞松山湖,聚焦于3C电子制造行业机器人自动化集成应用,打造了面向消费电子制造、汽车电子制造、仓储物流制造等一系列产品与应用解决方案。2016年8月,该公司完成百万级人民币种子轮融资,投资方为XBOTPARK基金。
5、魔仓机器人
魔仓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曾获得了来自Hong Kong X的投资。该公司专注于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打通生产车间与仓库“最后一百米”的MagicStore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产品主要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冷链、汽车制造、新能源、物流园区等行业。
05 .
多点布局特种机器人
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李泽湘孵化的企业依旧是多点布局:低空领域,大疆是全球无人机领域的王者,占据全球无人机80%的市场份额;针对农业领域,有道创智能、恩茁科技、沐秦智能等,聚焦果蔬检测、育苗自动化、喷药施肥等;水下领域,有逸动科技深耕船舶动力与水下机器人。
1、大疆创新
大疆创始人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学读本科期间,曾上过李泽湘的机器人课程,还两度参加Robocon机器人大赛,分别获得了香港冠军和亚太区第三。汪滔因无人机毕业设计失败仅获C级成绩,李泽湘又破格招收他为研究生,让他得以留在港科大继续研究飞控。
大疆自2006年成立,李泽湘在公司的初创时期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与帮助,不仅给投资,还将自己培养的哈工大深研院第一届研究生介绍到大疆。李泽湘还曾担任董事长,被誉为“大疆教父”。
在大疆步入正轨后,李泽湘主动卸任了董事长的职务,通过控制的香港固高科技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大疆约10%股份。
大疆2024年财报显示,其年营收突破8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净利润达120.56亿元。大疆也已占据全球无人机80%的市场份额。
2、逸动科技
逸动科技于2012年在香港科技大学成立,曾于2021年获得清水湾香港创投参投的A轮融资,2024年获得清水湾二期参投的D+轮融资。创始人陶师正在2008年进入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读本科,2012年师从李泽湘继续深造。
早期,团队主要研发小型橡皮艇、帆船起步研发船舶动力系统,在港科大校园实验室里进行基础性的研究设计工作。2015年,团队搬到东莞松山湖,产品也逐渐从小功率段船艇电力推进设备,拓展到面向数百人大型船只所需的船舶电力推进系统集成服务。另外,其船用电机技术也被应用于水下机器人等产品。
旗下子品牌纳瓦科技,专注于消费级水下机器人,曾推出水下无人机Navatics MITO,可下潜数十米深度执行拍摄任务。
3、道创智能
道创智能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兼CEO成旭然本科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师从李泽湘。该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4.0水果采后智选装备”和“智果测”便携式检测设备。前者通过视觉成像、重量传感器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实现对果蔬外观瑕疵、内部品质的精准检测。后者则是全球首款便携式水果无损检测设备,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在3秒内完成糖度、酸度等指标检测。
4、恩茁科技
恩茁科技成立于2016年,并于当年年底就获得了XBOTPARK基金的种子轮融资,主要为育苗提供系统的自动化产品和服务。恩茁科技的产品被广泛运用在苗木、花卉及蔬菜的纸钵育苗中。
5、沐秦智能
沐秦智能成立于2018年,曾获得过XBOTPARK基金的种子轮融资,创始人张旭超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该公司聚焦于果园农业机器人场景,已推出多款可喷洒农药、肥料的农业机器人,可应用于苹果园、葡萄园、猕猴桃及石榴园等果园。
6、灵遥机器人
灵遥机器人成立于2019年,创始人是港科大博士顾昊伟,团队基本来自港科大机器人研究所,并在无人机领域深耕多年,已获得清水湾二期基金、XBOTPARK基金的投资。该公司聚焦于复合翼垂直起降无人机的研发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测绘和林业领域。
7、食铁兽科技
食铁兽科技专注于农业和园林智能化设备研发,成立于2021年,获得了清水湾二期基金投资。其核心产品Pandag G1是全球首款模块化商用割草机器人,具备纯电驱动、智能导航和多场景适应能力,可切换除草、运载、除雪等功能模块,单次充电作业面积达3万平方米。
8、羿光科技
羿光科技成立于2023年,核心团队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已获清水湾二期基金投资。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品以禽蛋智能分拣为切入点,为家禽生产养殖领域提供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
9、卓蚁科技
卓蚁科技成立于2022年,已获清水湾二期基金投资。其推出的智能搬运机器人,实现了单人操控、基础越障等功能,能够全覆盖6米以内ALC板材搬运,荷载高达1.2吨;推出的智能安装机器人,应用于安装建筑预购件。
10、湃特纳机器人
湃特纳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已获清水湾二期基金投资。其专注于建筑地面施工智能化,推出了地砖铺贴机器人、智能划线机器人、地坪研磨机器人等多款产品。
06 .
孵化多家医疗相关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方面,云望创新、英汉思动力分别涉足肌骨健康与动力外骨骼,覆盖多场景需求;也有聚焦于心理治疗、宠物AI影像的创企。
1、奇诺动力
奇诺动力成立于2015年12月,公司创始人梁哲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师从李泽湘。梁哲曾谈道,早期参加Robocon比赛,和李泽湘带领的港科大参赛队伍相遇,当时的对手是汪韬。2007年,梁哲就跟着李泽湘去到了港科大3126实验室,成为其第一个从机器人大赛内地招收的研究生。
2016年8月,奇诺动力获得XBOTPARK基金的投资。该公司聚焦于外骨骼机器人,核心产品覆盖工业级、医用级及商用三大系列,用于帮助货物搬运、患者复建、辅助出行等。
2、英汉思动力
英汉思动力成立于2018年,今年2月,该公司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李泽湘发起的清水湾二期基金、高秉强个人及其基金Brizan Ventures等跟投。
英汉思动力已推出消费级动力外骨骼机器人设备,面向老年助行、医院康复等场景。该公司还将场景扩展到专业运动领域,用机器人领域的QDD动力技术,打造了抗阻力训练装置:T-Apex,其覆盖田径、游泳、棒球、举重等十余个专业体育训练场景。
3、鹿仔科技
鹿仔科技成立于2021年,聚焦于基础医学研究三大核心场景——手术操作、行为学分析及电生理检测,已推出覆盖全实验链条的30余款智能化产品。比如智能手术工作站、动物可视步态分析系统、多模态感知AI行为分析平台等。
4、边缘创智
边缘创智成立于2024年,主要研究心理治疗量化辅助工具,在深圳科创学院进行技术孵化。其推出的“悦知iJoy”是一款AI多模态心理设备,通过非接触式方法测量情绪、表情、心跳和呼吸;还搭载了情绪分析系统,可自动生成诊疗过程的数据分析报告,为患者提供量化的治疗反馈。
5、灵动动物
灵动动物成立于2023年,在深圳科创学院进行技术孵化。团队由深圳大学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核心成员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组成。该公司聚焦于利用AI技术处理和分析动物医学影像,推出了兽医医学影像电子图谱Vetlas。
07 .
二十余年迭代进化
李泽湘在每个地方以五年为周期“折腾”
李泽湘的孵化体系,经历了长达二十余年,从一个实验室到一个完整学院的持续迭代演进的过程。
故事始于1992年的香港清水湾半岛。李泽湘放弃硅谷高薪offer,回国加入了当时刚成立的港科大,看到国内机器人产业几乎空白、急需有人来开垦后,创办了3126实验室,目标是要培养“能用科技创造新东西的人”。
在3126实验室,他带领学生完成了中国首个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的研发,1999年孵化出固高科技;截至目前,3126实验室已培育出50余家科技企业,其中大疆创新、李群自动化、奇诺动力等成为细分领域龙头。
2004年,深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对工程师人才的需求,在李泽湘的建议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设了一个教改班。教改班走出了四十余家企业,包括弓叶科技、速腾聚创等。
2014年,东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机器换人”计划,李泽湘向东莞市政府提出了打造XbotPark机器人基地的设想,得到了积极响应与经费支持。选址在松山湖,不仅因为毗邻深圳的供应链优势,更在于东莞完备的制造业基础能为机器人产品提供天然试验场。
经过十年发展,XbotPark已孵化60余家硬科技企业,15%成长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存活率高达 80%,包括云鲸智能、海柔创新、卧安机器人等知名企业。
松山湖基地模式的成功经验也在其他地区复制落地。在长三角,与宁波工程学院合作建立了宁波基地;常州基地联合常州大学、河海大学,打造智能制造人才枢纽;成渝地区,明月湖基地依托重庆大学科研势能,构建起智能硬件创新生态;还加速布局了广州、长沙、北京等地的创新节点。
2021年成立的深圳科创学院,则是李泽湘教育理念的集大成者。该学院具有智能驾驶、柔性制造等五大研究中心,不仅与顶尖高校组成大学联盟联合培养,让学位、证书可以兼得;还与腾讯、华为、大疆等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为项目提供真实场景。
三年时间,深圳科创学院吸引近900所高校的1.2万人申请,孵化出67个创业项目;首批创业项目中,60%能在两年内实现从没有idea的个人到创办企业获得天使轮融资的转变。李泽湘提到,“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最有用的大学。”
李泽湘曾说,每个地方的尝试都是以5年为周期地“折腾”。因为高校的新工科教育改革需要四五年才能够做起来,平台的运营团队也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搭建成型,后续还会增加更多城市进行推广建设。
08 .
结语: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体系化培育者
构建让技术理想可持续成长的土壤
二十年深耕,李泽湘已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体系化培育者。
从港科大3126实验室攻克运动控制等底层技术,埋下固高科技、大疆的种子;到XbotPark基地以“基地 +基金+学院”模式,孵化出云鲸、海柔创新等细分冠军,80%的存活率远超行业平均;再到深圳科创学院规模化输出人才,3年孵化67个项目,让零经验创业者快速成长,每一步都紧扣硬科技痛点。
而这份成果的价值,远不止于孵化出多少家独角兽企业,它证明中国机器人产业能通过教育改革、孵化资源体系的整合,这样一条新工科教育的路径,走向自主创新;更留下了一套可复制的培育体系,让更多热爱硬科技的创业者有底气啃硬骨头,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长远发展注入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