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低空经济拥抱“智慧海洋” 东亚海洋博览会智能装备受关注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证券时报 时间:2025-09-10 08:16:05

证券时报记者 黄翔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装备技术的逐步成熟,相关智能化装备加速向各行各业应用落地。在9日结束的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上,多家企业带来了海洋领域的无人机设备及相关机器人产品,吸引了众多目光。

“我们的无人机替代了很多危险性工作,比如飞行救生圈是通过遥控救生圈以飞行方式靠近落水者,并提供浮力实施水面救援,可实现水面二次起降,还能做到自主返航。”展会现场,南京开天眼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

不同于传统无人机设备,开天眼公司的飞行救生圈、智能飞行浮标、两栖无人机等产品,以其特殊的造型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据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其无人机产品主要用于水上应急救援、汛情监测、水下科学考察等。

航大汉来(天津)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航大汉来聚焦复杂场景无人机系统研发及应用,针对海洋场景,该公司无人机产品提升了海上巡检的长航时应用,航时可达8至11个小时,其三光吊舱实现了全天候、多维度的目标探测。

“该款无人机,可在30分钟内抵达30海里范围的目的地,应用场景包括边检、海关、海事以及公安的海上巡查场景。”航大汉来负责人介绍,目前航大汉来无人机技术应用于海关缉私、边海防管控,成为“低空经济”与“智慧海洋”完美融合的典范。

由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团队牵头组建的海洋工程技术展览板块中,一款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方形设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这是该校自主研发的海上风电多功能智能化移动检测机器人,它依托磁吸附和边缘控制技术,可在塔筒筒壁上攀爬自如,能够实时发现塔筒表面缺陷,识别风机运行状态和评估结构振动异常,实现全塔筒、全风场覆盖。该款机器人不仅可以替代人工检测,减少安全隐患,还可以到达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检测更加全面。

在海工装备领域,机器人的应用也正逐步落地。山东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研发部部长李云峰在现场介绍了一款大型海工模块喷砂作业机器人。“在大型海工模块及船模的建造过程中,需要对钢结构表面进行喷砂作业处理及增加油漆的附着度。这款机器人可以完成喷砂作业,效率最高达到每小时80平方米。”

展会上,参展企业还重点展示了海洋新能源与水下能源动力、海工新材料、水下机器人与感知技术、海洋物联网与数智化工程等板块的创新成果,包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气动式波浪能转换装备、全栈自研的“物质再循环燃料电池技术”、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新型碳源技术,以及双模态水下巡检机器人等创新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华军认为,深海资源开发需要众多新技术、新装备及各方面的集成、协同,才能更好地完成。其中,技术装备的突破性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两大方面。同时还需要完善相关标准、法律法规,为海洋生态健康、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