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植物御敌也懂“精打细算”!科学家首次揭秘其低成本优先策略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中国科普博览 时间:2025-09-10 10:30:05

当我们在野外被蚊子叮咬时,往往先挥手驱赶,如果不管用,才会选择喷洒驱蚊液。挥手驱赶不过是抬抬手的事(低成本),而喷洒驱蚊液则得翻包、找准、喷洒,既费力又费钱(高成本)。不过这种先用低成本办法、再逐步升级的应对方式,并非人类独有。最近,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入侵生态学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现,植物在面对虫害威胁时,也会采取类似的策略:它们会优先启动低成本的防御手段,只有在危险升级时,才启动那些更耗能的手段。

静默者的防御手段:从尖刺到毒药

在昆虫面前,植物虽然看似静立不动,但并非毫无防护。在亿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它们早已发展出了一整套防御体系来抵御饥肠辘辘的昆虫“食客”。

常见的防御武器五花八门,既有我们肉眼可见的“物理装甲”,比如让虫子无从下口的尖刺和绒毛,可以增加昆虫取食的难度;也有看不见的“化学武器”,例如干扰昆虫消化的木质素、单宁等大分子物质,以及像黄酮类这样能直接击退来犯之敌的小分子毒素,对昆虫也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正是依靠这些层层叠加、彼此配合的防御手段,植物才能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界中生存下来。

生存的算术题:“全面出击”还是“精打细算”?

在自然界里,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是物理结构还是化学物质,植物用于防御的每一件武器都不是零成本的,它们的构建往往要花费大量能量。这使生存变成了一道永恒的算术题: 植物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吸收到的能量和营养物质都是有限的,如果在防御上投入过多,可能会不利于植物自身的生长和繁殖。

正因如此,生态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最优防御理论(Optimal Defense Theory)。它认为,植物把有限的资源投向最关键的部位或最紧迫的威胁,以求在生长、繁殖和防御之间找到平衡。

于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出现了:当虫害来袭时,植物会怎么选择?是立刻全力以赴,不惜代价动用所有武器?还是懂得权衡轻重,先拿出低成本的“招数”,必要时再升级到昂贵的“武器”?带着这一疑问,研究团队以常见的草本植物——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图1)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精细实验,逐步揭开了植物防御的神秘面纱。

田野调查:揭开防御秘密的第一步

在研究豚草的反应之前,科学家们首先要搞清楚它的对手是谁。在一个盛夏时节,研究团队选择了武汉周边的农田与路边作为调查地点,对取食豚草的昆虫进行了系统性的采集与鉴定。结果显示,这些栖息在豚草上的“不速之客”种类丰富(图1),包括色彩斑斓的毛毛虫、具金属光泽的甲虫、以及活跃蹦跳的蚱蜢等,这些昆虫都属于常见的广食性害虫。通过这一步调查,研究人员初步掌握了豚草最常见的天敌种类,也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图1: 豚草及取食它的代表性昆虫

(武汉植物园研究团队供图)

实验证实:“精打细算”的御敌智慧

在知道了豚草最常见的对手是谁之后,接下来,研究团队把常见的十余种昆虫“请进实验室”,让它们直接上阵啃食豚草。通过观察害虫食用豚草的过程,研究人员仔细记录了豚草的应对方式——从叶片上的细小绒毛(毛状体),到木质素、单宁、绿原酸等化学“防御武器”,都在观察之列。

结果表明,这些防御手段确实能对昆虫产生抑制作用,但不同手段的能量消耗各不一样。比如毛状体、单宁和木质素,它们的生成会显著降低植株的生长速度,是代价较高的防御方式;而绿原酸、芦丁和山柰酚等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更快、能量消耗低,相对来说对植物的性价比更高。(图2)。



图2: 豚草的防御武器有轻重之别

(武汉植物园研究团队供图)

更令人惊叹的是,实验结果发现,豚草在防御昆虫上的“决策智慧”:它并不会慌乱地启动所有防御,而是有一个先后顺序。当叶片刚出现轻微咬痕时,它就会迅速提升绿原酸、芦丁和山柰酚等小分子化合物的含量;而像毛状体、单宁和木质素这些代价较高的防御,则只有在叶片损伤达到大约三到五成时才会明显增加。换句话说,豚草并不是一开始就全力以赴,而是先用低成本的方式应对,只有在虫害不断加重时,才启动那些高成本的防御。(图3)。至此,植物防御是否懂得“精打细算”,终于有了答案。



图3: 豚草的低成本优先防御策略

(武汉植物园研究团队供图)

结语:自然界普适的生存智慧

这项研究清楚地表明,植物在应对虫害时,并不会盲目投入所有防御,而是按照能量消耗的高低分阶段启动。正是这种不动声色的“精打细算”,让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顽强生存下来。科学家称之为低成本优先策略,它为最优防御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这一发现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植物的智慧,也启发我们去探寻自然界更多隐秘而高效的生存法则。同时这也在提醒着我们:“省吃俭用”才是长久之道。

注: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牵头,联合国内外合作团队共同完成,近日发表于《PLOS Biology》,并引发广泛关注。论文第一作者为武汉植物园万金龙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黄伟研究员。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万金龙(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