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在上海临港揭晓,授予斯坦福大学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Richard Schoen),以表彰其在几何分析与微分几何领域作出开创性工作。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10月24日将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幕,届时将举行顶科协奖颁奖典礼。
2025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迈克尔·I·乔丹介绍,孙理察通过革命性的定理解决了看似不可攻克的问题,创造了重新定义几何分析框架的数学工具,并以其教学洞见与开创性方法激励了几代几何学家,他的学术成果完美体现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表彰“变革性科学贡献”的使命。
微分几何也是广义相对论的语言,而广义相对论是描述引力的时空理论。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四维弯曲时空,其弯曲方式类似于肥皂膜或汽车表面的曲面。“我曾研究过弯曲时空的几何性质,例如引力能量、导致黑洞形成的条件以及引力屏蔽。”孙理察在现场连线中介绍。
数学常被视为抽象的学科,但他的工作却与物理世界紧密相连。在他看来,数学的抽象性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提炼问题的核心特征,去除标签和无关细节。“当然,过度抽象有时会使数学家偏离最初想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我始终努力贴近具体问题,以确保提出的解决方案对数学专家以外的工作者也同样具有价值。”
如今,许多曾被视为纯理论的数学方向找到了实际应用场景。例如,微分几何被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数论被应用于密码学等。“我也看到了数学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变得日益重要。如今,相比我的职业生涯早期,我的博士生们在学术界之外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孙理察说。
孙理察1950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塞利纳,沃尔夫数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他在博士二年级时见到后来获得菲尔兹奖的丘成桐,成为丘成桐和莱昂·西蒙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博士毕业后,孙理察与丘成桐关于“正质量定理”的合作工作成为相对论数学发展的分水岭。
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在现场连线中表示,孙理察的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直到今天仍对数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解决了很多重要的问题。
“孙理察教授极具耐心,特别鼓励年轻人独立思考。”作为孙理察的学生,青年数学家周鑫回忆,导师在科研指导中展现出惊人的前瞻性,能把握科研的最前沿动向,并且对科研原创性及其内在价值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2012年,当周鑫还是博士生时,孙理察便建议他关注一个看似冷门的课题,“当时看不出前景和可行性,但这个课题却在2019年迎来爆发性突破,甚至被完全解决了。我正是得益于他的预判,有幸对这个宏大的课题做出了一些关键性贡献”。
孙理察曾来过上海4次,第一次是1980年12月,最近一次是2018年春天。“我的首次来访是由我在纽约结识的谷超豪先生及其夫人胡和生女士安排的,谷先生后来成为复旦大学副校长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上海在这段时间的发展确实令人惊叹。”孙理察在现场连线中回忆。他很期待看到这座城市这些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非常期待与数学界多年未见的同仁重逢。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顶科协奖设立“智能科学或数学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个单项奖。单项奖金金额为 1000 万元人民币,最多可由4人共同获奖并分享,为全球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之一。截至2025年,顶科协奖已成功评选四届,共有12位科学家获此荣誉,国际影响力与权威性持续提升。
原标题:《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孙理察,解决了看似不可攻克的问题》
受访单位
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 沈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