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观察者网 周毅
出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从双脚到车轮、从地图到导航……每一次科技的进化,都在生长出美好生活的更多可能。
2011年,全球互联网巨头谷歌做了一个决定:斥资1.51亿美元,收购餐厅点评服务公司Zagat。这是谷歌当年规模最大的收购案之一。谷歌管理层丝毫没有掩饰对新未来的憧憬。在博客里,彼时分管定位和地图业务的谷歌副总裁梅耶(Marissa Mayer)兴奋地表示,谷歌会把Zagat的点评业务和谷歌的搜索结果及地图业务整合在一起。
这场整合代表着人类对一种新可能性的大胆尝试:当人们出行的时候,地图软件提供的将不仅仅是一份导航路径,也有机会提供一张餐厅甚至不同美食的“评价地图”——出行和吃喝玩乐,其实可以是一个“场景”。在地图和导航的基础之上,现实世界将以一种极客主义的方式被展现到互联网上。
可以说,这是人类商业史上线上地图导航和本地生活服务“融合共生”的一次飞跃。
梅耶博客截图
15年后,中国人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愿景:我们不仅要把店铺和菜品“搬到”线上,更要让科技和AI融入线下。这一次中国人要用AI的方式,让导航轨迹等真实的数据做主角,将消费者的“用脚投票”具象化。我们要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更真实可信的评价系统,更是一套可以服务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线下服务信用体系。
我们要让每一个真实的人,每一家真实的店,甚至每一道真实的菜,这一次做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角。
9月10日,在阿里巴巴成立26周年之际,阿里旗下高德地图宣布推出全球首个基于用户行为产生的榜单“高德扫街榜”,构建全新的线下服务信用体系,以全力支持线下餐饮及服务消费。高德同时启动“烟火好店支持计划”,通过发放超10亿补贴等措施,鼓励用户到店消费,其愿景是每天能为线下餐饮及其他服务业多带去1000万客流。
目前,高德扫街榜已在高德APP首页最重要的位置呈现。据披露,目前高德地图覆盖全国超700万个餐厅点位,目前每天有1.2亿次生活服务相关搜索,导航前往1300万个生活服务目的地。重磅官宣和巨大投入背后,可见高德支持线下服务消费的战略决心。
在发布会现场,高德地图CEO郭宁展示了阿里对这种新生活方式的憧憬:“真实是榜单的核心生命力,扫街榜的核心目标就是真实反映用户的选择。我们相信,提升消费信任一定有助于提振消费信心,有助于让商家专心经营、顾客安心消费,让线下服务业更健康可持续发展。”
真实数据和人工智能双驱动:这一次我们要让“用脚投票”具象化
“这家店好不好吃”,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从纯粹的技术角度出发,人们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有两种解决办法:第一种是看它的口碑怎么样,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当主观的用户点评积累到一个规模,就具备了某种程度上的客观性,具备参考价值;另一种办法是看它的客流,看它是不是宾客满座、叫号排起了长龙。
看现象、找规律、出结论,这是一种人类的理性本能:归纳。
但是:归纳法只有或然性,没有必然性。
用户评分高的店铺,或许并不是因为它的菜品真的好吃到绝绝子,也有可能是商家对高分好评用户给足了福利;宾客满座的店铺,未必全部是因为口味好、服务好,或许也可能是这家店铺比其他家更懂营销、更舍得宣传,甚至可能是因为它门口恰好可以停车,而别人不行。这些都是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
高德想要做的是一份刷不了的榜单,是一份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干预,减少不可控随机因素干预的“真实榜单”。
通常来说,传统美食榜单产品依赖消费者的评价,而评价的门槛较低,容易被人为干预,最终导致消费者难以区分其真实度,刷分刷榜,甚至成了行业里一桩心照不宣的生意。由于在现行机制下,高分店铺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的流量曝光,本分经营的店铺甚至也被迫陷入这场低质量的“内卷”:不刷就没流量、刷了就不能停。
诚信经营的商家发现,现在成本越来越高、流量焦虑越来越大,但消费者却越来越少了。
健康和美味是美食最重要的东西,但在这个时代却仿佛被隐藏掉了。
也是在对这些现状的反思思考之下,“高德扫街榜”试图提供一种新的解法。
“高德扫街榜”产品经理李刚认为,项目团队的底层思考是:有行动,才更可信。“只有用户去了,甚至反复到店,才是对商家最真实的好评,是真正的用脚投票。”李刚说,“我们希望这个榜单最大程度还原顾客对一个店铺的真实感受,为人们提供一个真实的参考指引,也让店铺能够摆脱被迫刷分的无意义内卷,把精力真正放在服务上来。”
从公开资料来看,“高德扫街榜”的商家综合评分,抛弃了传统体系对用户评价的高度依赖。据李刚介绍,“高德扫街榜”纳入了导航、搜索、到店、收藏等真实行为,在此基础上检验评论的真实性、专业度、时效性、内容质量等维度,再通过AI模型驱动计算得出分数,成为扫街榜的排名依据。
此外,对于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高德扫街榜”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提供了多种办法,让真实数据被活用起来。
例如,在“高德扫街榜”上,用户可以看到对应不同类型行为的排行榜:比如有体现远距离专程前往的“轮胎磨损榜”,有体现多次前往的“回头客榜”,还有本地人爱去、城市特色体验、高分烟火小店等多类排名,每个分类都会根据动态数据每日更新。
真实的信用体系:保护沉默且诚实的大多数
高德不是要做某几个行业的点评榜单,而是要做一套服务线下实体行业的信用体系。
高德扫街榜单,要把传统的本地生活服务运作逻辑“倒过来”,让它回归本质:
评分是一个自然结果,而不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可以说,传统评分体系之下的评价焦虑,本质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餐厅的在线点评,初衷本是让人们摆脱“location、location、location”(位置)的束缚,去街头巷尾发现真正的美味;但何曾想到,当点评“屠龙”之后,“刷分”成为行业新的恶龙。
在社交媒体上不断被传播的“3.5分餐厅更好吃”,正是这一现状的最好写照。
2024年11月,《半月谈》在评论文章中写道,消费者发现高分餐厅常常让人失望,而一些低分小馆却能带来意外的惊喜,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商家通过诱导性促销和内部考核机制操纵消费者好评,导致餐饮店铺评分系统失真;另一方面,商家利用刷单和删差评服务,批量注水,人为操纵餐饮店铺评分。
文章倡议,商家、平台和消费者各方都应该肩负起责任,共同构建客观、真实、健康的消费点评生态。
《半月谈》文章截图
从商业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引入更多科学的理论和科技的办法,来去伪存真,甚至是“评分向善”。
应当注意的是,传统评分体系之下的“商家刷分”和“用户刷分”都是现象不是本质。更内在的本质是,旧体系之下的评价责任几乎被单方面地甩到了消费者身上。当评价指标过于单一,自然就容易造成评分偏离的情况。其实这就要求平台要置身事内,用技术的方法,去制作更科学、更详细的参考指标,而不是一刀切。
比如“高德扫街榜单”引入用户信用等级为可信评价做“加权”、引用AI来做分析,其实就是不断细化评价指标。
有趣的是,今天的高德(阿里)和谷歌,是全球唯二拥有全栈式AI能力的公司,从芯片、算力、框架、模型到产品,它们都是最有可能将AI引入线下生活服务的生态型企业。例如“高德扫街榜”的一个差异点,就是其核心数据源是用户无意识的真实行为,它们在不同维度上经过AI的精细计算,成为店铺评价的参考。
“高德扫街榜”的使命不是做一个“更好的点评”,而是做一个“更真实的线下信用体系”,去帮助线下商家,帮助那些传统观念里的偏远者、弱小者,AI时代的“局外人”,让每一个诚信经营的平凡人都可以更好地去做生意。
扫街榜发布当天,高德还宣布推出“烟火好店支持计划”,通过三方面大力度补贴,鼓励用户到店消费,助力烟火小店客流、交易的双增长。其中包括2亿元专属到店出行补贴券包,以及9.5亿元消费券,所有成本由平台承担,主动推动线下消费生长。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线下实体消费,更具体地说,正是那些在街头巷尾、居民楼下的小店,支撑起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人间烟火气。但在数字化的时代,它们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被迫成为了“沉默且诚实的大多数”——它可能是每个人记忆里的白月光,甚至可能是爷爷奶奶撑起整个家的小店。它们值得被更好地对待。
“高德扫街榜”的愿景,其实就是让高德用真实数据和AI算法给线下小店们做信任背书,找到线下实体经济真正的主角。哪怕一家店铺和它的经营者不懂宣传、不懂运营,甚至不知道高德是什么,现在这套基于真实数据和AI算法的信用系统,也可以在陌生人面前给他一个更为公正的评价。
当消费者因为简单和信任愿意消费,当商家的好商品、好服务能被看到、被选择,我们相信,中国线下消费将向整个世界再一次证明我们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创造性。我们也会向世界证明,中国线下实体行业,也可以成为AI时代的C位。在一个被AI和科技驱动的奔腾时代里,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主角。
结语:
1950年代,英国数学家刘易斯·弗莱·理查森在研究海岸线长度时发现,海岸线长度与测量工具的尺寸有关,工具越精细,测量结果越长。1967年,本华·曼德博发表《英国海岸线有多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理查森的理论,并将此现象归因于海岸线的“分形”性质。在这个基础上,人类创造了分形几何。
一个AI时代里基于真实数据的可信线下服务信用体系,其实就是我们的社会中这把“趋于无限小的尺子”。诚然它不能做到100%的绝对客观,但只要这把尺子越精细、越精准、越科学,那么它所展现、所激发的中国线下消费潜力,就会越广阔、越绵长。每一粒数字时代不起眼的沙砾,都可能是一座现实中撑起无数家庭的高山。
我们热烈地希望,每一个真诚的人、每一家诚信的店,都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评价也是一种权力。给好人恶评,给差人好评,本质上都是一群人对另外一群人的不公平。人类的整个商业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科技进步的使命,本就是造福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