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对垒只是表象,到店和到家的全面攻防战已经打响。
采写/万天南
编辑/陈纪英
“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赢得这场竞争”,今年5月,王兴曾公开叫板对手。
彼时的王兴,未必高估了美团,但肯定低估了对手——京东入场只是前菜,阿里猛攻才是正餐。
在外卖订单量上逐渐追平乃至一度赶超美团后,阿里又在到店业务上亮了明牌。
高德发布扫街榜,向大众点评发起正面猛攻。做榜只是起点,高德的真正意图,是在到店业务上大展宏图。
而到店业务之于美团的战略权重,完全不亚于外卖业务,虽然相对低频,但毛利率更高,是妥妥的钱袋子,也是支撑美团外卖打持久战的“粮草”。
据《晚点》2023年报道,大众点评一年为美团带去超百亿元收入,对利润丰厚的到店酒旅的营收贡献占比接近三分之一。餐厅如果进入必吃榜,在大众点评的团购套餐销售量平均会提升超过 50%。
这一仗虽然不好打,但打赢的价值上限很高。阿里一旦做强做大到店业务,有机会对美团形成“双杀”——一来蚕食到店份额,打瘪美团的钱袋子;二来美团利润少了,针对外卖的补贴降了,阿里又可以继续分食美团的外卖份额。
一
扫街榜五张牌,拍打对手七寸
这不是高德第一次把枪口对准大众点评。早在2020年9月,高德地图就上线了高德版“大众点评”——“高德指南”。
不过,高德指南最终并没撼动大众点评。一是主观原因,彼时高德指南的玩法,不具有颠覆性,叠加后发劣势,自然胜算不高。二是客观原因,高德指南上线之后两三年,疫情阴魂不散,很多餐饮门店关关停停,用户到店少了,依托于到店的点评业务,自然难见起色。
而今天发布的高德扫街榜,则是全新打法,“我们是重新做的,从0开始”,高德扫街榜产品负责人李刚告诉虎嗅。
“新打法”刀刀砍向对手的痛处。
扫街榜竖起了真实大旗,强调“身体力行”和“言而有信”。所谓“身体力行”,是指包括导航、搜索、到店,以及多次前往、专程前往等真实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造假成本不低。
到店人数多,门店热度高,评分相对提升;到店客流量持平时,回头客越多,打分则更高;到店客人的导航历程更长,意味着客人对门店的默认评价更高。
多维度数据反哺之下,形成了多个细分榜单,有体现远距离专程前往的“轮胎磨损榜”,以及体现多次前往的“回头客榜”,还有本地人爱去、城市特色体验、高分烟火小店等多类排名。
“言而有信”则是利用AI能力,提升识别和过滤虚假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入芝麻信用体系,信用分越高则评价权重越高。
上述举措,可以大幅抬高造假的成本,当造假的ROI入不敷出时,有望被连根拔起。
而刷分,正是大众点评的痛点之一。今年7月,央视财经曾经曝光了大众点评探店笔记造假。
不是大众点评不努力,实在是刷分太泛滥。据大众点评披露,仅2024年,大众点评就处置违规评价超2000万条,处罚超6万家违规商户,可见刷分之猖獗。
有了全新玩法,扫街榜就能撬动大众点评吗?对冲自身的后发劣势,高德扫街榜手握五张牌。
第一张牌是用户。根据QuestMobile 数据,高德地图2025年7月的平均 DAU 飙升到1.86 亿,是大众点评同期的6倍。高德用户总量更是高达10亿。
第二张牌是频次。地图是真正的日频级刚需应用。美团用高频打低频,从外卖切入相对低频的到店和酒旅跑通了。如今更高频的高德打大众点评,同样适用。
第三张牌是AI。一来AI可以把沉淀的出行等数据快速盘活构建评分体系;二来AI可以降本增效,毕竟大厂做项目也要考虑ROI,靠着AI解放生产力,扫街榜团队最初仅有20人,如今也只有100多人。
第四张牌是闭环。高德扫街榜盘活了用户“选店决策+交通出行+到店就餐+评价打分”的全链路闭环,协同性更强。
高德的发券其实也基于这一逻辑,“2亿元打车券+9.5元张消费券”可以同时撬动打车和到店。
第五张牌是情绪。
所谓众口难调,大众点评做不到人见人爱。不少B端商户和C端用户,对于大众点评爱恨交织。
有连锁医疗机构类商户曾吐槽,“大众点评营销工具商户通涨价太快”,三年间从10800元涨到了68800元,却没见流量增长,如果新平台有机会,同步入驻未尝不可。
刷分刷榜又导致了一些不擅营销的厚道商户被逆向淘汰,还干扰了用户的决策。
如今,高德大方给用户发券,给商户发流量发补贴,就如同阿里用补贴偷塔美团外卖一样,冲击美团到店业务,虽然不容易,但不是没可能。
二
挥刀美团“现金牛”
高德出招,大众点评当然也不愿被动当活靶子。就在同天,大众点评宣布“重启”品质外卖,还要以“AI+真实高分”向刷分亮红牌。
大众点评着急“还手”,是因为高德以扫街榜为起点,切入的到店业务,砍向了美团的现金牛。
在美团的业务大盘里,高频的外卖是流量入口,锁住用户规模和粘性。但外卖本身,氪金能力实在一般。摩根大通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主流外卖平台的平均净利润率仅为2.2%。王兴也坦承,外卖业务每单只能赚1元,利润率仅有3%。
到店和酒旅,虽然相对低调低频,但毛利率很可观,是美团真正的现金牛和钱袋子。
据美团财报披露,2021年,美团餐饮外卖的利润率仅为6.4%,而到店、酒旅的经营利润率则高达43.3%,后者是前者的七倍左右。
外卖和到店业务一起合并到核心本地商业后,靠着到店酒旅的高毛利率,这个板块的整体表现也可圈可点。2024年,该板块收入2502亿元,同比增长20.9%,核心本地商业利润524亿元,同比增长35.4%,经营利润率由18.7%提升至20.9%。保守估计,半数经营利润可能由到店酒旅贡献。
到了今年二季度,美团基于到家和到店业务产生的佣金和在线营销服务收入高达385亿元,占集团收入比例的58.9%,到店酒旅同样也在扛大梁。
不仅是钱袋子,到店酒旅业务还是美团业绩增长的主力。
今年二三季度,在京东、阿里的相继冲击下,美团外卖的份额不增反降。
据晚点报道,淘宝闪购在8月7-9日日订单量份额首次超越美团。另据蒋凡透露,淘宝闪购8月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相比4月之前增长了200%。
美团外卖业务遭受冲撞之下,到店酒旅业务却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
财报披露,2024年,美团到店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65%,年交易用户数和年活跃商户数均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Q1,美团到店商家数同比增长超 25%,订单量同比增长超50%。到了2025年Q2,美团到店业务订单量同比大涨超过 40%,年交易用户增长超过 20%。
到店酒旅业务保持高增长:一来说明空白市场大、格局还不稳,能容纳更多玩家;二来,一旦高德有机会做强做大到店业务,相当给美团前路上设路障,可以狙击美团增长。
三
“到店+到家”Double Kill?
外卖和到店,都是持久战。唯有不差钱才能打持久战,谁差钱谁先下桌认怂。
外卖大战有多烧钱,从财报可见一斑。
据《财经故事荟》粗略统计,今年第二季度,三大平台应对外卖大战的营销开支,至少超过了350亿元;同期,三大平台的利润却较去年同期减少超200亿元。
以美团为例,据《定焦》测算,外卖大战的影响下,美团核心本地商业营收多了46.65亿,净利润少了115.13亿。
本季度,美团整体的经营利润同比暴跌超九成,天量补贴直接导致美团整体利润几近归零。而据美团预警,三季度核心本地商业可能会出现较大规模亏损。
反观阿里,越战越勇,最大的底气就是“不差钱”。
阿里二季度的整体调整后利润为388亿,同比仅仅下跌了不到14%,外卖大战投入并没有让阿里“伤筋动骨”。
再看现金流,截至二季度末,阿里巴巴账面现金约1831亿元,较第一季度甚至环比增加了376亿元,持有的现金及其他流动投资更是高达人民币5857亿元。
在外卖大战上,有钱不一定赢,没钱一定会输。
目前,美团还有余粮,截至二季度末,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国债投资总计达1710亿元人民币,但和阿里不在同一量级。
一旦高德的到店业务做大做强,砍伤美团的现金牛到店酒旅业务,美团就难再从容了。
这从美团外卖火力的收缩上可见一斑。
7月中旬,接受晚点专访时,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板块CEO王莆中还豪言,“他们觉得打500亿会吓到我们,赌我们跟不起,毕竟电商行业的头部公司利润很多嘛。何况还定了一个激进的目标 —— 希望在单量上超过我们。但他们很快会发现,我们不仅跟得起,而且用了比他们少得多的资源在跟。”
但半个月后,美团就转变了策略,补贴幅度和补贴范围都在收敛,战略目标也大转向,从保证单量领先,调整为守住黑金和黑钻等级的会员。在对核心会员的补贴上,也倾向于赠送到店自提券,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减少投入压力。
如果作为美团现金牛的到店业务,也受到冲击,导致钱袋子变瘪,必然会牵制美团在外卖补贴上更加畏手畏脚,进而影响到其外卖份额,被动遭遇“双杀”。
更何况,目前美团还把大众点评作为外卖业务的“外挂”,借此立住品质外卖的大旗,与京东正面对垒。如大众点评受到冲击,美团的品质外卖战略可能也会遭遇震荡。
总之,高德与点评的榜单之争只是表象,到店和到家的全面攻防战已经打响。主动猛攻的阿里,粮草充足,抱着必胜之心,调动多个军团与对手多线硬刚。而从枪林弹雨中修炼出来的美团,耐力和韧性都非同一般,当然也不会轻易举白旗。
这场双强对垒,注定不会速战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