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阿里杀红了眼,高德直起了腰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新浪财经 时间:2025-09-11 13:54:40

螺旋实验室

"

作者丨追命

编辑丨坚果

封面来源丨Unsplash

"

前段时间,有网友爆料称,阿里全球总部已有一个高级别新项目组单独进驻,处于封闭办公状态,就连员工出入都有专门的保安在入口检查工卡。

近日,这一保密项目终于揭开神秘面纱。高德宣布推出“高德扫街榜”,是全球首个基于真实行为产生的榜单产品,主要分为美食、酒店、景区三类,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市。

与此同时,阿里还大手笔发放了2亿元打车券和9.5亿元消费券,降低用户到店成本;面向商家端,提供5000万次精准曝光;面向内容创作者端,发放3000万元现金激励。

不过,外界对此似乎并不意外。如今,本地生活赛道的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外卖大战”虽然暂时熄火,但手握先发主动权的阿里,显然不会甘心将这一优势轻易旁落,从“外卖”到“到店”,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只是,从口碑的几度沉浮,到饿了么的收购整合,如今又带着“高德扫街榜”再度出击,阿里的本地生活生态能否借此打破僵局、实现突围,恐怕还有新一轮硬仗要打。

1

高德终于起飞

9月10日,是阿里的26岁生日,一场早已拉满悬念的发布会也拉开了帷幕——阿里宣布推出“高德扫街榜”。据高德地图CEO郭宁介绍,“高德扫街榜”虽然名为“榜单”,但本质其实是一套AI驱动的线下服务信用体系。

根据官方数据,高德AI助手“小高老师”单日调用量12亿次,本地生活类地点日均AI搜索量1.2亿次,在此基础上,高德才提出了构建中国最广泛的线下服务信用体系的目标。

发布会当日,阿里港股的开盘价涨幅约为1.97%,无论是市场反馈还是股价涨幅,都算是一份不错的“生日礼物”。

资本市场看好“高德扫街榜”,其又有何独特之处?目前,市场上早有不少类似的到店榜单,不同榜单都有自己的测评维度,比如用户评价、到店人数、专家点评等等。

但由“人”评出来的榜单,就难免会有漏洞,一家餐厅的出品和服务到底是真受欢迎,还是只是通过收藏、打卡等动作“造出来”数据,消费者往往难以窥见真相。

但高德相信,如果一家餐厅真的火爆,消费者必然会用脚投票,比如远距离专程赶往、多次回头光顾等。这些真实数据不会“说谎”,再结合芝麻信用体系,其就能通过AI进行综合评分,形成一套真实可信的到店榜单。

在“高德扫街榜”推出前,媒体也曾爆料,称阿里将推出重启“口碑网”,推出能够直接对标美团“大众点评”的产品。但目前来看,“高德扫街榜”并不是口碑网或大众点评的简单复刻。

郭宁在发布会上承诺,“高德扫街榜”永远不会商业化,不会加入商业干预,也不设人为排名。那么,“永不商业化”的“高德扫街榜”,能否打破阿里在本地生活上的“屡战屡败”?

2004年,前阿里员工李治国创办了口碑网。2006年,阿里开始意识到线下商家的潜在价值,在2006年注资口碑网,并于2008年并购了口碑网。

此后,阿里推动口碑网与搜索平台雅虎整合,但效果却并不理想。2009年,阿里宣布升级“大淘宝”战略,将口碑网融入淘宝网,定位为生活资讯专项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

可惜的是,口碑网从原来的团购网站,到跟雅虎合并成为半个搜索引擎,再到成为淘宝的资讯平台,其定位越发模糊,原本的线下渠道优势也逐渐被昔日对手赶上。

来到2015年,互联网巨头的“百团大战”打得越发激烈,百度投资200亿元打造百度糯米,美团也在此期间横空出世,阿里为了在本地生活抢到蛋糕,选择“复活”口碑网。

口碑网不仅注入了阿里旗下餐饮平台淘点点的资源,还承担了帮助支付宝推动线下支付的使命,以及为阿里拓展外卖市场的重任。

不过,身兼多职的口碑网似乎有点“不堪重负”,既未能在外卖市场上“干翻”美团,更被曝出强制商家参加活动的负面新闻,引发了众多商家的投诉和抗议。

2018年,阿里全资收购了饿了么,口碑也被整合成为饿了么旗下的“到店业务”。此后,阿里在本地生活中也有过多次调整和尝试,包括在2019年将饿了么、口碑、蜂鸟即时、飞猪等整合进本地生活服务业务;在2023年将口碑并入高德,拓展“到目的地”服务。

尽管阿里本地生活经历了数次调整和管理层更替后,但依然没有太大水花。特别是阿里在2024年进一步聚焦于电商和AI业务,本地生活也被外界认为已经逐渐“边缘化”。

2

阿里继续开战

没想到的是,一场由京东挑起的“外卖大战”,却成了阿里本地生活重新崛起的契机。在这场外卖大战中,阿里、京东、美团都付出了真金白银的代价,可钱烧得“值得”才是关键。

在阿里2025年半年报电话会上,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多次用了“领先”一词,他表示,“只看外卖到家订单份额,我们已经行业领先。”

根据瑞银8月25日发布的研报,如果按照公开的订单量变化粗略估算,美团整体份额从年初70%降至45%-52%,淘宝闪购份额则提升至30%-40%,京东获得10%-25%的市场份额。

当然,对于上述份额变化,各家公司的解释也不一样。但如果从淘宝闪购的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这个数据来看,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势能正在进一步放大。

除此以外,即时零售业务对淘宝电商主业的赋能也非常明显。根据2025年6月份季度财报,8月前三周,淘宝app的月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长25%。

外卖业务是阿里以高频场景带动全生态消费的一次尝试,在获得一个阶段的“小捷”之后,阿里自然希望继续乘胜追击。

今年二季度以来,淘宝的战略布局明显提速。今年6月,阿里宣布将饿了么、飞猪合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构建更加完整的大消费服务体系;8月,淘宝上线了全新的大会员体系,全面覆盖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近日,淘宝更提出了“衣食住行上淘宝,淘出精彩新生活”的新心智,强化用户对“全场景生活服务入口”的认知。

不难看出,除了即时零售市场的深度渗透与消费场景的持续拓宽,阿里还希望把高德培育成一个可以比肩淘宝的线下入口。

在阿里的大消费生态里,淘宝早已成为线上消费的核心枢纽,但随着线下消费需求持续升级,从“单纯购物”转向“即时服务+场景体验”,阿里亟需一个能承接线下流量、打通“人-地-服务” 链路的关键载体,高德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落点。

数据显示,高德拥有10亿用户,导航前往1300万个生活服务目的地,稳居地图导航领域用户规模TOP1。

从战略逻辑来看,高德之于线下,正如淘宝之于线上,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在不同场景下 “即时化、全链路”的消费需求,二者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支撑起阿里以高频带动低频,远近场电视结合的“全场景大消费”的生态版图。

3

“到店”挑战重重

不过,阿里的“理想”很丰满,但要在到店领域战胜美团,也绝非易事。根据美团2024年年报,美团到店业务订单量同比增长超65%,可见,美团在到店业务上的根基非常稳固。

一方面,内容积累需要沉淀。消费者到店用餐看似只是简单决策,但这背后并非全由数据驱动,还有藏在用户评价中的真实体验和情感因素。比如“服务员主动递来热毛巾”、“菜品口味与妈妈的味道很像”等,这类带着温度的情感表达,会比“食材新鲜”“分量充足”等理性描述更易引发其他消费者的共情。

美团经过十多年的累积,目前已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城市和大部分热门商户,大量的真实评论为消费者提供了决策依据,这是其他平台在短期内不能攻破的护城河。

另一方面,用户心智难以扭转。过去十多年,大众点评几乎是市场上唯一占据主流地位的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长期垄断着消费者获取餐饮信息、决策用餐选择的核心渠道。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也逐渐养成了“查餐厅先看大众点评”的行为习惯。

相较之下,高德“出行工具”的心智仍占据主导,用户哪怕在高德地图中看到推荐餐厅,也更倾向重新打开大众点评来查看评价。

目前来看,“高德扫街榜”已经出现在高德地图首页,点击进入就能看到所在城市的推荐餐厅。但如果单独搜索某家不在榜单内的餐厅,整体评论数量比较少,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最后,转化率和核销率仍有待观望。如果单独搜索某个目的地,高德会基于目的地属性进行推荐,比如写字楼商圈会优先推荐房屋租赁,用户要将页面划到最下方,才能找到美食板块。

由此可见,虽然高德手握海量用户,但流量资源的转化效率却不一定理想,在有限的流量池中,高德也会思考该优先将流量分配给哪些项目,其必须做出取舍。

不过,美团和大众点评的护城河也并非“坚不可破”。一则,大众点评一直存在虚假评价的现象。尽管近年大众点评致力于通过加强算法来识别和屏蔽虚假评论,但商家通过送赠品等行为来诱导好评,依然很难杜绝。有用户发现,高德和大众点评对同一家店的评分,有时候也会出现较大差异,但往往无从分辨。

二则,大众点评的用户心智开始逐渐松动。近年,小红书、抖音积极发力“到店”,餐厅套餐选择多了,折扣也更丰富,消费者的平台选择倾向也在发生变化。有商家直言:“现在顾客用抖音的频次明显更高了,如果去年还是二八开的话,今年感觉到四六开甚至五五开了。”

大众点评的护城河有了裂缝,为“高德扫街榜”布局本地生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口。但长远来看,地图数据虽然能够反映用户行为,但要打破用户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决策习惯,高德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几番轮回之后,阿里在本地生活能否再次得偿所愿,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市场的考验。但随着阿里生态资源的持续注入,相信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